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闻价值说的历史终结

2017-06-15 11:46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17年1期

【摘要】传统新闻价值说引起许多记者甚或网民的怀疑,正被新闻界的有识之士所抛弃。有人又提出主观新闻价值论,为传统新闻价值说的成立寻找借口。无论要素说还是主观价值论,都背离了价值概念的内涵与知识逻辑,把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判断混为一谈。主观价值论的实质,是以报道价值冒充新闻价值。传统新闻价值说正面临实践与逻辑上的考问,已陷入历史终结的境地,代替它的将是现代新闻价值理论。

【关键词】新闻价值论;守旧与创新;主观新闻价值;报道价值;新闻价值判断

从西方引进的传统新闻价值说认为,新闻价值是构成新闻素质的总和,或是事实构成新闻的标准,这一阙谬长期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稍有语文和逻辑常识的人都知道,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传统新闻价值的“要素”或“标准”说,界定的不是价值问题,而是什么样的事实能构成新闻、哪些事实能提高新闻的素质。近年来,这种新闻价值“构成说”引起许多记者甚或网民的怀疑,正被国内外新闻界的有识之士所抛弃,而现代新闻价值理论却越来越被业界和学界所认同。

一、新闻价值论的守旧与创新

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说强调五要素,即新鲜性(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是新闻价值。这五类事实究竟有什么价值,持论者避而不谈,执拗地把新闻事实的特性视为新闻价值。依据这种价值说进行新闻报道,大量毫无意义的新闻出现在媒体上,而许多真正重要的新闻不被重视,得不到及时报道。

2012年3月18日河北省保定市利民路一仓库发生火灾,多家新闻媒体前去采访,一位主管官员称“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此事“没有新闻价值”,拒绝记者采访和报道。这位官员依据传统新闻价值观——事件没有流血,不具显著性,因而没有新闻价值,想封杀这条消息。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火灾地滚滚浓烟遮天蔽日,消防车急赴火场扑救……可以说,人们都想知道:具体是哪个地方着火了?是什么原因着的火?有没有及时扑灭?会不会继续蔓延?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等等。公众的这些疑虑都有待于記者的实地采访,有待于事实及背景的公开。而其主管官员除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和指挥扑救外,更应该客观地介绍火灾情况和采取的措施,让群众了解事实真相,消除公众的不安情绪,绝对不应该回避、抵制记者的采访,更不应该以‘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此事‘没有新闻价值来搪塞记者、敷衍公众。”[1]

把显著性视为新闻价值的通解,成为许多人的思维惯性,新闻价值的真义被扭曲。还有些学者认为,新闻价值五要素的核心是趣味性,没有趣味性的新闻难以吸引受众,离开趣味性,其他要素就体现不出价值。2004年1月10日某报曾报道一度沉寂的歌星董文华复出,各大媒体纷纷予以转载。该消息说,直到9日北京一些地铁站内仍有人在叫卖刊载“董文华自杀”的《法制生活报》。“读了这篇消息后,不知道它想告诉受众什么?是想说曾沉寂一段时间的董文华复出了,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件事;还是想告诉人们卖报的小报童有点无知,连大名鼎鼎的董文华的复出都不知道呢?拿这么一件毫无新闻价值的‘卖报插曲来大肆渲染,是否给人以‘作秀的感觉。”[2]在某些媒体看来,明星、演艺界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新闻价值不菲,不管是否真实或有意义,他们的复出、婚变、怀孕、生子都成为上等的新闻段子。

