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其市场分析

2017-06-11 16:59周思渺刘皓天宋士玲
中国商论 2017年28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现状

周思渺 刘皓天 宋士玲

摘 要:本文围绕湖北省荆州市特色农产品的现状和特色来展开,首先提出了特色产业到底“特”在哪里?湖北省自古以来是农业大省,荆州市则有“鱼米之乡”的佳誉,在农业文化历史悠久的长江一带自然而然的孕育出了属于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以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的葡萄种植业为例来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其成为特色的原因,葡萄产业的规模概况,深入剖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等进行阐述,最后根据所得数据以及借鉴前人的经验来总结怎样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要有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投入大量科学技术和劳动力在实践中发展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产品,打造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农业。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 现状 葡萄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0(a)-120-02

1 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作为专有名词,通俗来说,就是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的种植农产品,然后转化为特色商品(可以是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当然,并不排除当地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技术性的农产品。

“特”这就代表产品很特别,具有排他性,独立性,无法竞争性,只在特定的区域具有。

为什么要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的目的是追求最优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整合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从而突出地域特色。

施卫杰(2009)认为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综合竞争力提高的关键之处。要指导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科学看待特色农业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掌握其发展规律与基本思路[1]。

当前,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有5种类型。

(1)“龙头”企业带动型:指具有雄厚科技實力,有品牌效应和市场的企业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

(2)专业大户带动型:合作社或是技术示范大户带动农民学习知识的组织,并给予技术支持。

(3)科技园区孵化型:指投入资金、技术、人才的科技园区。

(4)基地资源引发型:以其当地的独特的资源优势从而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加强基地建设,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5)政府组织推动型:政府扶持和政策支持(例如税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以上几种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已经出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直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下,国内许多地区在实践中利用本地资源环境条件和优势,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农业,摸索出了一条条成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道路,例如:刘希磊(2010)以国内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四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为背景,分析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以提供借鉴,分别是以内蒙古乳业产业发展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为例的专业批发市场带动模式,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为代表的政府诱导模式和陕西苹果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发展带动模式等典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2]。

2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特色葡萄产业的概况

以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的特色农产品葡萄为例,其种植面积是全省市州第一,是全省葡萄种植面积的一半,种植产地约11万亩,葡萄亩均收益在1.5万元左右,高的突破了3万元。公安县葡萄产业公司3个,种葡萄的农户将近3万户,葡萄专合组织达到55个,葡萄协会1个,网络基本覆盖全县葡萄种植村,从表1可以看出。

由表 1以及给出的资料数据来看,葡萄产业发展状况可观,葡萄产业主要特点有。

(1)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从养殖规模看,葡萄园所占面积比重大。

(2)经济效益逐步攀升:葡萄苗每亩的收益率高。

(3)产业集群日渐形成:在荆州市区以及公安县埠河镇农户形成群体,其他地区也有小规模。

(4)品牌产品不断壮大:葡萄公司也有自己的品牌并不断打造知名品牌。

3 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实践数据分析以及上述特点,发现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1)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总体效益偏低。表现在规模初成型、技术落后、单产低、操作不规范、没有达到集约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原因是葡萄种植时间较短,种植经验不足,葡萄种植户还没有形成统一规模的生产技术操作流程,产品效益参差不齐,农民缺乏劳动积极性。

(2)葡萄质量无法保障,苗种体系建设滞后。表现在葡萄农药残留量过大,苗木品种单一(90%都是“藤稔”),产业结构单一。原因是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大,市场三大机制不及时,调节力度较弱,市场无法预期。部分农户被中间商利用,不择手段催熟葡萄,导致农药添加过量,露天种植形式导致成熟集中,葡萄采摘周期短,葡萄上市集中从而导致销售压力大,价格难以提高,成本大于利润,农户收益少等连锁反应。

(3)精深加工产品不多,产业链条不长。表现为葡萄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为初级产品。原因是企业虽在向深加工方面发展,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

(4)品牌整合力度偏弱,缺乏竞争优势。表现为没有统一的品牌,且品牌知名度低。原因是农户、合作社生产各自为阵,品牌“多、乱、杂”,缺乏市场竞争力。

(5)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表现为葡萄公司和种植农户的原始积累向滚雪球式发展。原因是农业特色产业缺乏政府政策、资金扶持,扶农政策力度不够。

事实上,根据葡萄发展规律以及五大发展模式,并针对上面存在问题能够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提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加,提高总体效益,促进产业化发展,使葡萄产业链得以延长。形成完整的葡萄产业链条,拓展观光农业,将第一第三产业有机联结,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打造“农业+旅游+采摘”或“互联网+”的模式,逐渐形成规模化。如同基地资源引发型模式和科技园区孵化型。

第二,扎实推进品牌建设,集中农户和合作社的品牌力度。增强葡萄的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要加大各类优秀品种的引进、繁育力度。打造葡萄品种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加快栽培技术设施化,建立葡萄标准园区。利用大棚技术,减少病虫害从而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宋国(2013)也曾有过此类建议[3]。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力度,培训新一代知识性农民,可以像“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专业大户带动型一样,农头企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专家带领农民实地种植,给农民普及农业知识技术。例如:内蒙古乳业产业发展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第四,市场运作规范化,增大市场三大机制效力,拓宽葡萄销售渠道,可以借鉴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为例的专业批发市场带动模式。目的是降低销售压力,保证葡萄质量达标。博士王强(2002)认为市场导向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4]除了市场“无形的手”机制调控之外,还需要政府“有形的手”相配合。政府宏观调控,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坚固土地承包责任制,建设土地流转制度,强化项目支撑,加大本级财政支持力度,解决特色产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防止原始积累型向滚雪球式发展。可以类似于政府组织推动型: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为代表的政府诱导模式。

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对国家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特色农业发展机制的学者任修霞(2013)表明为了促进我国特色农业发展,我国应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相关制度创新,继续促进特色农业技术进步,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改革[5]。

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点,是政府改善民生,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机构以及人民要不断促进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革新,打造出具有荆州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还要抓好特色产业的突出、保持、培育、保护等方面。关于政府推动特色农业,黄澄辉(2014)觉得倡导政府在种植模式管理、资金投入、监管品牌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出让政府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主要是做好引导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扶持、农业创新服务、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壮大等建议[6]。

参考文献

[1] 施卫杰.特色农业发展理论讨论[J].科技信息,2009(31).

[2] 刘希磊.国内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的借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8).

[3] 宋国.公安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长江大学,2013.

[4] 王强.市场导向下的中国农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

[5] 任修霞.特色农业发展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6] 黃澄辉.政府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现状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