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光华
摘 要:情境创设对课堂深度的升华可以起到关键作用。这需要教师对课程目标有着深刻领悟以及具备颇高的驾驭能力。适宜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在原有认知体系中同化新知识。教师营造问题探究情境的能力对于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心理环境十分重要。
关键词:迁移;情境;数学课;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7-0027-02
前段时间,笔者到县域各初中进行听课指导,观摩了课题为“分式方程”的一节课(冀教版《数学》2013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4节第一课时)。这节课少了些嘈杂的讨论,以及主持人般的展示秀,看似形式颇为传统的一节课,却给人以如沐春风,似饮甘泉的感觉。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开启着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思维一次次得到训练。除了授课教师对课程目标深刻的领悟、精心的备课和颇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外,两处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对这节课升华起着关键的作用。下面呈现这两个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供大家赏析。
一、新旧对比,同化新知
(一)问题呈现背景
(二)问题呈現
1.将前面得到的整式方程填在表格中,并按要求写出解方程的过程。
2.仿照整式方程的解法,从前面得到的分式方程中任选一个试着求解。
(三)作用分析
1.问题留有学生活动与思考的空间
从两个分式方程中选择一个试着求解,学生首先就选择自己觉得较为简单的那个方程(即接近“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当自己试着解完一个后,再去解另一个方程。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方程×9=的去分母,用的是小学所学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思路,将分式方程化为了整式方程;在面对方程1时,采用先将方程左边通分,然后按着“分式值为1的条件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思路将分式方程化为了整式方程。当然很多学生是采取“方程两边都乘上最简公分母”的思路。教师根据同学的不同做法选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过程并展示思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体会到“目的相同”,“依据相同”,在对比、归纳、总结、选优、验证的基础上得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
2.促进学生联想、类比和学习的正迁移
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老师如能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则可以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学生针对整式方程中的分母,解决的策略是去分母,现在面临的新问题是分式方程,思维的迁移自然是去分母,接下来是怎样去分母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以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式方程中,两边都乘上一个适当的数,使方程两边不再有分母,而对于分式方程,两边应乘上什么,才能使方程两边不再有分母。
二、制造矛盾冲突,激发求知欲
(一)例题呈现
(二)作用分析
1.对前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巩固
通过前面的探究,得到了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的依据和方法,那么接下来用跟进练习巩固显得十分必要。
2.对比练习,排除思维定式的影响
将分式化简与解分式方程对比练习,更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每步变形的依据,避免在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时用了“去分母”,在解分式方程时用了“通分”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学的主动,学的积极,学的扎实,学的灵活。
3.突出认知矛盾,吸引学生阅读,形成自主构建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构建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的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进入求知状态中。学生通过解方程=0得出x=1,而化简式子的结果是,得出该式子不能为0,引出了矛盾,使学生进入强烈的欲探究其原因的状态。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阅读教材21页“读一读”《分式方程的增根》。然后将前面几个解方程的步骤补充完整,最终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感悟
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目标以及教材设计意图,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