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晓颂
摘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数学教学要创设吸引学生主动投入的情境,从而引发积极思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应设置不同形式的学习情境。
关键词:创设情境;主体意识;激发热情
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增,情绪变得热烈。在这样一个有“我”自己高度参与的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会不断提高,探究意识逐步增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内化并吸收,才能实现其自我发展。笔者认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应创设不同形式的有“我”之境,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低年级:故事化有“我”之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形象生动、鲜明逼真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接受、投入。扮演故事或童话角色、进行游戏闯关等,是他们主动并乐于参与的活动。
扮演故事角色 低年级学生喜欢故事和童话,教师可以借助语言的描绘,将例题编成一个故事或童话的情境,使学习活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设计相应的角色,让学生扮演“主角”,也就是要引发思考的那个角色。“我”即在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先会被角色吸引,精力会集中,情绪会高涨。随着扮演的深入,学生就会面临将要解决的问题,并会带着角色的情感色彩探究思考,从而主动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十几减9”一课,教师可以将教学编成小猴卖桃的故事:每位同学扮演成猴哥,要把13只桃中的9只卖给了猴小弟。(为了增强互动气氛,老师可以扮成猴小弟。)还剩多少只桃子?当小老板的意识促进了他们积极的思考分析。此时,学生们对自己的角色已经认同,内在动力被激发,会主动参与并投入解决问题的过程。
进行游戏闯关 低年级的教材练习多,虽然形式多样,但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新授后的练习会产生倦怠,热情开始下降。此时,教师可以創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来调动学习情绪。设计时,既可以设计成个人竞赛,又可以设计成小组比拼;设计激励性的闯关名称,如火眼金睛、各显神通、勇攀高峰等,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中年级:体验性有“我”之境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再满足于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闯关刺激学习的热情。如果把生活、生产中的场景“搬”到课堂,分配相应的活动任务,学生会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入情境去理解、消化新知。
担当现实角色 挖掘生活生产中的数学因素,将教学内容镶嵌其间,让学生担当向往的角色或现实中的人物角色。比如,让每位学生担当“老师”的角色,老师则扮成一个“小马虎”学生,小“老师”们经历如何帮助“小马虎”发现错误、找到错因及改正的过程。再如,担当法官进行断案、担当农民种植作物、担当售货员出售货物,等等。
体验数学活动 创设体验情境,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热烈的学习情绪,发现、感受、理解和表达。如学习统计知识,人人搜集身边的数据进行整理;学习周长面积,就到操场选择场地分组测算……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用体验获得成功带来的快乐。
高年级:探究性有“我”之境
高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发展,愿意接受挑战,渴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就要在情境的创设上用数学本身内在的美去吸引学生,要具有操作性、探索性和挑战性,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实践 人人动手做数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和创造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例如,南通吴冬冬老师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是设计“切马铃薯”的情境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角度切,从而把面、棱、顶点这几个抽象的概念变的直观;再如,教学“比和比例”时,为了理解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它影长的比的比值是不变的,将学生带到阳光下,分组用不同的物品进行测量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质疑探究求知 创设有探究情境的教学环节,要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问题作引领。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促进数学思考。例如,有老师在执教“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时,先创设了“海上营救”这一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又在“仅用方向描述找不到具体位置”上产生了认知冲突。强烈的解决问题意识,刺激他们主动投入到知识的探究和答案的寻求中,思维一步步向更深更远处延伸,最终找到了要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结束语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基于数学味道、兼顾年龄特点、指向每一位学生的情境,促进他们以最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其中,促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4.
[2].陈宝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星光碧水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