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欢
摘要: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而英语学科就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肯定离不开英语文化。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意识;培养
文化意识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有相应的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过于专注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文化意识培养往往得不到重视,从而出现许多偏差、误解,甚至笑话。本文梳理了当前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影响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文化意识,教与学的“隐形翅膀”
为了满足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觀。《英语课程课标》还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设立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并将起始阶段即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具体阐释为“让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所以,不论从小学英语的教学性质还是教学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已然成为了一种趋势。
文化意识,教与学必然诉求
虽然已有众多的教学成果证明了培养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通过笔者对平时的课堂观察和所做的调查报告,不难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层面一,是教师对文化教学“视而不见”。作为一线教师,根据课标标准的精神,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但对于当前测试中对文化内容涉及比较少,以及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的缺乏等诸多因素造成对文化教学不够到位,所以对于文化知识教师随机任意地教,如果课时紧张就干脆不教,学生凭兴趣随意地学。少数教师认为,课堂语言教学已不堪重负,小学英语的课时设置是每个星期三节课,在课时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再进行文化教学就成了一种 “奢望”,所以只能被迫对文化教学“视而不见”。
教师层面二,是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只注重表面化。不少一线教师解读完课程标准,都已经领会了它的精神,也都已经明白在教学时要渗透文化教学,但往往形式比较枯燥和单一。而且在处理教材时,每个教师也存在着教学差异,导致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不到位,对书本上Culture time的教学也只不过是照本宣科。一些教师为了让公开课上得更加光彩,想让文化渗透“名正言顺”地登上大雅之堂,往往喜欢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展示几张图片或者一两句话穿插其中就敷衍了事了,根本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学生层面: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多。学习英语就应该了解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由于小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意识,很容易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例如,在英语问候语中最常见的“Nice to meet you!”一不留神,认识的人之间也会用它来进行打招呼了。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不能光做出中文上的讲解,作为见面时的问候语,而应该深入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讲解:A:Hello,Liu Tao.This is my mother.B:Nice to meet you!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才会少犯错误。在西方国家,“Nice to meet you!”是用于介绍新朋友给别人或者是互不相认的两个人初次见面的礼貌用语,而“Nice to see you!”才是熟人之间见面时的用语。再如,简单的一个英语单词:“dog”,中西方差异也非常之大。在中国,dog 是一种比较低贱的动物,形容人多数都是贬义的,中国的词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等,都带有一种贬低的色彩。但是,在英国,dog 是一种受宠爱的宠物。所以,当外国友人赞叹的说:“You are a lucky dog!”时,中国人可能就会比较反感,觉得外国人是在贬低自己,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反差,影响友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为了达到教与学的双赢,培养小学生的文化意识已成了必然趋势。
文化渗透的手段与途径
立足课堂回归书本,培养小学生的文化意识 立足课堂,借助课文对话渗透文化意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是课堂,学生的知识来源于课本,现行教材《译林小学英语教科书》中有许多丰富的对话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学到最自然,最地道的英语。教师还可以结合对话内容适时介绍以英语作为母语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习效果。例如三年级下册Unit 5 How old are you? Story time中,初看没有什么可以进行文化渗透的地方,只要学生掌握数字和询问年龄的问答句就行了。其实不然,细心观察的人会一眼发现文中的插图里,那个女服务生问的都是小孩的年龄,并没有涉及问到成年女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就这个知识点,把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一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外国,人们的隐私权意识是非常高的,如果问到年龄就涉及到个人隐私了,所以一般是不可以询问成年女性的年龄的。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有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渗透文化意识。
回归书本,发挥Culture time教学作用 现行教材《译林小学英语教科书》的五、六年级教材中有一个教学板块就是Culture time,它的形式非常新颖,是学生所喜欢的版块。它的存在也让大多数教师意识到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很多的课堂上,教师们对这一板块的处理并没有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只是照本宣科,这样只会扼杀学生对这一板块学习的兴趣,导致文化意识培养的失败。下面两个教学片断是本人在平时听课时所记录的两节课堂实录,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教师经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及处理,所达到的不同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 Culture time的教学片断:
【案例一】①Look and find the differences.(The pictures in the book)/Learn and read the new sentences.直接出示书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教学书上的句子。②Guess, where is it and how do people drive?(拓展)/In Australia and Japan,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In the USA and Canada,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拓展一些其他国家的图片,并说一说该国家的驾驶情况。
【案例二】T: Bobby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rules on the road. So he goes to the library and read some books about them. 从本单元的话题出发,设计情境引出主题。① Show the Ss the book “ How to drive in different countries?”/T: Which side of the road do people drive in China?/Ss: They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T: Do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in all the countries?/Ss:No.从学生的实际经验说一说我们国家是在路的哪边驾驶的?
①Read and choose./Page 1:In the UK,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Page 2: In fact, in most of the countries,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For example: Australia, Japan, Singapore, New Zealand/Page 3: In China, except Hong Kong and Macau,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Page 4:In these countries, America, Canada, France, Germany…,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too./1) In ( ),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2) In ( ),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Australia, China, Japan, America, Canada, English從课前教师设计的picture book来学习Culture time部分,并拓展一些其他国家的知识。
同样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一的设计是为了教这个内容而教,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也没有结合本单元的重点词句进行教学内容的再改编,这样学生学下来肯定印象是不深刻的。而案例二的教学设计则非常自然流畅,从本单元的话题引出了文化部分的学习,并制作了与之相关的图画书。这样一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内容还拓展了一些其他国家的相关内容,真是一举两得。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工具。”所以,我更欣赏案例二的教学设计。
开展有益的活动,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英文剪切报。可以让学生利用《时代英语报》或者其他英语报刊杂志上的资源,组织创办英文剪切报,可以摘录一些与我们书本上有关学生的优秀英语作品,可以剪切一些连环小故事并粘贴到纸上,让它们变成一张张小海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以便学生共享知识的乐趣。我们还可以与学生制定一些规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英语的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借助多媒体手段。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平时的英语口语课或者阅读课上,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拓展学生的课外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增强文化理解力。可以通过播放原版英文视频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绘本来进行授课。比如,现在我国流行的西方节日圣诞节(Christmas),我们就可以根据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适合他们的英语课外阅读内容,带领孩子了解圣诞老人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称呼以及圣诞节的起源等等,来营造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
结束语
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与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多了解一些语言知识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