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道:“严师出高徒。”然而,现如今,用“严”来约束我们的学生,还能奏效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环境的不断转变,我们慢慢改变了之前陈旧的教育形式,开始学习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用欣赏、表扬代替了批评、棒打。
在不断的践行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发现,赏识教育的确有它独特的魅力。恰如其分的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顺利远行……
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有一名比较“特别”的学生——音音。这名学生性格内向,上课很难看到她发言,课下,她也总是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坐着,很少看到她离开她的“一亩三分地儿”,其他同学的任何行为她都不会关注,也不与同学一起玩耍,甚至很难在她脸上看到学生般稚嫩的笑容。
有一次,因为班级卫生的事,我想要与她沟通,岂知真是“难于上青天”,对于我的询问,她不是不回答就是微启双唇而不闻其声,我强作温柔、輕声轻语地告诉她,希望她声音大一点,她却把头埋得更低,恨不得钻到地面下,直接屏蔽我的任何言辞。当时,我真的有“怒发冲冠”的冲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音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不足渐渐显露出来,口算、笔算、分析、解题等各个方面,她与其他同学都存在明显的差距。鉴于此,我在课余时间找了几位同学了解情况,得知:音音一直不喜欢与人交流,各科成绩都很不理想,干什么都“慢疾”。如果没有别人帮助,一道普通的计算题,她会做20分钟。因此,她面对的更多的是负面的评价。甚至连她的妈妈都已经完全把精力放在了“二胎”孩子身上。
铺天盖地的“批评”,早已经让她产生了抗体,愈加严厉的教育,只会更加挫伤她的自信心,最终迫使她朝着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反方向发展。
怎么办呢?应该试着挖掘她的闪光点,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别人发现并认可她的努力。换个角度观察她,慢慢的我发现:她做事虽然慢,但很认真;班级里她所负责的卫生区,从来没有扣过分;作业虽然写得慢,但她的书写却特别整齐;话虽然说的极少,但是她酷爱读书,一到下课就会捧着书默默地坐在座位上读……
班会上,我对她的“闪光之处”大加赞赏,她的突出表现换来了同学雷鸣般的掌声。慢慢地,她感觉到了老师和同学对她的尊重,脸上总会露出淡淡的微笑。笑容很浅,但每一次都是发自内心深处……
虽然,她做作业的时间依然很长,学习成绩也没有奇迹般地螺旋上升,但我发现她开始慢慢地接触同学,慢慢地喜欢与他人一起交流……
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也就是赏识。
事实证明:赏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的魅力就会显而易见。
首先,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不能单单依靠赏识。有一句话说得好,叫“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绝不等于“每个学生都是天才”。“赏识”只是改变了学生的心理感觉,并非学生的现实。如果对赏识缺乏有效的控制,总是对学生所有方面“赏识”,学生的心理感觉与现实就很可能出现较大程度的落差。这时,学生满足于“赏识”,一味去幻想、去做梦,而不愿去面对现实。反思和领悟我们现在的工作,也会发现由于不适当的赏识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受到老师或者家长赏识的学生,常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动不动产生小情绪。长大后,可能承担不起社会责任,承受不住源于社会现实的压力,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教师滥用赏识给“宠”的。
其次,赏识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学生都希望讨家长的喜欢,都信任大人的权威;但是这就又存在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一味用赏识满足学生,并让学生一味期待家长的赏识,最后可能导致一种“赏识依赖症”。原本,赏识学生是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可后来却转变成学生努力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赏识。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家长、教师当然乐于充当学生的拉拉队,但学生总有一天会发现,身后的拉拉队已消失不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继续向前冲下去吗?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学生‘赏识这种‘鸦片的。”
在我心里,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尊重。我们应该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欣赏学生的独一无二,肯定他们的努力过程,赞扬他们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而不是无原则地赞美。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赏识教育,科学地运用赏识教育,用自己的爱心和信心去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那么,每一个学生才会逐步走向成功。
作者简介:王欣(1982年11月—),女,汉,河北省唐县,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小学,大学本科,职称: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