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
借款费用、长期融资和盈余管理
——来自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林华
本文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切入点分析借款费用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和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从企业融资活动看,由于新准则拓宽了可资本化借款费用和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范围,因而其实施与房地产企业的长期融资增长显著正相关,但无法决定长期融资实际水平。第二,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看,由于新规定在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决定方面给予企业选择空间,从而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盈余管理途径;新准则实施前后房地产企业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项目盈余管理行为有明显不同。
借款费用;长期融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项目盈余管理
林华(1978-),上海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上海200093)
高质量的信息是上市公司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渠道,也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类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数量、精准度及国际趋同性方面产生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一套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起正式实施。新准则的最大特点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趋同,只在少数方面保留了中国特色。由于在信息披露方面与国际主流标准基本一致,因而在信息质量方面被认为有了较大提高,国内的多数研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结论(薛爽、徐浩萍、施海娜,2009)。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Zeff,1978),信息披露方式将明显改变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Lev,1979),比如盈余管理(李姝、黄雯,2011)。新借款费用准则一方面扩大了可资本化借款费用和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范围,另一方面重新界定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具体计算方法。其结果是一方面可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更多了,另一方面管理层决策会对资本化金额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变化是否会影响企业的长期融资和盈余管理行为呢?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中,房地产行业涉及到的资金量巨大,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和盈余管理行为不仅随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发生变化,更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本文希望以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为切入点,分析准则新要求对企业长期融资和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而判断新准则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提供了各类会计要素和项目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范,是企业与管理层、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达成有效契约的前提(Ball,2006)。所以,准则规范变化带来的会计信息披露变化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效用,从而带来经济后果(Lev,1979)。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后不少学者从公允价值、现金股利、资产减值、利润构成等不同角度对其经济后果进行了跟踪分析。薛爽、徐浩萍、施海娜(2009)发现,新准则下应计利润与上期现金流、本期现金流之间的相关关系都有所减弱,但与下期现金流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对其的预测能力显著增强,即对经济收益的确认更为及时和充分。鉴于新准则对会计盈余的系统性影响主要来自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这些证据表明运用公允价值能够增强应计利润确认经济收益的功能。娄芳、李玉博、原红旗(2010)发现,新准则降低了会计收益在现金股利决策中的解释力,上市公司在制订股利政策时会注意到新准则下利润各组成部分的持续性和现金流效应,更倚重主营业务收益、投资收益等有实际现金流的指标,说明上市公司注意到了新准则对会计收益内涵的影响并作出了相应调整。邱强(2010)以2003~2008年的A股公司为样本,减值准备为因变量,采用TOBIT模型对新减值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减值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鉴于新准则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其实施使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幅度变小;无论减值准备与经济动因的关系还是与报告动因的关系,在减值准则实施前后均有显著差异。新准则使上市公司减值准备计提变得更为谨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清洗的行为。王鑫(2013)基于财政部2009年对综合收益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研究了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的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其他综合收益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等项目与股票收益率显著相关;综合收益具有比净利润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对股价和年度收益率的解释能力更强;但在预测未来净利润和未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时,综合收益预测能力弱于净利润指标。这些都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不同的决策。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观察了新准则对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后果,从各方面深化了对新规范的认识。融资行为是企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有关新准则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影响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希望借鉴上述研究,通过观察新借款费用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长期融资行为的变化考察新准则在这方面的经济后果。
