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涉及层面广泛的教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无论是在字词教学、写作教学还是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这种并不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的程度较低,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从实际情况出发,研发出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将阅读作为一个突破口,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整体教学水平提升上来。
一、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朗读,针对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有着不同的朗读要求。对于低年级(1-2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其“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中年级(3-4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其“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对于高年级(5-6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求他们“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以看出朗读的重要性。朗读这个过程,需要小学生们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读,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记,这是一个有着复杂要求的教学环节。朗读,对小学生语言的形成与锻炼有着巨大的帮助和无可代替的作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的朗读,可以帮助同学们更为深刻的理解阅读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船长》这一课,讲了哈威尔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在船长的话语中体会到一个英雄的魄力“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岩”、“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快救克莱芒!”一句句严格冷静的指挥救出了船上的人们,这是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受到的英雄的气魄!
二、指导方法,领悟技巧
阅读可以根据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别,如默读、泛读、精读等等。对于小学的阅读教学来说,有些阅读材料只需要泛读即可,有些则需要进行精读,重点讲解。在当前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和强调精读,而忽略了默读与泛读。实际上,精读固然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一样也不能够落下,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开展泛读与默读的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利用,小学生们并不能悉数全知,因此,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同学们学习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其阅读水准。
以‘‘泛读”为例,泛读指的是广泛地阅读,泛泛地阅读通看一遍,不是很追求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一些长篇的叙事性的课文,可以进行泛读教学。如《牛郎织女》这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泛读,对课文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明白了鹊桥相会的由来:牛郎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这就是泛读的作用,泛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故事的走向和大致情节。阅读教学不止针对教材内容,对于课外书籍读物也是一样,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就需要使用正确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方法和技巧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追求品质,提高水准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需要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阅读的真实感受,这是决定阅读品质的直接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打个比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针对教材上的课文,可以先让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阅读完之后在进行仔细的讲解。这样一来,对教师来说可以减轻教学负担,对学生来说,也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加高效。
學生的阅读感受,需要教室去尊重。这是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切忌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就变成了无用功。如《黄果树瀑布》一课: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阅读这样的课文可以使小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宏伟壮观,只有学生自主阅读,才能有如此这般感受。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师给不了的,因此,为了提高阅读的水准,追求阅读的品质,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阅读在生活中是一个广泛地存在,无论是用何种媒介,报纸、电视、电脑抑或是手机、书本,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阅读。正是由于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强调和重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开发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