时至今日,明星隐私、凶杀暴力、色情淫乱在网上云集密布、不堪入目。网编们认为这些新闻最有趣、最能吸引人的眼球,不仅不会将其过滤掉,而且连篇累牍,不雅照片和视频层见叠出,关乎百姓生存的重要问题却报道不足。一位网民曾发出感慨:“什么叫新闻价值?我个人有点不太懂,有懂的朋友吗?我个人觉着新闻价值好像是频繁报道某某高颜值交警、某某小鲜肉、某某女神、某某情侣求婚、哪里哪里好玩、什么什么东西好吃,等等。买份报纸或看个电视新闻,无聊的话题一大片,这就是所谓的新闻价值?当一个孩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急需救助时,当孩子全家因治疗费用走投无路几乎想走极端时,是多么希望通过媒体来救救这个可怜的孩子,这个命悬一线的生命,救救这个不幸的家庭,不求别的,只求帮忙报道一下,因为这也许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当信心十足地打完一个又一个媒体的电话后,得到的回复是:‘没有新闻价值。”[3]网民的上述说法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某些媒体忽视生活新闻的价值,一味追求新闻的趣味性和显著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多年来,有很多编辑记者尝试突破传统新闻价值的局限,以现代新闻价值观为指导,挖掘生活新闻的重要价值。早在1999年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农民葛世忠举办“薯王大奖赛”》就是一例。这原是一篇通讯员写领导活动的消息,报道市领导应邀到农村参加“薯王大奖赛”,为获奖者颁奖,发表贺辞,围绕领导的一言一行展开新闻内容。《信阳日报》的编辑发现,这次活动是农民自己举办的“薯王大奖赛”,重奖对象又是那些种薯的农民,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民走种薯致富之路。农民示范给农民看,农民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激励农民致富,正是该条新闻的价值所在。该报编辑没有遵循传统新闻价值要素,重新采访、编辑出这篇以农民为主角的好新闻,使新闻的激励价值凸显出来。[4]

时代变革及新闻实践的发展,使新闻价值的内涵正在扩张,传统新闻价值观已经落伍,以往不被公认的新闻价值属性已被许多记者所认同。“不应僵死看待新闻价值,对新闻价值运用要灵活理解,而新闻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仍然固守传统媒体时代衡量新闻价值标准的说教,实践的丰富彰显了理论的局限。反思一下,是否我们的新闻理论要与时俱进,要紧紧与实践相结合、相一致。”“新闻价值内涵的扩展延伸,体现了对构建新的新闻理论的要求迫在眉睫。”[5]

暂且不论新闻价值的内涵,就坚守传统新闻价值说的误区而言,明显背离了概念与知识逻辑,把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判断混为一谈。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在给新闻价值下定义时,必须把人对新闻的价值追求与新闻价值本身区别开。这正是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价值研究中有意无意混淆了的问题,不可不察。如果把新闻价值同人对新闻的价值评价混为一谈,把价值评价纳入新闻价值概念之中,那就是对新闻价值客观性的否定。”[6]

从根本上看,传统新闻价值说违背“价值”的基本语义,犯了常识性错误。“价值”是指客体对人的作用或获益,这一内涵已约定俗成,不能任意解释。正如最通俗的《应用汉语词典》中“价值”词条所标注的,价值是指“用途或积极作用”。无论从哪个学科看,“价值”这个概念反映的都不是物的属性,而是物给人带来的好处。①为传统新闻价值说的荒谬开脱,有的文章又提出,传统新闻价值说指的是人的主观价值。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新闻的主观价值,一切事物的价值都是客观的。所谓主观价值,不过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而不是价值本身。任何新闻价值都是指新闻给受众带来的效益,它只能是客观效用,所谓“主观价值”,反映的不是这种效用关系,而是另一种羞羞答答的伪论。

二、西方对传统新闻价值说的匡正

指正传统新闻价值理论的荒谬,最早来自西方新闻学者,近年来,更是受到一大批批判学者的匡正。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尽管历尽艰辛,但他们从来没有遭到业界或学界的非难。因为人们知道,任何新事物、新理论,只有跨越重重障碍,经过复杂、曲折的反思才能确立。新闻价值理论的创新,需要业界坚韧的探索精神,更需要学界谦恭的思考和果断承认真理的勇气。

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按照传统新闻价值标准报道新闻,经常没有把事件深层的原因揭示出来,只是报道事件表面的惊人之处或滑稽可笑。美国记者B.罗斯科早在1975年就指出,在许多情况下,不仅新闻事件本身具有重要性,事件发生的诱因也非常重要。“以往的报道更多的只是关注新闻事件表面的事实,即‘变态新闻(spot news),极少真正去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他指出,记者热衷于报道种族冲突、监狱暴动或一个境况堪忧的贫民窟,甚至一桩谋杀案,但它们产生的深厚习俗、传统或基于地区经济条件的社会背景却很少报道。“这些社会背景一向存在,而且可以被发掘,挖掘这些背景,似乎应该是记者的责任。”新闻价值的要素不要求记者揭示事件的深层原因,诱导记者的目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敦促他们干预生活。[7]哈特利也指出,“识别新闻價值,应告诉我们新闻受到欢迎的原因,而不是它们被选择的原因”[8]。

