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锦强
[摘要]作为“兵头将尾”的班主任教师,既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有生力量和得力助手,又是学生班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对于学生及其班集体来说,班主任教师的自身修养、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往往能够发挥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班集体”——这无疑是对班主任教师工作的形象性概括和艺术性要求。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工程,这一阶段更是初步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思想与价值观的原始黄金时期,因此说,小学班主任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艺术显得尤为突出。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不揣简单与浅陋,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级学生管理;心智培育艺术;人文关怀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这是对班主任教师工作生动形象的客观性描述。随着社会化教育程度在不断地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班集体管理对于班主任教师而言,既面临着更重大的挑战,又承担着更艰巨的考验。令人感同身受的是,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不谙世事的小学生犹如一张张有待描绘的“大白纸”,也正因为如此,初始阶段教育工作者对于他们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更大,或者说,小学生在思想认识、能力培养和行为修养等各个方面对于班主任教师的依赖性更强。这不仅是对我们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积极反映,而且是考量责任意识和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打好或打赢这人生之旅的“第一仗”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爱心滋养——学生班集体管理的核心元素
“在爱心花朵盛开的地方,生命就会欣欣向荣起来。”这与冰心提倡的“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老师自然就是学生的“教父教母”。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整天与小学生频繁接触、密切联系,他们所释放的爱心与关怀不仅能够有效地涵养和滋润学生,而且其言语行为对于后者来说,都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榜样力量和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正是在强调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校园教育第一责任者和学生最为亲近的人,我们该如何用爱心去浇灌学生们的心灵花朵呢?
首先,爱心教育意味着多了解学生。班主任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掌握所在班集体的基本学情,主要包括他们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基础成绩、学习能力以及情趣爱好、个性气质、人际交往和喜怒哀乐等各个方面,以确保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努力避免工作盲点现象。其次,爱心教育意味着多关怀学生。众所周知,师爱犹如教育管理工作的“润滑剂”,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巨大影响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无限爱戴和更多信赖。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对“金凤凰”要关爱,对“丑小鸭”同样也要关爱“普度众生”的师爱应当本着平等公正的基本原则。再次,爱心教育意味着多尊重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而且要遵从心智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理解他们的内在要求和想法,同时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拉近并缩小心理距离,才能切实做到民主、平等和互动。第四,爱心教育意味着规范学生。关爱学生要力求明智,即既要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苦乐,又要注重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应当始终做到不娇惯、不溺爱,不纵容、不放任。
二、建章立制——学生班集体管理的重要保障
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既是学生共同成长的大家庭,又是开展校园各项工作的最基本单元。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制度建设是规范学生意识和行为的中介,只有在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学生才能得以健康良性的发展。班级制度文化是一个班级物质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的有效保障“会做班主任的苦三個月,不会做班主任的苦三年。”也就是说,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是班主任艺术管理中的核心元素。然而,硬邦邦的刻板条文令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只有在人文化的班规规范与引领下,才能形成有序性管理秩序,才能凝聚学生的心灵。
既然如此,如何用人文化班规来舒展学生的生命呢?(1)制定班规要从学生自主入手。学生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更是班纪班规的执行者,因此制定班规应充分体现学情,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力量,这样才具有针对性和执行力。比如,建立班委会制度、班级岗位责任制、自理自立制度、争先创优制度和互动帮扶制度等,都要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框架内,结合本校实际要求和本班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最大多数学生的能动作甩“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他们在高度认同感中自觉执行和相互督促。(2)落实班规要以积极鼓励为主。班规的表述力求是引导性语言,切勿表述为限制性语言甚至禁令式、否定性语言。如把“你不准”换成“我能做到”,努力显现人文性和温馨化。尤其在班规落实上,更要以多元化奖励为主,如电话奖励,用短信告知家长;班级板报上刊登,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等。(3)执行班规要以教育引导为主。即使有了班规,班主任也不能全部放手。一旦发生学生违规现象,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影响,并且找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正如有人说道“我们不能把规则视为钉入学生身上的一颗钉子,而要把它看成是播种在学生心里的一颗种子。”难道不是吗?
三、全面发展——学生班集体管理的根本措施
众所周知“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这绝对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道理,由于先天遗传、生长环境、心智发育和态度品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个由众多学生组成的班集体中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个性化差异。对此,我们既不应“选择”,也不能“淘汰”,更不可“拒绝”。而这正是班主任教师实施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其根本目的即在于强调“全面发展”下的“个性化发展”,从本质上而言,这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朴素的素质化教育思想来源。
本文所謂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强调“所有”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充分发挥与和谐发展。而“个性化发展”,既是指学生发展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其个性,突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又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主要包括应考虑个体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考虑其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的发展因素。就小学生班集体教育管理而言,如何既讲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突出其个性发展呢?首先,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小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寻找和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如体育、唱歌、劳动、人际交往等,并且开展赏识性教育。其次,利用晨会、主题班会、写信、手工和相关节日活动等途径形式,积极开展系列感恩活动,教育小学生要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伴、感恩社会。再次,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需要,积极开展各类挫折性教育,以不断增强小学生不怕苦累、不畏困难、抗拒压力、忍耐失败和承受代价等精神信念,尤其要帮助一些学生逐步地摆脱自卑、怯懦和无所适从等心理行为,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第四,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如学生及其多人小组自我评价,班委会干部学生选举,三好生民评等,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教育活动。
四、家校互动——学生班集体管理的有效手段
学生不仅属于校园,同时属于家庭和社会。然而,随着社会教育程度在不断地提升,并且由于社会文化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以及家长素质的良莠不齐等,如社会中的“三室二厅”危害,学生家长中的“重智轻德”心态,养而不教、教而不全,“大棒+面包”家庭教育甚至“上梁不正下梁歪”现象等等,直接地导致了小学生每周在校5天的良好教育常常由于在家2天的不良影响而相互抵销,甚至会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已成为校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更是学校德育中较为严峻的一项课题。只有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教育、联合管理,才能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那么,如何打破“5+2=0”的德育困惑呢?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班主任教师要积极主动起来,充分利用手中的非权力因素,通过登门家访、电话通讯、书信、手机短信、QQ留言、微博以及家长会、邀请校访等各种形式,一方面多与家长保持正常性的联系沟通、互通信息,一方面对家长施加积极良好的影响与作用,把校园德育与家庭教育相互延伸、全面对接并有机融合起来,努力赢得“1+1>2”的合力现象和良好效益。我班曾经有这样一个典型:小强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他平时寄居在学校附近的一个私人住所,放假时间才回到爷爷奶奶家里。他属于“双差生”行列,且不服管教,是校园内人所共知的“小网虫”。有鉴于此,笔者主动与其父母建立微信并成为网友,除了平时有选择性地与他们联系外,还定期(一般是每周一两次)让他们父(母)子进行网上交流。经过近半学期的齐抓共管,最终小强不但戒掉了“网瘾”,而且各种不良习惯逐步地好转,并且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期末还得了两个单科进步奖。多年来,正是由于实现了家校互动、联合共管,笔者让一些“小网虫”悬崖勒马、迷途知返,让多名“害群之马”转而发挥令人欣喜的正能量作用。
综上所述,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孜孜以求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在学校教育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根本,做到与时俱进、以生为本、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赢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益。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潼湖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