新准则的另一重要影响体现在其新规定所给予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自准则实施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减值准备、金融资产分类和债务重组等方面。张卓(2010)对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 2009年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分析后发现,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与邱强(2010)的结论类似。张会丽、郑柳明(2013)表明,操控性应计利润较高、当年业绩较差的公司更有可能将金融资产划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时该类公司在下一年实现微利收益的概率更高。说明新的金融资产初始分类方法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途径。李伟、张然(2011)发现,借新规定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归入营业外收入并计入当期损益之机,上市公司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同时重组收益的确认金额也显著上升;债务重组收益并非主要发生在财务困难的公司,扭亏、避免亏损和业绩下滑也是上市公司利用重组收益的重要动机。另一方面,近期的研究较多地采用应计项目和真实项目来度量盈余管理程度。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指管理层利用准则保留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调节应计利润的行为,通常用Dechow(1995)提出的经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计量。真实项目盈余管理是管理层通过构造交易事项或调整交易发生时间从而调整会计盈余的行为,一般用Roychowdhury(2006)和Cohen et al.(2008)所采用的模型予以计量。比如李延喜、包世泽、高锐和孔宪京(2007)和李增福、曾庆意、魏下海(2011)分别运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模型和上述两类模型,部分验证了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分红计划假设(Healy,1985)和债务契约假设(Sweeney,1994)。潘端莲、杨有红(2013)和王棣华、徐丽娜(2014)运用上述模型后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创业板公司为了能顺利上市,在上市之前和之后都会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项目盈余管理手段来粉饰利润。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也将分别运用应计项目和真实项目模型来判断新借款费用准则是否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盈余管理方式。
房地产业是增强国民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支柱产业,其关联性高,能影响并带动建筑、金融等多个行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从其自身特点看,它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开发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因此融资能力对其极为重要(郑慧开、谢赤、郑竹青,2015)。由于房地产业融资数量大,借款费用金额高,因而准则新规定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鉴于此,本文以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为着眼点,展开上述研究。
借款费用由融资利息、相关折溢价摊销、外币借款所产生的汇兑差额及与借款有关的辅助费用构成,其中利息费用是其最主要或常见的组成部分。会计上一般将借款费用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可将其资本化为资产成本,以便更好地计量相关资产并与其带来的后期收益进行配比。这样,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减少了其费用化部分,客观上可以增加当期利润。在对各类借款相关费用归属和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界定方面,新准则与原规定存在差异。旧准则规定,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溢价摊销和汇兑差额,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应资本化;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属于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在发生时资本化。其中,专门借款指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而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含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当资本化。专门借款则定义为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其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可见,新旧准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新规定扩大了借款利息可资本化的范围,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还包括一般借款;其二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不再局限于固定资产,还包括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由于从两方面拓宽了资本化借款费用的范围,房地产企业能够获取更多融资而不用大幅减少当期盈利,因而可以认为新准则为房地产企业获取长期融资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将激励其获取更多的融资。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新准则实施后,房地产上市公司将获得相对更多的长期融资。
