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菏泽面塑在学前教育中传承的路径

2017-06-14 21:58陈德艳
教育界·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传承学前教育

陈德艳

菏泽学院

【摘要】幼儿从小接触面塑,在认知、操作、理解的过程中传承、傳播当地文化,实现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有助于审美、智慧、品德的培养与提升。为了充分实现菏泽面塑的文化传承与个体发展价值,教师、社区、家长等需沟通、联合,开发丰富、适合幼儿的资源,创设良好的环境,实现菏泽面塑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菏泽面塑;学前教育;传承

【基金项目】菏泽学院课题立项,编号XYSK05,课题名称:曹州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探究。

菏泽地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和大米,由于位于黄河下游,每年夏涝季节黄河经常决口,给当地物资匮乏的人们造成了灾害。为了避免灾害的出现,人们诉求神灵,奉献贡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由于当时人们物资匮乏,不能长期用牛羊等动物作为祭品,“花供”应运而生,即当地人们用面粉为原料,捏出牛羊以代替活物。随着时间的流逝,面塑艺人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将面塑这一艺术形式传播各地。而菏泽作为面塑的发源地,其独特的造型技巧、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后人所传承。

一、菏泽面塑在学前教育中传承的原因

(一)菏泽面塑的文化传承价值

菏泽面塑历史源远流长,吸取了民俗文化的精华,代表了当地人们的真挚情感、精神诉求、理想信念。张诗亚先生提出,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文化认同教育,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时应融入本民族文化。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要求,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时应注意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和周围环境入手。菏泽面塑是乡土文化的代表,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等有很大联系,幼儿生活其中容易感知和理解。将菏泽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能让幼儿用可感知、理解、操作的方式认识、接受、认同本民族文化。

(二)菏泽面塑的个体发展价值

菏泽面塑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良好品德的养成、智慧潜能的开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菏泽面塑人物造型大气凝练,简洁概括,浑厚朴实,亲切自然,不重细节,有一定的乡土气息,装饰手法讲究对称、节奏、均衡,幼儿在欣赏、感知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美的熏陶。菏泽面塑里不同性格的人物用颜色、线条等表现手法将其典型特征突出,旁观者一看便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李双虎的《关公》脸是红色,代表正义、公正,身上的服饰多采用大块面进行装饰,与关公的豪爽、不拘小节性格相一致,肚子凸显其官职。

(三)幼儿教育中缺失传统文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爱家乡、爱祖国情感的激发需要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中。然而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每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选择哪些资源作为教育内容?如何选择适合本地区幼儿的发展现状?这些问题没有固定或统一的答案,因此没有可供教师直接照搬的材料,无形之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加重了教师工作负担,使得很多地区忽视了对当地资源的挖掘。

二、菏泽面塑在学前教育传承的基本内容

民俗艺术的传承有三个基本层次,即民俗艺术成果、民俗艺术活动和民俗艺术精神。这三个层面分别以物态的、动态的和心态的方式介入民俗艺术传承,并形成彼此相连、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生存状态。这三个层面概括总结了传承民俗艺术的内容。菏泽面塑作为民俗艺术的一种,在学前教育传承的过程中,也将以这三个层面为内容,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一)民俗艺术成果

民俗艺术成果主要是物质成果,以物态的形式进行传承,是传承中最基本的层面。菏泽面塑作为造型艺术,流传至今有诸多经典作品,可供幼儿感知、欣赏。菏泽面塑作品从题材上可分为传统类、动漫类、民俗类、生肖类、动物类、植物类、人物写真类等。传统类面塑多是以戏剧中的人物为主,如关公、张飞、穆桂英等,也有一些是经典著作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钟馗等;动漫类作品增添了时代的元素,诸如米老鼠、唐老鸭等,多是以幼儿喜爱看的动漫作品或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为主;动物类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生活在陆地上且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牛、羊、猪、猫、狗,还有不常见的珍稀动物,如熊猫,还有水里游的各种鱼,也有天上飞的各种鸟类;人物写真类主要是以现代人物为主,如习近平、刘翔等。这些诸多类型的作品造型逼真,形象生动,颜色单纯朴实,比例夸张适当,不流于形式,较为随意、易学。

