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意识的伟大。”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露的滋润;学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放开学生的手脚,点燃他们心灵的智慧之火,让他们自由地飞翔,尽显风采,从而真正爱上语文,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质量。
一、让学生成为小小表演家
德国教育学家第思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因此,要教好语文,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笔者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素材丰富多彩的特点,让学生成为小小表演家,展现学生风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1. 我会唱。教学《在操场上》时,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篇课文内容,可以用你们音乐书中的儿歌《其多列》的调来唱,你们愿意试试吗?”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就用唱的方式把课文内容记了下来。有的学生还自创用儿童歌曲《新年好》来唱这篇课文。后来,笔者还发现在课余时间学生也都在哼唱呢!再如,课文《快乐的节日》的内容就是儿歌《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何不让学生唱唱呢?学生一边学一边唱,别提有多高兴。
2. 我会画。在教学《画风》时,当学生知道了课文中的小朋友画风的几种方法后,笔者就请学生们拿起自己手中的画笔,也来画一画,写一写,与文中的小朋友比赛。顿时,学生个个精神抖擞。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就诞生了。有的学生说:“我画了个长头发的小女孩,风藏在小女孩的头发里,是风把小女孩的头发吹得飘起来了。”有的学生说:“我会画,我画了个飘在空中的风筝,是风把风筝吹上了天空。”……这样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笔者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陶罐和铁罐。在课上,笔者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画,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写在画中,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我画了谦虚的陶罐,我从‘不敢,铁罐兄弟这句话知道的。”“我画了美观的陶罐,因为文中写‘它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在画中学,转变一种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更加自主地投入学习,也提高了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3. 我会演。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在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或有准备地表演,是深悟课文、感受语言的有效手段。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笔者分别请几个学生来演小壁虎、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壁虎妈妈。在表演中,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增进了彼此的感情,真是一举两得。在教学《触摸春天》这课时,笔者请学生演一演盲人,让学生说说自己闭上眼睛的感受,在交流中了解盲人的不易。有了这种情感的体验,学生就更容易体会盲女孩安静能拢住蝴蝶是个奇迹。
二、让学生成为小小思考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天地。
1. 我会问。读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质疑,就是让学生更自主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好方法。笔者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出示课题后,就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结果”等问题。继而笔者就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2. 我会想。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打开学生的思路,不应把学生的目光限定在课文之中,尤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教学《称象》中,笔者让学生想一想,除了曹冲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积极思考,说出了各种答案。虽然有些答案超出当时的实际,但都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也得出了更为方便的方法,如把石头换成人等。这样就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在教学《秋天的雨》时,笔者引导学生学完第二自然段时,便问学生:“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学生的个个答案都很精彩:“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绽开了笑脸。”“紫色是给葡萄的,看,葡萄多么像玛瑙呀!我真想咬一口。”“百合公主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白色的、黄色的、橙红的……娇艳的百合在秋雨里翩翩起舞。”……在想中学,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与文字共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我会写。在教学《假如》时,笔者请学生认真思考:“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请写一写。”学生写后都踊跃发言,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画一座漂亮的教学楼,让上不起学的孩子到这个学校来读书,这样他们就能和我们一样快乐学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在教学《丑小鸭》时,当学生们都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高兴时,笔者便追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它会做些什么?请大家展开想象,写一写。”学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回去看妈妈的,有去感谢农夫的,有跟着天鹅群周游世界的,等等。这样将思、说、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训练,又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让学生成为小小搜集家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因为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在教学《最后一分钟》时,笔者就请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材料和有关香港历史材料,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教学《恐龙的灭绝》时,笔者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没想到学生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非常丰富,让笔者大开眼界。
陶行知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显自我风采的舞台,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让他们真正爱上语文,爱学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成绩。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江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