另一方面,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可以以借款费用为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从应计项目角度看,各期借款费用如果没有实际现金支付,则其构成应计利润的组成部分。从真实项目角度看,企业可以在其经营活动、生产活动以及营销和管理活动中通过调节相应的借款金额来调整借款费用,进而影响盈利。新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对于一般借款,按照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来确定其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其中,资产支出的加权平均数按资产支出的时间加权。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根据需要安排一般借款的相关资产支出时间来影响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进而对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和盈利进行管理。而旧准则不允许将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企业也就没有这方面的盈余管理途径。所以,可以推测房地产公司在2007年后获得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新准则实施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之前有所不同。
(一)盈余管理计量
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计量,现代研究一般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1995),本文亦采用这种方法。
其中,TA为总应计利润,NI为当期盈利,CFO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借款费用在会计上一般体现为财务费用,是应计利润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盈利NI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计算。第一种用营业利润代替盈利,这也是多数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由于新准则下,企业可以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通过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所以第二种方法用净利润代表NI,这样应计利润也包含非经常性收支所产生的影响。REV、REC、PPE分别表示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和固定资产;A为总资产,用以消除量纲的影响。研究中,先用样本各期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得出模型(1),用以估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DA),然后用模型残差作为操控性应计项目(DA)。如下:
2.真实项目盈余管理
本文运用Roychowdhury(2006)、Cohen et al. (2008)的做法,从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酌量性费用三个方面衡量真实项目盈余管理。
(1)异常经营现金流
异常经营现金流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通过放宽信用条件等方式促销所产生的。本文使用如下横截面模型估计正常经营现金流:
用实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除以总资产再减去上式估计值即为异常经营现金流(ACFO)。房地产企业赊销带来的资金缺口较大部分要通过融资解决,而这也将带来更多的借款费用。
(2)异常生产成本
异常生产成本是企业超量生产产品所产生的。大量产品生产将稀释单位固定成本,增加单位边际贡献从而推高利润。本文使用如下横截面模型估计正常生产成本:
其中PROD为当期营业成本和存货变动额之和。用实际生产成本除以总资产减去上式估计值即得到异常生产成本(APROD)。房地产企业超量生产同样需要融资来补充生产资金,这也会带来更多的借款费用。
(3)异常酌量性费用
异常酌量性费用是企业为提高盈利削减研发、广告等费用而产生的。本文使用如下横截面模型估计正常酌量性费用:
其中,DISX是公司当期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用实际酌量性费用减去上式的估计值即为异常酌量性费用(ADISX)。
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调增利润时,异常经营现金流和异常酌量性费用将下降,而异常生产成本将提高。所以,参照Cohen et al.(2008)的方法,设计如下真实盈余管理指标RM:
(二)假设检验
为检验研究假设1,本文将首先对新准则实施前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长期借款比重(CQJK)和长期负债比重(CQFZ)进行均值差异检验并对长期融资的相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其次,分析新准则实施对长期融资变化的解释力,检验模型如下:
模型中XZZ为哑变量,新准则执行后取1,之前取0。规模对数(LnZZC)、总资产净利率(ROA)、资产负债率(ZCFZ)和净资产增长率(JZCZ),分别对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性进行控制。商品房销售额对数(LnSPXS)、国内生产总值对数(LnGDP)和货币供应量对数(LnM2)则分别对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和宏观经济状况进行控制。
表1 变量说明表
为检验研究假设2,本文将构建模型对2007年新准则施行前后的盈余管理变量(DA、TM)和财务费用(CWFY)进行分析,回归模型如下:
被解释变量分别为操控性应计利润(DA)和真实项目盈余管理变量(TM)。其中DA使用两种方式计量。解释变量为代表借款费用水平的财务费用(CWFY)。研究中所有变量的说明见表1。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在借款费用新准则实施前1999年至2006年的数据作为旧准则样本,用2007年至2014年的数据作为新准则样本。新旧准则样本中,前两年的数据用于估计两组样本中应计项目和真实项目的相关数据,剩余年份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使用SPSS和EXCEL作为统计软件,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旧准则)
表3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新准则)
从上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两段窗口期财务费用占上年总资产的比重均值分别为0.0129和0.0122,差别不大。旧准则下长期借款和长期负债占上年总资产比重的均值分别为0.0743和0.0762,而新准则下长期借款和长期负债占上年总资产比重的均值分别为0.3440和0.3789,说明新准则施行后房地产企业的长期融资比重明显增加。同时由于两段时间的财务费用差别不明显,意味着新准则实施后新增长期融资带来的大量借款费用被资本化了。
(二)假设1检验结果
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本部分先通过均值差异和相关性分析验证研究假设1。长期借款或长期负债比重在两段窗口期的均值差异检验及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如下表:
表4 长期借款和长期负债比重均值差异检验
表5 全部研究对象各变量Peason相关性检验(N=1451)
由表4可知,准则变动前后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长期借款比重均值和长期负债比重均值存在差异,并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假设1一致。从表5看,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规模(LnZZC)与长期融资(长期借款比重或长期负债比重)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ZCFZ)与长期负债比重显著正相关。产业因素和宏观经济方面,商品房销售额(LnSPXS)、国内生产总值(LnGDP)和货币供应量(LnM2)与长期融资显著正相关,说明行业景气和宏观经济增长会增加长期融资。新准则执行(XZZ)与房地产企业长期融资比重(CQJK和CQFZ)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说明新借款费用准则激励企业获取更多的长期融资,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1。
