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6-13 18:18李伟新
新课程·上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问题

李伟新

摘 要:小学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心理压力过大,这直接造成他们学习、生活出现各种障碍,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重点分析了目前小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小学心理教育的整体设计,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这种压力无形之中就传递给了孩子。另外,父母外出打工或是工作较忙,难以照顾孩子,出现了很多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这些孩子正处在心理、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的一些行为或者举动将大大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是他们形成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目前,心理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相互配合,实现学校、家庭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心理压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正能量。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重视程度不足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与教师就要求孩子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班。这种越来越多的兴趣班使孩子在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负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更多地集中在课下,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措施不足。这种状态下,一些小学生过早地出现逆反心理,对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出现抵触情绪。这就是没有重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后果,越不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他们接受教育的抵触情绪就越大,最终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

2.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

在心理教育中,由于课程设计较少,很多教师都兼职心理课程,他们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些教师组织心理教学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孩子们日常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对一些孩子的行为进行指正,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接受到系统的心理辅导,只是在不断接受教师的负评价,影响孩子积极心态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在组织心理干预的时候,没有将更多的生活案例与干预措施进行结合,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最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心理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教育,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一些教师的心理干预措施过于直接,他们没有更多地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只是将学生的问题指出来,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3.孩子的心理压力缺少释放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小学生课外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比例在50%以上,一些大城市的比例更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处于玩耍阶段,但是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负能量逐渐增加,同时他们在接受到大量心理负能量之后,缺少必要的发泄空间。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有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与他们的交流不畅,不能实现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释放。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

1.构建积极的心理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是心理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整个教育的主线。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心理教育的积极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积极的心理素养的形成。首先,教师需要直面学生可能存在的特殊行为、人际交流障碍等问题,这是在一些学校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捋清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动态的教育思路,不断了解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准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2.优化积极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是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选择更多积极向上、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和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的内容选择可以使心理教育有效开展,例如,社会公德教育中,教师可以与敬老院等社会机构联系,让学生进入社会中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部队的纪律教育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思想。在道德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引导。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中,教师需要选择大量正面、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积极心理引导。

3.改进积极的心理教育方法

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就需要不断改进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情境模拟法、案例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之中,对其产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中心,是我们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对象,教师需要不断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这种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在人际交往的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运用换位思考的思想,不断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当学生有效理解相关的问题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敞开心胸接纳孩子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心理相对自卑,不利于他们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撇开偏见,对他们一视同仁,多关心他们在课堂上、生活中的表现。例如,一些孩子存在一定特殊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他们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需要进一步敞开心胸,接纳他们,需要主动去接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的温暖。这种主动与他们接触可能一次不会成功,需要多次重复地进行。当某一天,孩子们伸出自己的手,主动与我们进行交流之后,我们就实现了他们对学校班级环境的融入,他们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封闭的内心世界得到释放。这是他们融入班级大集体的第一步。

2.家庭的配合

大多數心理存在问题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引发的。因此,教师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需要进一步与家长进行交流,不断了解孩子在家庭的生活情况,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孩子的一些问题。然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育方式和手段,这也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因此家庭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当家庭的生活方式调整之后,孩子的一些负面心理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有效引导,实现对孩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长不能心急,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情感教育方式,不断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实现他们的安全感。

3.针对性的干预

教师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进行,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情感互动,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首先,借助节日进行情感教育。节日是孩子最喜欢过的日子,例如,六一儿童节。当遇到这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室进行有效装饰,烘托节日气氛,让他们在一起过节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相互的融合和交流。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多关心孩子,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怀。其次,借助孩子的生日进行情感教育。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日无动于衷,他们需要被人关心。因此,可以让他们在学校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过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切蛋糕、吃蛋糕。这种互动和交流将使得他们成为学校班级大家庭中的焦点,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学校的亲切感,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最后,借助游戏等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小学教育更多借助游戏进行。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多关心学生的表现,容忍他们的一些失败和不配合,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感。

4.引导关爱别人

很多小学生的怪异行为都是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这样才能实现他们有效能力的提升,使他们不断融入小学班集体中。例如,假设妈妈生病的情境,“小学生应该怎样照顾妈妈”,这样让孩子主动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妈妈。教师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多关注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再如,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偏远山区的孩子捐书等,这样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心。我们需要进一步关心学生,才能使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去照顾一些植物,通过他们的照顾,植物在一天一天地长大。这种成就感将使他们进一步意识到照顾别人的快乐和愉悦。这些方式都可以使小学生进一步关心别人。

5.大家庭氛围的营造

孩子们融入学校班级这一集体中进行学习生活的前提是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关心,还需要学校班级形成一个大家庭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大家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关心。例如,在孩子进入学校班级的第一天,可以张贴标语——“欢迎新同学”等,这些标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包容。另外,在学生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差异时,教师需要多关心,少旁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对集体的依赖感。让这些孩子完成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考虑他们完成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信心的树立。当他们完成相关的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将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情况,优化心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构建与家庭的心理教育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实现教学氛围的融合。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干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教师需要坚持从细节入手,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干预,这样才能实现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孔凡柱,赵莉.校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6):18-19.

[2]王堂生,胡剑锋,王玉良,等.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证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FCSA 2012 V4),2012(7):137-138.

[3]石建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国培计划”心理项目首批学员的调查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6(3):157-15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问题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