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格妮
摘 要: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是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角色意识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主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科研行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面临诸多困惑,分析教师角色发展中面临困惑的几个方面,以期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120-02
高等教育改革是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进行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高校教师作为推动高等教育的主体,对高校的转型发展方向和高校内涵式建设的进度都有直接的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对于教师践行教学和科研实际活动,扮演好教育者、研究者和社会服务者的社会功能都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型的需求也呼之欲出,面对角色转型的需求与呼唤,“角色”这一社会学词汇对于教师而言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社会学意义。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主体的角色转型面临诸多困难,使得高校教师光鲜亮丽的外表同憔悴的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和进度。所以,必须寻求解决高校教师角色之困的有效方法和推动力量,以有效调节并和谐教师角色的冲突,更好地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一、高校理想教师角色与现实教师角色之困
高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教师行业该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角色。在高校转型发展中,不同综合性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对教师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对教师的理想社会角色很难界定。但是从高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难看出,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好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要扮演好推动社会进步的研究者和服务大众的社会服务者的社会角色。作为高等教育者,高校教师在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调动教师自我效能感,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推动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研究者,高校教师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具有独立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作为社会服务者,高校教师应结合本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专业特长牢固树立服务地方意识。高校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怀着满腔热情和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在理想教师角色的光环下走上三尺讲台,播撒知识,并以“教育者、研究者和社会服务者”的理想教师角色指导并规范着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方向。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社会评判理想教师的标准并非如此,社会群体关注的是应试价值、工具价值和经济价值。家长们关注的是上了这所大学能否考上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上了某教师的某门专业课,学生能否掌握某门技能,社会和家长的急功近利忽视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复杂性,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特殊性。教师面对家长和社会的提问油然而生语言的苍白和地位的尴尬,教师的满腔热情却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教师践行的责任感却难以换回教师职业的尊严,那种讲台上的侃侃而谈、自信满满在社会面前却找不到职业归属感,播撒的知识却难以收获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教师职业理想与现行考评制度之困
多数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选择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都有美好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他们梦想着自己在三尺讲台上能够洋洋洒洒,激扬文字,传播知识,书写人生,然后桃李满天下,获得学生爱戴。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实施教育者的方向和指引,是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基础,是教师体现教育价值并获得职业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源头。但是,各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评和职称分级制度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幸福感彻底粉碎,职称评审文件中大多是关于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的积分量化,虽然有关于教学项目和教学奖励的量化文件,但是教学类的获奖对于大多数的教师而言是空中楼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职称评审就是教师们科研实力大放光彩的时候,科研能力强、论文档次高,数量多、科研获奖多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过程中较容易(大多是理工科教师),而科研方面较差的教师,即使教学能力突出,教学效果优秀,深得学生喜欢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中也只能退居其后。所以,出现了教师的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不相符的情况,一些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的短平快科研,所有的一切教学和科研活动以是否能为职称晋升加分为目的,造成教师职业理想角色偏离的根本原因是现行考评制度的功能异化。不可否认,现行的考评制度在调动广大教师重视科研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却催化了教师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最终导致教师最初职业理想的破灭。各高校管理部门不切实际的职称指标要求使得高校的学术氛围出现浮躁,教师们职业压力巨大。多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教师普遍认为,高校制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已经严重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所以现行的考评制度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师主体角色的偏离。
三、网络发展对教师权威角色的消解之困
随着互联网技术喷井式的发展,互联网同各个行业的结合更加密切,“互联网+”应运而生。“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深刻的影响,首先,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为教师独尊,教师是权威的象征,是知识的化身,是社会大众膜拜的对象。在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掌握权受到挑战,甚至教師掌握的信息已经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学生中有流传“有问题,找度娘”的口头禅。虽然说这种说法有调侃的成分,但是也不难看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相对于教师知识传授的方式而言,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优势凸显出来。首先从知识选择的取向上来说,学生是基于自我需要,从心理来说学生是主动地寻找,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而教师在课程进度上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样势必有部分优秀的学生“吃不饱”,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信息量不够。相反,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吃太饱”也必然成为教学中另一类突出的问题,进而导致这些学生“消化不良”,最终产生厌学,自我放弃等不良现象。总之,基于自我需求的学习方式更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其次,网络上的知识和资料是可供选择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结合在新输入的信息重新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所以学习者的认知体系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并成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同各个学科紧密结合,各种教育APP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再次,相比较教师授课而言,网络传播的优势已日渐凸显。教师面授会受到时间、地点的明显制约,而网络教育只需要有网络,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可以随时随地接受网络信息,并且网络传播的立体化优势明显,无论是授课中语言的清晰度、表达的流畅性,还是肢体语言的丰富性、授课的表演性等都优于课堂中的面授教师。所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因此教师的权威角色受到挑战,多权威、多中心的局面已经充斥人们的思想意识,教师的权威角色被网络分解。
四、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之困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最核心和最为关键的媒介,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指,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狭义的课程指,为实現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开设的具体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跃进,同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技术型跃进,因此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大势所趋。但是,教师在改革浪潮中还不能快速适应改革的步伐,对改革的力度、深度认识不足,因此依然延续原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课程改革的强度不匹配。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形成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切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师主体的角色之困。
总之,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主体的角色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科研活动。教师角色发展受到理想教师角色与现实教师角色的矛盾,教师难以获得教学与科研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与此同时,教师对于职业理想、规划与高校现行的考评制度矛盾突出,现行的考评制度严重地打击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教学积极性受到挫伤;再次,在网络发展中教师的权威角色被网络消解,无权威、无中心的意识已经出现,教师的权威角色被网络瓦解。最后,高校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不匹配也成为影响教师角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现代网络发展模式下,教师需要重新塑造角色形象,需要从自身的意识形态、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入手。社会大众也需要理解并加强高校教师的角色建设,以解决教师的角色之困,重树教师形象,促进高等教育建设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华.教师角色的迷失与澄明[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9-134.
[2] 贾永堂.大学教师考评制度对教师角色行为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57-62.
[3] 马彦超.重塑“师道尊严”还教师角色权威[J].基础教育研究,2012,(1):22-24.
[4] 雷丹,柳华妮.外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生态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2):59-64.
[5] 李孝川.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5):68-71.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