新闻生产方式转变视域下的微信新闻生产影响研究

2017-06-15 17:40王灿发袁丽媛
新闻爱好者 2017年1期
关键词:微信影响

王灿发+袁丽媛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热潮的推动,互联网正在重构一个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互联网和各传统行业的融合趋势创造出一种新的媒介生态格局,而4G手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使得以个体形式生产、流通、共享、反馈的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其中,微信作为当前炙手可热的平台型媒体,对舆论主体、舆情引导、受众参与、传播渠道、电子商务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新闻生产方式;微信;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现代工业生產方式已发生巨大变化,比如设计师输入电脑3D模型图,点击“打印”按钮,打印机就能让设计者原本脑海中的灵感创意“触手可及”。而在新闻传播领域,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自媒体“个人化”传播方式的出现,促使传统媒介新闻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全民参与、实时交互、受众定制、高度融合等特征,让数字化大师尼葛洛庞帝“未来人类将会进入到一种新的媒介时代,即‘个人日报时代”[1]的预测得以实现,其中,即时通信工具微信最引人注目。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凭借其自身优势获得受众青睐,也成为各大媒体和众多行业的争夺之地,微信新闻生产方式相比较传统媒体呈现新的媒介生态局面,微信舆情对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也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舆论主体交会各阶层,“木桶效应”彰显个体价值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手机应用,这种新型即时通信服务客户端,兼具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的发送功能,及时便携、精准高效、耗流量少、支持群聊、内容丰富,还可以通过定制满足个体信息服务等特征,使其诞生以来不断地带给用户新的体验。如果腾讯公司推出的QQ工具是社交媒介平台的一场革命,那么微信则是QQ后时代带给受众的又一场社交饕餮盛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2]由此看来,网民上网设备在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云创大数据“中国存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3]如此庞大的潜在受众群体,让微信备受青睐。这除了微信自身的特征之外,微信受众主体在“观点的自由市场”能够自由表达并彰显个体价值也是其重要原因。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占据主导地位,各级党报都市报、国家通讯社、各级电台电视台等舆论场担负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而随着微博、网络论坛、QQ工具、微信等的诞生,依托于互联网的草根阶层活跃于文化信息传播的各集散地,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弊端等,越来越在新闻热点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新闻生产方式转变的媒介环境下,微信用户主体交会各阶层,各界精英层除了自身微信“朋友圈”外,申请并申报的微信公众号,实现了与被“关注”后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与互动。与此同时,传统媒介生态格局中,被“边缘化”的草根阶层,由在传统传播渠道中不太受重视到如今活跃于微时代的舆论热点事件中,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2015年“天津港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最早将第一现场情况公之于众的图片源自微信朋友圈,同年的“东方之星客轮沉船”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并升温、发酵的主阵地也是微信媒介平台;2016年“雷洋案”、“魏则西之死”事件、“山东疫苗案”等,微信平台各阶层用户皆因自媒体授权个人之便,成为表态空间里活跃的一分子。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木桶效应”理论,本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群体中,任何一个个体的实力和竞争力都会决定整个组织的质量水平,而在微新闻生产领域,随着微信个体在传播流通空间的能动性越来越强,决定木桶盛水量的“短板”的草根阶层不再被嗤之以鼻,而是在思想文化阵地尽力发挥着自身作用。

二、舆情演进呈现短周期,热点“发酵”时霸屏客户端

舆情引导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在传统媒介时代,作为民意集合的反映,舆情的传播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方式,传播主体通常比较明确,却往往受限于时空和地域,其产生、演进、高潮、缓解、衰退的过程周期较长,影响也局限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而在微信自媒体空间,舆情依托于互联网,于是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其演进过程呈现短周期,作为新兴媒介平台的代表,微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接触方式、生活阅读习惯、社交工具应用,还对传统舆情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微信自媒体受众参与度的增强,活跃于微空间的“微民”往往对热点事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成为舆情出现、演进、高潮的推动力量,因此,“发酵”升温并引起全民关注的新闻热点事件常常霸屏客户端。

