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兵 云鑫
摘 要:本文分析了体育产业背景下京津冀体育智库的现状,从京津冀政府支持、体育相关学科、体育相关人才、体育学术交流等方面探讨了在体育产业背景下京津冀体育智库建设的优点,认为京津冀体育智库的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京津冀体育智库的建设可以为中国其他地区的体育智库的建设树立样板,体育智库的建设可以极大推动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体育智库 京津冀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外围产业、体育中介产业和体育产业消费者等。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重大战略。《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三省市的各自功能定位,为突破三地协同发展瓶颈壁垒,实现三地资源优势互补,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实现三地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关键的一步是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及人才培养。因此建立体育智库可以为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1]
体育智库也就是体育智囊团,它是由多学科与体育相关的专家组团队构成的为实现体育战略和为大众体育服务的人才机构组织。建设体育智库,努力把研究成果由文章变成文件、由谋划融入规划、由对策影响决策,就会在建设体育强国中增强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会对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从体育产业背景上来谈论京津冀体育智库的建设问题。[2]
一、京津冀的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有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休闲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也开始在此布局中凸显独特的价值。去年4月,首体院与河北省承德市政府、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等共同组建了京津冀体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今年5月河北体院和天津体院的加入,使该中心成为联系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平台。[3]
目前北京的康体健身需求量大,但休闲放松的理想场所相对缺乏,通过京津冀体育事业的协同发展来缓解北京的压力。”另一方面,承德市优质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一直未被有效激活。基于此,创新中心应运而生,确定主攻目标,设休闲体育、体育赛事及节庆、青少年体育3个分中心,以“绿色崛起,健康生活,北京市民到承德休闲,建京津冀休闲体育之都”为主题。
二、体育智库的建设现状
1.我国体育智库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体育智库建设的研究不多,不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易剑东等介绍了国际体育智库的基本状况以及探讨了体育智库的不同类型,并且对国内的不同层次的体育智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刘盼盼在体育智库的研究中,指出,中国新型体育智库的建设对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具有現实意义,要建设新型的体育智库就要了解新型体育智库的特点,搞清建设新型体育智库所需要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他在其文章《中国特色新型体育智库的内涵及运行机制》中指出目前中国体育智库建设缺乏清晰的定位,缺乏跨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合作研究机制,缺乏可以与国际一流体育智库争夺话语权、主导权的对话平台,缺乏新型体育智库的运营模式和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缺乏体育智库筹资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主张要根据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的体育智库,以便在国际体育强国的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还在《体育智库建设与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阐明了体育智库是一种专门为体育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开展体育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研究和咨询的组织。体育智库的产生既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结果,更是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姜南等对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智库建设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该文认为中国体育智库建设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作为体育智库类型之一的高校体育智库,可依靠高校独特优势来加速推进我国体育智库建设进程。代敏等分析了目前我国体育智库存在着体育智库的核心功能缺失,影响力不足;体育智库运行及咨询体制不完善;体育智库在国际体育事务上影响力较弱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促进体育智库建设的对策。代方梅等为体育智库进行了分类研究,提出各类体育智库协同发展的建立决策咨询制度、拓宽体育智库投资渠道、创新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强化差异化发展路径等措施。牛大贺在其《地方高校体育智库建设探析》中指出,我国地方高校在智库建设中存在的战略性、趋势性、应用性研究匮乏、与地方体育决策机构互动偏少、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作者结合地方其他智库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体育的智库理论架构,创新体育智库人才培养、建立评价目标体系等来促进当前地方高校体育智库建设。[4]
2.京津冀三地体育智库建设现状
北京朝阳区已经着手开始建设体育人才库等工作,其建立的体育智库目前的工作是面向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立项,并收集整理超过前人的相关专家人才库,同时对该区的体育社会指导员进行分类登记,并准备把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及体育裁判员纳入体育人才库中,以便于统一管理,现在正全面推广体育智库工作。[5]
河北省体育局响应党中央以及河北省委的号召,于2016年准备体育智库的建设,并于3月31日,河北省体育局举行河北体育智库成立仪式,55位来自河北省及北京、山东、江苏、上海等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体育部门的专家、教授等受聘成为首批专家。这标志着全国第一个体育智库建设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6]
天津市体育局也颁布了相关建设体育人才库的文件,把建设体育智库作为5年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三、体育产业背景下京津冀体育智库建设的优势
1.京津冀政府支持
近些年来,京津冀政府对体育智库的建设高度的支持和关心, 北京潮阳区的体育智库的建设已经在建设之中,其建设的目的是为体育专业研究和大众咨询提供服务,其实现的目的是提供体育政策和推广体育健身的知识,培养体育方面的人才和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河北省体育局在16年颁布了《河北省体育局关于向全国征集体育产业智库专家的公共》,该文件的颁布是在贯彻落实中央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加强新型体育智库的建设的精神。该省于2017年3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智库。天津市体育在《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体育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采用多渠道吸引体育人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并建立体育人才方面的数据库。[7]
2.京津冀体育学科的优势
在京津冀范围内聚集了全国顶级的体育方面的大学和综合大学的体育学院,在北京,独立的体育学院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北京体育大学,以及具有相当实力的首都体育学院,还有像北京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在天津有天津体育学院,河北有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的体育学院等体育学科,这三个地区的体育学院的学科都是具有很有优势。[8]
3.京津冀体育相关人才的优势
体育智库的核心是体育相关学科的人才,人才是决定体育智库产生智慧的关键因素,京津冀地区的体育智库可以依附在京津冀地区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体育相关的人才的优势,可以利用该地区的众多的优势人才对某一体育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在京津冀地区具有体育方面的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都具有博士后培养基地,因此,京津冀地区强大的人才培养基础为该地区体育学科的发展及人才队伍的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所有这些都是建设体育智库的优势。[9]
4.京津冀体育学术交流的优势
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京津冀地区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体育学术交流环境为体育智库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智库的建设可以通过开展体育学术会议,通过举办官方或者非官方性质的与体育相关的国际性的访问交流来吸引国际上优秀的体育人才,这样可以广泛地吸收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形成具有京津冀特色的体育智库。[10]
结语
在中国致力于全方位的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背景下,体育智库的建设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地區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在体育智库的建设中的地位,该地区除了具有大环境下的政府支持的优势之外,还具有优越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国际学术交流优势。因此,京津冀体育智库的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京津冀体育智库的建设可以为中国其他地区的体育智库的建设树立样板,体育智库的建设可以为我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做出巨大的贡献。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之机,开展京津冀智库建设,联合、整合三地的体育智库,必然也会大大推动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11]
参考文献
[1]刘纯献,刘盼盼,刘红伟. 中国体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153-156.
[2]何江海. 构筑九大服务平台:河北体育工作创新发展思路[J]. 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5.
[3]刘盼盼. 中国体育智库的责任与内涵建设[J]. 体育学刊,2017,(01):81-86.
[4]刘盼盼. 新型体育智库建设中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0):12-17.
[5]姜南,陈洪. 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9):22-26.
[6]牛大贺,栾振昌. 地方高校体育智库建设探析[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03):42-45.
[7]代敏,刘国华,聂东方. 体育智库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6,(04):25-28+39.
[8]刘盼盼. 中国特色新型体育智库的内涵及运行机制[J]. 体育学刊,2016,(02):22-25.
[9]代方梅,王靖,余君. 体育智库的类型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16,(02):95-97.
[10]易剑东,任慧涛. 中国体育智库建设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7):5-13.
[11]刘盼盼. 体育智库建设与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体育学刊,2015,(0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