西方某些学者否定传统新闻价值说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主张用生活中消极、负面的现象来吸引受众,危及大众的精神道德。伯恩斯坦指出,“在以哗众取宠为特征的新闻价值中,我们用以教育读者和观众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才是重要的,骇人听闻和神经错乱的事比真正的新闻更重要。我们没有为受众服务,我们只是迎合他们。我们迁就受众,认为他们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我们认为什么可以打开销路,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和读者数量,就把它卖给受众。不幸的是,很多受众接受了我们的迎合,并对垃圾信息充满热情。然而,记者还是有责任质疑大众,而不是迎合他们”[9]。

J.辛普森在谈到新闻价值时指出,“我们每天在报纸上或电视上看到的大量的东西与其说错了,不如说是陷入了令人沮丧的程式化,记者们似乎只是根据一种陈旧的模式在思考:无辜的受害者、伟大的领导者、邪恶的杀人者、堕落的独裁者、悲惨的儿童、心怀报复的妻子和滥交的女人。经过这样的处理,反映复杂生活的真相几乎不见踪影”[10]。与其说传统新闻价值理论追求的是事实的趣味性、惊骇性,莫如说欣赏的是“坏新闻”的吸引力。今天网络媒体上的新闻正在显现传统新闻价值观的控制力,各种负面新闻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

即使赞成传统新闻价值说的西方学者在介绍新闻价值标准之后,仍或多或少提及它的缺点。梅尔文·L.德弗勒和埃弗里特·E.丹尼斯明确指出:“用这些标准确定的新闻价值所付出的代价是:许多新闻报道从其他角度看,实际上很有意义,却很可能被判定为太平淡,例如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些能改善人类环境的事件或扩展人类知识领域的事件等。有关这些事件的报道很可能在报纸的最后几页或新闻广播的末尾才能被找到(如果它们有幸被报道的话)。”[11]按照传统新闻价值标准选择新闻,有重要意义的事实因为没有趣味和不新奇而被抛弃,或把它放在不易被受众注意的角落,是西方很多媒体的惯例。

在西方一些开明记者看来,传统新闻价值说最明显的不当之处是,忽视对严肃社会问题的报道,特别是电视新闻偏重筛选眼花缭乱的事实,而漏掉了那些重要事件。[12]北爱尔兰记者、BBC编辑约翰·考尔认为,“新闻必须依据它是否正确、有趣和有意义来加以判定”。“流血的就是轰动的”,这种“小报”手法使“高质量”的报道标准变得模糊,媒体担负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不受重视。[13]

西方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上述观点,说明传统新闻价值说不仅无法揭示新闻对受众的效用,而且还可能给受众和社会造成危害。新闻价值的本质,是指公众由新闻事实而受益,不是指新闻事实对媒体或记者有用,不能把新闻价值和报道价值混为一谈。报道价值作为新闻给媒体带来的好处,以对媒体的效益权衡它该不该被报道,仍属新闻价值判断范畴,而不是什么主观价值。报道价值只有以新闻价值为基础、与新闻价值相一致,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新闻对广大受众没有认知上的受益,报道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无论从哪种角度看,传统新闻价值说和主观价值论都是难以成立的。

三、现代新闻价值的四种效益类型

传统新闻价值面临实践与逻辑上的考问,已陷入历史终结的境地,代替它的将是现代新闻价值理论。现代新闻价值是指新闻满足受众需要表现出的效应,体现为受众对新闻的精神获益或由它得到的物质利益。受众对新闻的享用,如获知得道、了解生活、增强生存本领、娱乐鉴赏等,在精神和行为两方面达到自我校正和对客体的驾驭,表现出多种价值效用。总体而言,现代新闻价值的效益大体有以下四种类型。[14]

(一)新闻的获知价值

新闻的获知价值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和首要类型,即新闻帮助受众了解新事物、新动态、新知识,延伸出“知晓价值”“知识价值”和“科学价值”,通称“获知价值”。