2016年7月,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事件,一名女游客私自下车突然遭到老虎袭击,其母下车救女,结果导致一死一伤的惨剧。事情发生后,微信空间一片哗然,除了“老虎伤人”的视频被热转外,“微民”关于“老虎伤人”的探讨霸屏朋友圈、公众号、群聊区,有对死伤者给予同情的,有替动物园被停业叫屈的,同时,探讨蔑视规矩之害、比较中外老虎伤人应对差异、关注保险理赔的也不在少数。从7月23日事情发生到7月25日,微信关注持续发酵,一直到7月26日,两大官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先后发表评论性文章《要敬畏常识、遵守规则》和《舆论别成另一只伤人“老虎”》,该事件的关注及探讨热度达到最高峰,舆情演进至高潮,直至围绕当事人的下车原因、园方与当事人责任认定、当事人身份猜测等,微信空间信息满天飞,充斥着所谓的“真相”,舆情演进并促使其霸屏移动客户端的信息窗。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微信“标题党”。在微网络空间,为了点击量和关注度,颇具创意之标题足够吸引“微民”眼球,然而热点事件的余温尚存,但PV(页面访问量)和UV(独立访问用户数)的峰值转瞬即逝。“两微一端”中微博舆情监测相对省力集中,海量信息的主要热点和观点经筛选加工、精简提炼,相对容易把握,而在微信时代,舆情监控存在两个难题,一是信息封闭,二是内容多元,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公开于无数个人际群体,圈外人被谢客于门外,微信公众号信息庞大,内容混杂、账号更新快,因此舆情汇集也遭遇困境。

三、受众“狂欢”式参与,借题吐槽引发社会现实思考

中国手机网民数量之庞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借助互联网海量信息、自由表达、匿名空间的重要特征,受众参与的行为特征研究备受关注,早在2006年“铜须门”事件中,《国际先驱论坛报》便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抨击中国网民为“网络暴民”,而后的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中,网民所表现出的情绪化、偏执性的“集体无意识”引发了对网民“乌合之众”众声喧哗、群情激奋、随波逐流的批判及焦虑。如今,手机客户端的微信受众在各舆论热点事件中也表现出不理性,一方面能够看出“微民”在微信空间中“狂欢”式的情緒发泄,比如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区,常充斥着谩骂攻击、语言暴力;另一方面,借题吐槽背后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微民”对社会现实的反馈折射,是焦虑和不安,比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所引发的生存性焦虑和不安,贫富差距、发展机会不均等发展性焦虑和不安,婚姻出轨、谎言诈骗等伦理道德价值观的焦虑和不安。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以“焦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16年上半年,新闻的相关网页高达21.9万篇,新浪微博中“焦虑”词频高达200万条,微信平台相关文章有近2万篇,在微信空间吐槽“焦虑”已然成为人们不约而同的自发性行为。[4]通过对各种假的、丑的、恶的、落后的事物的嘲讽,受众实现对现实焦虑的情绪宣泄和精神超越。在“狂欢式”的广场上,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共享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受众最容易“沸腾”的空间是“朋友圈”,在“朋友圈”相对封闭的个人“人际圈”范围内,个人“狂欢”有相对的心理安全保障。

从舆情内容特征来看,有正面的声音,也有负面的报道;有“真善美”的传递,也有“假恶丑”的现象,舆情反映和呈现出的是社会思潮和公众期盼。盘点2016年8月的移动网络空间,“王宝强离婚”事件当属舆论热点典型案例,从王宝强自曝离婚声明猛料后,该事件骤然被空前刷屏,自8月14日零时到8月17日16时,相关博文转发数超过70万,评论数高达280万,网络关注热度高涨并霸屏“两微一端”。此事尽管与当事人王宝强明星身份的影响力有直接关系,但这一明星婚变事件中更多的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比如婚姻出轨、家庭矛盾、物质崇拜、财富欺诈、道德伦理等。当然,微信空间“微民”吐槽的道德伦理现象,还有比如老人摔倒搀扶与否的选择困境、遇到路人乞讨施与与否的内心纠结等。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问题也集中出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和摄像机的时代,到处都有“千里眼”和“顺风耳”,“蝴蝶效应”会随时将某人某事推于风口浪尖,甚至引起轩然大波。当然,网民的参与也有变化,人民网舆情频道网络舆情分析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在面对热度较高的新闻时,也保持着求证态度,“慎下定论”“等待真相”,[5]网民的媒介素养有所提升。

