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美术教育彰显“以幼儿为本”的魅力

2017-06-14 09:38蔡里娜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9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园

蔡里娜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出实施《指南》应关注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的艺术领域目标也明确要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反观,我们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否真正能做到满足幼儿的发展与需要,让幼儿通过多感官的体验,自主的创作表现,获得艺术的熏陶,享受到自由创作与表现的快乐,从而使幼儿园美术教育彰显“以幼儿为本”的魅力,是需要我们幼儿教师不断学习与实践的。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教育 以幼儿为本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189-02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客观地说“以幼儿为本”的人文思想已经逐渐渗入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中,在美术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但是,在教师群体中仍有一些困惑存在,如:没有示范孩子不会画、画不像怎么办?不能示范了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教了吗?不能教了,教师又该做什么呢?等等。这些问题折射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绘画心理、幼儿绘画发展各阶段、幼儿手工创作发展各阶段、幼儿欣赏发展各阶段等没有足够的专业认识,所以无法做到对幼儿的真正理解与尊重。这也就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不断学习与实践,从而使幼儿园美术教育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从而彰显人文魅力。

一、让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没有生活经验、充分体验的,单靠技能传授的美术教育,老师无疑是非常辛苦的,孩子也是非常厌倦的。《指南》指出:细作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现在的幼儿园美术教育也都十分强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体验感受了。如:在美术活动《春天》中,教师组织活动时往往会先出示图片(情境感受),再进行观察谈论,然后教师小结梳理,接着教师讲解示范,最后鼓励幼儿园作画并强调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但是,有些活动中幼儿所呈现的作品依然缺乏情感,体现出模式化的状态。究其原因,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生活当中真实的体验,所以尽管老师一再强调创作不一样的作品,但是孩子依仍呈现出的是诸如“一棵大树、树下的小人、天上的太阳以及飘着的白云”等模式化的作品。

那么美术活动应如何做到真正的回归生活呢?幼儿园美术教育需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同样以美术活动《春天》为例。春天带着小朋友们去春游,到田野、效外里去寻找大自然的色彩。小朋友发现了春天里:小草钻出了土地,树枝抽出新芽,遍地的花儿,田地里的耕牛……大自然给美术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走进大自然,孩子们多方位感知了春天的美,自然地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为表现美和创造美奠定了基础。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或照片再次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感受,再加上多种美术材料、工具的支持:滴管滴流颜料加上彩纸粘贴的迎春花丛、草地上寻找蜗牛的小伙伴……孩子们用稚拙的笔触讲述着他们对春夫丰富多彩的感受。

基于以上例子,我们充分感受作为教师,我们不一定需要照本宣科,而是要进一步反思的是我们的活动内容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吗?我们开展过美术创作《梦》、针对大班换牙季开展过《看牙医的我》、结合建新镇花乡的地域特点开展《我们的花镇》等活动,由于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的美术创作水到渠成。

二、将多感官体验带入美术教育。

幼儿多感官参与美术活动可使他们获得充分的体验。这里所指的多感官指的是:听、看、触、动等多种感觉。这种多感官的参与有益于幼儿加强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有益于幼儿了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意图也有益于幼儿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这也恰恰是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孩子想要对一件事物感受深刻最好要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一种联结,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而做为幼教工作者则要更加重视多感观的联动。

例如:在欣赏吴冠中的名画《燕子》时,让画作中的燕子、彩色墨点、粗细的线条、水晕等,配以时而悠扬时而跳跃的班得瑞钢琴曲《清晨》适时地出现,音画结合在视觉、听觉上给幼儿带来感受。再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画作中看到的点或线条,甚至合作完成组合动作,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画作的感受与体验。此次活动,为幼儿的艺术鉴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些通过多感观获得的关键经验增加了孩子们对画作的理解,加深了孩子们自己对吴冠中的这幅名作的认识及情感,也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支持。

这样的多感官体验,正是因为让各种感官系统充分联合活动、由浅入深,所以能够让幼儿更加整体、全面的把握对象,使他们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体验,从而将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艺术表现的形式迸发出来。因而,学前教育阶段的绘画技能不是教会的,体验必然是每个儿童独特的感受,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是在大量的自主感受与体验中自然成熟的,幼儿的成长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教育都是没办法速成的。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幼儿在进行多感官体验时,应当确保他们感到安全与放松。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才能够带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思想的感受与体验。而在美术活动中宽松的氛围营造者即成人、同伴。

三、发挥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師的视角从“如何教”转向“幼儿如何学”

在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已经逐渐达成共识。但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又普遍存在着“教什么”“如何教”的困惑,这些困惑与美术教育活动中主导思想形成矛盾不断拉锯、困扰着一线教师。其实,课改提倡的是基于学的教,如果一直考虑教什么,说明教师还一直局限于以教师主导的教,而我们应该想的是孩子要的是什么。《指南》倡导创造条件机会自主感受表达,“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这里明确指出关键不在教,而在于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感受与表达。那么,作为教师应从思考“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从过多的关注幼儿个性表现与创造转为更多的关注幼儿的感受与体验。只要有了充分的感受和体验,个性的表现与创造也有自然产生了。

如:绘画《乌龟》,如果我们狭隘地认为乌龟是生活中幼儿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活动中提供了图片甚至是实物让幼儿看一看,就开始作画,那么幼儿的作品一定仍是趋于模式化。那么,如何从幼儿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幼儿应“如何”,将幼儿日常模糊的、概略的对乌龟的认识,通过活动计划引导幼儿专注的、深刻的、具体的进行观察、表现,这就需要教师的专业设计和有效指导。如何设计就体现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我们值得去思考与实践的。

又如:在小班的色彩涂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提供深绿、浅绿、嫩黄、白色等颜料,这些颜色不论如何配色组合、混色都能产生美好的视觉效果。如此,还未形成配色意识的小班幼儿在尽情涂鸦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色彩组合的美。

2.充分尊重与理解幼儿

教师不能自观地认为自己了解幼儿在美术创作中使用材料的想法或者幼儿的创作意图、表达的内容。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幼儿,必须倾听其对作品的解释。《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拙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他们独特的想象和情感,教师不能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幼儿,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正如华爱华教授所说:“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你看不懂幼儿的作品,你要反思自己的专业。”这也是幼儿园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专业性所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艺术领域的教育价值有重要阐述:“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現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在其中,多次出现的“美”字也充分传达一个信息——艺术的核心教育价值即美感教育。是其它领域所不可替代的。如果说科学是求真的,艺术就是求美的,美和真是不能划上等号的。一定要划等号的话就是情感真,但是每个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我们想要走进幼儿的世界,了解他们艺术创作的独特方式,首先要善于倾听。我们要能够倾幼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然谈话,或者在幼儿愿意交谈的前提下问一些真正的问题来尝试了解幼儿。但是,要注意不要连续发问,甚至没完没了。特别是太多数机械性的问题,如“你正在做什么?”,往往会造成气氛的不自然,使发问陷入僵局。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是需要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用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持。

总之,在“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必须基于幼儿的视角反思美术教育的现状,让以技能传授为本位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回归真实、丰富的幼儿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教育专业引导幼儿进行丰富的感受与体验,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解和接纳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鼓励儿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印发 2001年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 2012年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来了男老师,你欢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