获知是新闻的基本效用,表现为满足人的求知欲和提高精神活动能力的需要。一切新闻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反映,让人知道新事物或新变化,扩大人的认知范围和深度,调整人的认识和行为,不断提高人的智慧。

及时反映科学技术新发现、新成果的新闻,让人类获取无穷无尽的科学道理,科学新闻尤其具有推广科学知识的价值。媒体如同百科全书,反映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引导人认识万事万物的性质和规律,让人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新闻的多种获知价值最终转化为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

(二)新闻的激励价值

激励价值是现代新闻价值的重要类型,又称教育价值,包括获取思想道德观念,提高人的正义感、生活勇气和责任感。

首先是行为激励——读了一条新闻受到模范人物或社会正气的鼓舞,对战胜社会丑恶、社会陋习和自我惰性有了信心,改变了原来的行为方式。其次是道德激励——新闻提供道德典范,伦理需要得到满足,提高了受众的道德境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得到调整。再次是思想激励——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引导公众改变落后的意识,形成新的观念。精神生活的特点表明,对思想规范的报道和受众精神之间,有一种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提倡先进价值观、民主管理、创新发展、遵纪守法和公仆作风的新闻,都有启迪公众思想、推动社会思想建设的作用。最后是工作激励——介绍工作经验的新闻给受众提供效仿的样板,政府官员、工商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在媒体上可以寻求适合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典范,从中看到前进的方向,激发工作热情和信心。

(三)新闻的抑恶价值

任何社会都有邪恶势力、贪官污吏和各种犯罪,抑恶不能缺少法律惩治,但新闻曝光有更大的预防与惩治作用。新闻的这种揭露和鞭笞价值,将作恶者置于千夫所指、万众怒视的社会法庭,使其声名狼藉,也使许多怀有恶念者不得不收手。新闻抑恶总是迅疾、无情地揭穿他们的老底,照射他们的嘴脸,成为照妖镜。在新闻揭露备受重视、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各种丑陋会大量减少,如果新闻抑恶的锐气一再退让和失守,那么各种恶人就会异常得意,贪官污吏犹入无人之境。

新闻抑恶还有其他净化社会的价值:使社会蠹虫没有藏身之处,在众目睽睽之下敦促司法追惩,提高法治的效力;媒体明察秋毫,动员社会揭发、声讨坏人坏事,一切社会恶习和不良倾向被迅速扫荡;揭露性新闻使公众明辨是非,看到正义的力量,坚定人们战胜腐恶秽行的信念。

(四)新闻的娱乐价值

受众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性情或得到轻松感,是新闻的娱乐价值。新闻的娱乐性可给人们提供精神安宁和愉悦。各种趣闻、体育新闻、幽默事件,代表大众文化潮流,使受众得到乐趣和快慰。人们有一定的闲暇和经济条件,开始关注细腻的生活,媒体上的市井杂谈和离奇故事,能够缓解工作重负和心理压力。现代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日益突出,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媒体如果过度追求新闻的愉悦性,崇尚绯闻和各种笑料,带有一定的煽情性和刺激性,则难以避免新闻的低俗化倾向,会对严肃内容造成冲击。新闻娱乐化、低俗化适合低层次文化群体的口味,容易降低媒体的格调,导致新闻娱乐价值的丧失。

与传统新闻价值的新鲜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相比,现代新闻价值已经摆脱了事实特性的纠缠,使新闻价值的概念实至名归。从以上四种价值类型中可概括出“有益、有用、有效”三个要素,每个要素都没有脱离价值的应有之义。

四、记者的新闻价值判断

在当代社会,媒体依据新闻满足受众和社会的有益需要来判断新闻价值,是最进步、最积极的新闻价值观。这种判断是说,什么样的新闻事实对受众和社会有益,并以一套标准来辨别和评价新闻价值。如果将传统新闻价值说的新鲜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作为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在逻辑上也许说得通,但追求这几个价值目标,容易把新闻引向低俗化,现代新闻价值理论果断抛弃了这些判断标准。

