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中的三美欣赏

2017-06-11 00:33金熙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乡愁原文美的

金熙原

我爱读诗,爱写诗。喜欢那如环佩叮当,优美悦耳的文字。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慧。”作为唐诗宋词的继承者,如果不懂得欣赏诗的美,那是多么遗憾的事。

诗歌是美的。我国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新诗应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歌教学中,可以从这三方面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

一、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诗歌的文体特征使它具有音韵和谐的特点。无论中外,最初的诗歌都是用于配乐演唱的。后来的诗歌,虽然已经脱离旋律,但是优秀的诗人写作时总是注意合于音律。

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去体会原文的美。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重点字词,故意破坏和谐的音律,让学生从对比中体会到音乐美的要素。

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时,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原文低沉缓慢的节奏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如果将原文做如下改动,好不好?

乡愁是一枚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的海峡

让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试读,学生在读中很容易就会发现,叠词在本诗中减缓了节奏,深化了情感,形成了一唱三叹,回味悠长的效果。

体会诗歌音乐美的另一重要方法是配乐朗诵。诗歌与音乐原本就是一体。音乐之于诗歌如同色彩之于绘画。一段合适的旋律,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音乐引入课堂简便易行,条件再差的学校也能拿个扩音器播放音乐。我教诗歌很多时候就拿个MP3加上小音箱,每次听我在音乐声中朗读诗歌,学生总是特别专注。一曲终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此刻,一切的言语已是多余。

二、建筑美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然不必呆板的限定每行的字數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闻一多先生说过:“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所以建筑美和音乐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诗歌的建筑美,一方面可以通过朗读体会,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创作中感悟。

在教学泰戈尔的《童年》这首诗时,讲完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请学生想象:假如你有一艘载梦的船,你会装上些什么?请写成诗句交流。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许多学生很快写下几行诗句,他们无一例外都写成了整齐的排比句式:

假如我有一艘载梦的船……

假如我有一艘载梦的船……

假如我有一艘载梦的船……

当他们配乐朗读自己的诗句时,不仅所有的同学,连他们自己都被深深的打动了。打动他们的,既是丰富的想象之美,也是整齐的诗行所产生的音乐之美。稍作点拨,学生就体会到了建筑美的重要性。

三、绘画美

绘画美理论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果说体会音乐美靠读,体会建筑美靠写,那么体会绘画美就可以靠画了。这个画可以是看别人的画,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画。有时还可以两者结合。试问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找到的孩子,怎么能想象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怎样一幅画面?南方的孩子也难于理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奇景。教学一些画面特别美的诗歌时,再多的描述也不如一幅画来的直接。

如教学杜牧的《山行》一诗时,我先请学生找出诗中有哪些景物,再鼓励学生动手简单画一画这些景物。学生一边画也就一边理解了诗意,感受到了寒山、石径、白云、霜叶的美。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去找寻身边的秋天,画出自己的秋景图。

教孩子不仅会欣赏别人的美,更会创造自己的美;不仅会欣赏诗歌,更会欣赏生活。这不正是教育的本质吗?

猜你喜欢
乡愁原文美的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九月的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