以下列示模型(9)、(10)的多元回归结果,以考察各变量对长期借款和长期负债比重的具体影响。系数,第二行的括号内数字代表系数的T统计量。下表类同。
表6 研究对象长期融资多元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论看,不论是长期借款比重还是长期负债比重,只有规模变量和总资产收益率可以对其进行显著的解释。新准则(XZZ)与其他行业或宏观经济变量一样,无法显著解释长期融资水平。以上结果表明,从统计上看,真正决定房地产企业长期融资水平的是其盈利能力和规模;新准则实施只与房地产企业长期融资上升显著正相关,但不能最终决定其实际水平。
(三)假设2检验结果
以下列示研究样本在两段窗口期按式(11)、(12)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以考察研究假设2。
表7 研究对象盈余管理多元回归结果
从回归模型结果看,对于旧准则样本,不论是两类操控性应计利润(DA)还是真实项目盈余管理变量(RM),都与财务费用比重在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由于借款费用属于成本费用中的一类,这种结果合乎常理。而对于新准则样本,财务费用比重则分别与两类操控性应计利润和真实项目盈余管理变量显著正相关,表现出和准则变化前完全相反的结果。推测可能的原因如下,第一,较高的财务费用比重意味着较高的借款费用,同时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也可能较高(这与前述描述性统计结果一致)。如前所述,在新准则规定下,房地产企业存在通过调整资产支出时间增加资本化的一般借款费用进而调高利润的盈余管理手段,所以在新准则施行后财务费用比重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和真实项目盈余管理变量正相关。第二,由于新准则扩大可资本化借款费用范围激励企业获取更多的长期融资,在房价上涨的情况下这使得房地产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杠杆收益。因而较高的借款费用带来了更多的盈利。这也与研究假设1的结论吻合。综上,由于准则新变化使得房地产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长期融资和新的盈余管理方式,所以在新准则施行前后其与借款费用相关的盈余管理行为截然不同,研究假设2得以验证。
(四)稳健性分析
为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使用(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作为应收项目代替应收账款,用总营业收入代替营业收入重新计算应计项目和真实项目盈余管理变量并重复上述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与上文基本一致①限于篇幅,此处不提供稳健性检验结果的表格。。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结论。
本文以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长期融资和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借款费用准则的经济后果。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第一,新准则从可资本化借款费用的种类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两方面拓宽了可资本化借款费用的范围,为房地产企业大幅降低了费用化的融资成本。这使得房地产类上市公司愿意获取相对更多的长期融资,尽管新准则的实施与商品房销售额、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总量等产业或宏观经济变量一样无法实际决定其长期融资水平。第二,由于新规定在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方面给予企业通过调整资产支出时间影响资本化借款费用金额进而调节盈利的空间,因而准则施行前后房地产企业与借款费用相关的盈余管理行为截然不同。新准则施行后企业会通过较高的资本化借款费用调高当期盈利。以上结论表明借款费用准则的新规定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影响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一方面,它激励企业获取更多的长期融资,这会导致上市公司增加产量并促进整个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新规定也赋予了企业通过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或调增盈利的新途径,而这也应引起投资者或监管层的关注。
[1]薛爽,徐浩萍,施海娜.公允价值的运用与应计利润功能——基于中国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5):125~135.
[2]李姝,黄雯.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基于新会计准则变化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10):144~151.
[3]娄芳,李玉博,愿红旗.新会计准则对现金股利和会计盈余关系影响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0,(1):122~132.
[4]邱强.新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计提减值行为的影响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0,(3):44~49.
[5]王鑫.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新准则实施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10):20~27.
[6]张卓.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6):85~ 90.
[7]张会丽,郑柳明.金融资产初始分类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证券市场导报,2013,(10):33~45.
[8]李伟,张然.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7):66~73.
[9]李延喜,包世泽,高锐,孔宪京.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55~61.
[10]李增福,曾庆意,魏下海.债务契约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J].经济评论,2011,(6):88~96.
[11]潘端莲,杨有红.盈余管理与创业板公司IPO前后的业绩变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5~72.
[12]王棣华,徐丽娜.创业板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业绩变化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10):42~48.
[13]郑慧开,谢赤,郑竹青.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研究——基于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互动关系的视角[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78~84.
F830.91
A
1006-169X(2017)05-0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