新闻价值判断实际是评估新闻效用的大小,围绕新闻事实“有益、有用、有效”的程度做出评价,它的标准应当是:(1)利益标准。新闻事实能否给人们带来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同公众生活关系越密切,给受众带来的利益越大,价值也越大。(2)轰动性标准。新闻事实能否构成轰动性事件,引起人们的震动。凡有关人类安全、社会安全、社会道德和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动,都会引起人们的震惊,事件的轰动性越大,越有新闻价值。(3)新鲜与重要性标准。及时、新鲜的新闻事件,而且十分重要,就有新闻价值;新鲜和重要不可分割,新鲜的事件但不重要,也没有新闻价值。(4)认知标准。新闻事实能增进人类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的最新發现,能满足人类的求知欲,就有新闻价值。(5)趣味性标准。新闻事实能给公众带来精神愉悦,让人们获得健康的乐趣,就有新闻价值;低级趣味、腐朽趣味,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对受众有害。趣味性不是价值,而是评价和判断新闻事实是否有娱乐价值的因素。

用这五个标准评价新闻事实价值的大小,不是指每个事实或每条新闻同时具备这些标准,而是指一个事实仅达到一两个标准,在传播后就能产生价值。判断新闻价值需要经验、信仰和意志保证,如果充满主观随意性,用错误的价值观去统摄,难免产生误判。正确的新闻价值判断,需要客观、公正、全面分析事实的方法。

新闻价值判断要从多数受众的切身需要出发,不能从少数受众的兴趣出发,更不能迁就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记者的评价接近或适合绝大多数受众的需要,才是正确的新闻价值判断。揣摩受众立场,把握受众追求,发现和选择对受众有较大意义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新闻对公众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类报道既有新闻价值也有报道价值。

此外,新闻价值的选择要遵循下列准则:第一,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则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准则。既按广大受众的需要,又按事实的客观真相作出价值判断,才是正确的新闻选择。遵循新闻事实的真相确定其新闻价值是第一位的。第二,遵循社会需要和受众需要相一致的准则。新闻的社会需要除了受众需要外,还包括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对于分众化媒体,有时受众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需要可能不一致。受众需要大都是一部分公民的需要,而社会需要则是整体人民的追求,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依据大多数受众的口味判断新闻价值,才是新闻价值评价的主要尺度。对重大社会问题,只有选择受众需要与社会需要一致的事实,新闻才具有最大的价值。第三,不能把衡量事实的意义作为确定新闻价值的唯一准则。一些负面事实尽管有消极性,但不报道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就要及时报道它,让人们清醒地认识面对的社会处境。这是负面新闻事件更重要的新闻价值。

注 释:

①见《哲学大辞典》“价值”条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581页;《应用汉语词典》“价值”条目,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91页;《大英百科全书》“价值”词条,线上中文版,2011年。

参考文献:

[1]张闻.“未造成人员伤亡”就“没有新闻价值”?[J].新闻实践,2012(6).

[2]陈旭.这篇报道没有新闻价值[N].新京报,2004-01-11.

[3]什么叫没新闻价值?一个生命抵不过一个无聊?[EB/OL].http://bbs.cnool.net/mobile/cthread.aspx?topic=105985934东方热线网,东方论坛,2015-11-5.

[4]姚广义.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编辑农民葛世忠举办“薯王大奖赛”的体会[J].新闻战线,2003(8).

[5]李莹莹.论新闻价值的延伸[D].河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6]曾励.新闻价值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7]Roshco,B.Newsmak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71,1975.

[8]Hartley,J.Understanding News,London:Methuen,p.79,1982.

[9]Bernstein,C.“The Idiot Culture”,The New Republic,8 June,1992.

[10]Simpson,J.News from No Man's Land:Reporting the World,London:Pan Books,p.323,2008.

[11]Defleur,M.L.,Everette E. D.Understanding mass communication A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Boston & Toronto:Houghton Mifflin,p.381,2005.

[12]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8.

[13]Bromley,M.“The ‘Tabloiding' of Britain:Quality Newspapers in the 1990s”,in Bromley,M.,Stephenson,H.(eds)Sex,Lies and Democracy:The Press and the Public,New York:Longman,1999.

[14]刘建明.创立现代新闻价值理论[J].新闻爱好者,2002(12).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