(二)民俗艺术活动

民俗艺术活动是指民俗成果的创造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层面,有着一定的时间特性,体现的是进行中的艺术过程。民俗活动这一层面的传承需要通过活动来实现,如制作、展示、创意等;同时,需要借助媒介来展开,如材料、技法、流程、行话等,从而使传承具体,可操作。菏泽面塑需要的材料有面粉和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包括甘油、蜂蜜和防腐剂等,以防止面粉干裂和变质;菏泽面塑的制作技法有揉、搓、捏、压、擀、挑、拨、滚、贴、粘。菏泽素有“面塑之乡”的美称,逢集过节、儿童乐园、生态酒店等都少不了街头艺人制作面塑,为当地增添了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

(三)民俗艺术精神

民俗艺术精神指民俗艺术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情感、宗教观念、审美理想、集体意识、历史情怀和生活热望等,看不见,摸不着,不以单独形式出现,而是以民俗艺术成果、民俗艺术活动为载体,是民俗艺术传承的动力,使得民俗艺术作品具有灵气,民俗艺术活动具有价值与意义。菏泽面塑最早的艺术形式为“花供”,寄托着当时人们期盼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心理,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随后的历史演变、朝代更替过程中,“花供”这一艺术形式一直沿用到现在。逢年过节“花供”形式多样,重阳节是花糕,“食糕者登高也”;结婚时多用谷卷,谷卷的形状像是阴阳相交的几何形状,上面插一枣,象征着阴阳相交,化生万物。“花供”艺术寄托着当地人的美好愿望,传递着真挚的情感,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本原文化。

三、菏泽面塑在学前教育中传承的方式

(一)充分利用社區资源

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具体氛围的支持。教育应从幼儿周围熟悉的生活或事物入手,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从传承的三个层面来说,民俗艺术的传承需要幼儿园与社区的配合。幼儿园可请面塑传承人到幼儿园与幼儿一起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也可组织幼儿到面塑的起源地——穆李村去参观当地艺人制作面塑的过程,激发幼儿对面塑的兴趣,让幼儿亲身体验。在学习制作技法的同时,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情感的培养是其他传承方式做不到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一类的所谓大众媒介有一种技术的冷漠感与历史文化短浅的现代感与工具实用感”,“人格性的永久缺失是大众传播与民间传播相比的一个显著差别”。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其所依赖的氛围,离开了便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相关培训

教师是民俗艺术传承的实践者。幼儿园能否有效地实施民俗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民俗艺术素养及其态度。遗憾的是,大部分幼儿教师对菏泽面塑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面塑技法、制作流程的掌握及蕴含的民族精神的理解,难以激发幼儿教师自身对菏泽面塑的热情。一些教师认为开展这类活动会加重工作负担,即使认识到活动的价值,也会持消极态度。为此,幼儿园可聘请当地面塑艺人传授幼儿教师制作技法,组织教师去参观面塑艺人手工坊,亲身体验面塑的制作流程及氛围,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鼓励、支持优秀教师主动探索课程实施策略。

(三)与当地高校联系,挖掘地方教材

俗话说“十里乡俗九不同”,说的就是民俗艺术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幼儿园在传承民俗艺术时应深入挖掘当地独特或原有的艺术活动。这就使得幼儿园开发的课程、利用的资源具有个别性,不能被其他地方的幼儿园直接拿来照搬。然而当今幼儿教师选择、诊断、改进课程的能力有限,在开发课程、挖掘资源等方面需要相关的专家做出理论方面的指导。而当地高校教师可满足幼儿园这方面的需要。聘请当地高校教师联合开发当地课程,使得民俗艺术传承能落实到幼儿园活动之中。

(四)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幼儿园需要建立涉及民俗艺术课程评价和教师工作评价两方面的评价机制。民俗艺术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民俗艺术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使民俗艺术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方法处于动态的变化中,随着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的变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出适宜的改进。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主要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师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支持教师善于反思,敢于创新,乐于实践。

总之,菏泽面塑在学前教育中传承时,应正确处理好幼儿与文化之间、技巧与精神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全方位挖掘适宜幼儿发展的内容,在促进幼儿主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同时,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陶思炎.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与层次[J].艺术百家,2013(03):95-98.

[2]孙志倩.曹州面塑艺术造型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4.

[3]侯丹晨.山东菏泽面塑艺术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1(09):53.

[4]【英】玛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5]森茂芳.美学传播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6]周福岩.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J].民俗研究,1998(03):6-11.

猜你喜欢
传承学前教育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