四、依附入口级平台媒介,信息传播渠道遭遇“失灵”难题

在传统媒介生态格局中,报刊、广播、电视媒介本身就是平台入口,或称之媒介终端,受众往往在浏览报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过程中便知晓各类新闻信息,但对于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介终端来说,智能通信工具的主要延伸功能只有在依附互联网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并且依赖手机应用软件的平台入口。目前,百度搜索、阿里巴巴、腾讯微信,包括新浪微博皆为入口级平台媒介,而“BAT”(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公司)作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三巨头在“2016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榜单”中位列前三名,由此看来,手机移动网络在终端的流量优势被这几家公司所掌控。2014年以来,推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传统媒介实现媒介融合的主要方式,因此,“互联网+”时代,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媒介融合之路的转型路径之一则是寻找自身的客户端,做入口级平台,大量的APP手机应用诞生,新兴媒介信息传播渠道在遭遇“失灵”难题时,寻找着新的出路和方向。[6]当然,大量的传统媒介把时间、精力和物资投入放到APP的研发和推广上,导致智能手机应用商店可供下载的APP应用有上百万个,而真正被用户下载和使用的数量却非常有限,因此,传统媒介在拓展自身传播渠道和路径的同时,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产品变现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机器人新闻“横出江湖”,传统新闻生产进入瓶颈

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机器人新闻写作这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2006年,美国汤普森商业公司通过计算机程序加工处理相关财经金融数据,并进行整合完成了新闻报道内容,从而取代了传统财经新闻记者所从事的新闻报道工作,之后,关于计算机或机器人新闻的研发和探索就没有停止过。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哈蒙德和学生创造出一个名为“统计猴”(stats monkey)的软件原型,该软件能够在不到12秒的时间里,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一个体育比赛短评,配以标题和图片;2015年11月,新华社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上岗,给受众展示了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成果;2016年8月,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的机器人记者“Xiaoming”大显身手,在比赛结束后仅仅两秒,就撰写出赛事简讯发布在互联网上,其发稿量超过450篇,成为国内第一款报道奥运会预赛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7]机器人新闻“横出江湖”,由于其新闻生产速度、新闻产品数量是职业记者无法超越的,因此在新闻传播业界掀起了一阵探讨热潮,甚至在“未来十大被淘汰职业中”,新闻机器人成为职业记者遭遇饭碗被抢危机的重要原因。然而,如果理性比较机器人新闻和职业记者新闻谁更胜一筹,不难发现,机器人新闻在数据的搜集能力、整合效率及编辑处理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在新闻洞察力、深度拓展度等方面职业记者是无法被替代的。事实上,机器人新闻的出现是人类技术变革所推动的精神产品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机器人新闻促进了新闻信息生产的高效快速传播,推动了新闻传播领域生产方式的重构,它不是替代媒体职业记者的角色,而是辅助职业记者报道的搭档和助手。微信媒介平台也不例外,在大数据环境下,利用好新闻机器人的新闻生产功能,处理好机器人记者和职业记者的关系,是改变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瓶颈的重要方面。

六、微信被质疑“营销工具”,争议背后是资本运营实质

自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款APP手机应用软件以来,它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依托智能手机,人们可以发送语音短信、文字、图片和视频,可以建群聊天,仅耗少量流量,尽享通信和社交功能。不仅如此,微信还致力于挖掘用户的娱乐需求和消费体验,微信钱包功能,作为一项创新性服务内容正以红包、转账、理财通、生活缴费、滴滴打车等方式发挥着强大的电子支付作用,并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吸附效应”发挥强大作用,微信用户数量猛增,腾讯公司2016年9月的数据显示,有超过8亿人使用“微信”手机应用。微信不需要广告?当然不是。从长远来看,商家需要赚取利润才能维系自身的生产链条正常运转,微信一方面发挥着基本通信和社交媒体功能,另一方面也以特有的方式实现资本运营。有人质疑微信的实质是营销工具,事实上,微信“吸附效应”的显现证实了该平台的运营者在用户和商家的关系中,根据双方的需求,维系着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在微信5.0的版本中,对公众账号进行整合就是很好的佐证。当然,微信营销作为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对电子商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相比较传统营销方式,比如广告,微信用户在微空间里则有自身选择权,通过设置免打扰方式,可自动屏蔽干扰信息。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

03_54389.htm.

[3]中国存储:微信用户最新数据: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支付用户4亿左右[EB/OL].http://www.chinastor.org/GuoNeiXinWen/8697.html.

[4]舆情观察:当前舆论场网民焦虑的三大体现[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6-08/25/c_129254835.htm.

[5]2016年上半年网络舆情分析 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EB/OL].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0706/c209043-28530486.html.

[6]喻国明.未来之路:“入口级信息平台+垂直型信息服务”——关于未来媒介融合发展主流模式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5(8).

[7]陳晓晰.机器人新闻VS记者新闻:谁更胜一筹?[J]新闻记者,2016(9).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微信影响
微信
微信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微信
如何影响他人
微信
微信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