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角度意识,提升历史认知能力

2017-06-14 09:38谷昌头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9期
关键词:课标角度课程标准

谷昌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33-02

课程改革已经多年,其理念也成共识,但其探索远没有结束。2016年江苏高考第23题,以美国乔治凯南和苏联诺维科夫报告为素材,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冷战”起源问题。这就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中“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要求,同时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课标的能力要求。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标紧密结合,并想方设法寻找切实有效的途径来帮助学生达成课标要求,本文拟从培养学生历史角度意识的维度,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提出自己的些许想法,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导帮助。

一、树立“视角”意识,引领新课程教学改革。

历史课程设置,打破通史体例,将高中历史分为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这样设置,其实就是强调了从不同视角来探知历史。

不仅如此,历史课程在各历史模块、专题及每一课程的设计编排上,也凸显出“视角”意识。如必修一,将中外独立而又有诸多关联的政治史,分古代、近代、现代三阶段整合展示,而每一阶段展示的“视角”又不同,中外史叙述也有区别。如中国政治史:古代主要从“制度”(即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等展开,近代则以“运动”(即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为主,现代则以“国家”(即新中国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祖国统一等)为线索展开。三阶段的政治史不是一角度一模式,细细体会历史视角的变化、叙述侧重点的变化,我们就会发现不同阶段历史的自身变化特征。

此外,教材针对历史叙事的经典方式(事前“背景原因”、事中“过程内容”、事后“作用影响”),也做了更智慧的调整,用一个个独特的“角度”将传统化于无形。新教材表面上已很难找到诸如“背景”、“过程”、“影响”之类的标题词了,但实际上内容前后关联呼应,“三部曲”一步不缺。历史不再是千人一面,不再是“八股”式的历史,教材阐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往往只是其中最主要、最核心、最直接、最特色的部分,而这一点与出现在子标题的强调叙事着眼点的关键词不无关联。

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同样感受到的是“视角意识”的渗透甚至主导性。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课,课标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这些要求均体现了在历史认知过程中认识“角度”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无处不在的“角度”,有形无形的“视角”,已将一部我们熟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变活,变得更贴近社会生活,也更易把握和感悟了。

二、找准“探究角度”,提升历史认知能力。

教学中历史“视角”无处不在。在一轮复习中,我针对学生实际,在学生自主知识整理时,我进行了两方面的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学会解读课标要求,明确课标含义,把握学习重点要点。二是通过举例,指导学生运用“历史角度”进行知识梳理和整合。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指导学生将古代分成“古代奴隶制时代(夏商西周)”和“古代封建时代(秦汉至明清)”,然后,要求学生从“王位继承制度”、“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三个角度去对照整理不同时期相关内容。另外,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或影响等分析中,不断引导他们从“主客观”、“内外因”、“正反面”或“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思考分析。

在復习到“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一个单元同时涉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五个事件的“影响”,学生一时很难区别掌握,我提醒学生运用“历史角度”分析比较。首先从“属性角度”将几次运动或事件的类型区分开来,是“革命”、“战争”还是“运动”或“事件”,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其影响的对象、方式和程度就不同。同属“革命”,也要区分其阶级属性和时代特征。如五四运动,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反帝反封建”,阶段性特征是“开端”(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共产党成立,时代相同,但情势有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运动兴起),这个基础上,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己的政党,有了明确的纲领目标和工作方向,所以革命当然会“焕然一新”,如此等等。

角度就是思路,就是方法。教师教学设计的第一目标,就是让学生准确地领悟把握课标要求中有形无形的“视角”,并找出和运用新课程中无处不在的“角度”,多维度分析历史问题,这样就容易找到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就容易发现历史上事件前后的关联性,就容易理解事物前因后果,并不断深入的去探寻历史规律,这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比较、理解、认识”等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从大处看,学生最终能“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从小处看,学生在面对“评价、探讨”等较高难度的考查要求时,也能感到有路可走,有章可循,或有话可讲,并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其中的“章”,指的就是灵活又实在的“角度”,这也是历年江苏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2004年第7期

[3]陈漪明:《对历史教育改革及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2007年4月

猜你喜欢
课标角度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角度不同
人啊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