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下第一茶

2017-06-10 10:47鲍丽丽
环球人物 2017年11期
关键词:茶商南越茉莉花茶

鲍丽丽

茉莉花茶又称茉莉香片,是将含苞欲放的茉莉鲜花加入绿茶中窨(音同熏)制而成的,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中国人对茶的启蒙,大部分从茉莉花茶开始。哪怕是不怎么喝茶的家庭,也会备一包茉莉花茶,逢年过节,招待亲友时,冲上一壶。

茉莉花的种植,似乎没有特定的地域性。南至广西,北至黑龙江,都有它的身影。但要追根溯源,茉莉花的发源地为福建福州。西汉陆贾在《南越行记》中记载:“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指耶悉茗花、茉莉花),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由此可见,茉莉花最初由胡国(今地中海或中亚地区)传入南越(今广东、福建一带)。这是关于茉莉花最早的文字记录。

茉莉花入茶出现在宋朝。陆羽在《茶经》中写道:“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英、薄荷之属,煮之百沸”。当时,人们往茶中加调料,以改善茶的苦涩味道,茉莉花茶的雏形出现。

明朝时,茉莉花茶的窨制有了更细致的操作方式。顾元庆的《茶谱》记载:“诸花开放,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箸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这种方式,已经接近今天的茉莉花茶生产技艺。

清朝以前,茉莉花茶是文人雅士别出心裁的尝试,没有形成大的生产规模。直到咸丰年间,福州的茶商开始成规模地制作茉莉花茶,销售到北京,大受欢迎。

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100多年前,几辆运送名贵绿茶的马车从江南出发,因为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抵达京城时,有一部分茶叶发霉变质了。茶商不舍得扔掉这么好的茶叶,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了用茉莉花掩盖霉味的方法。没想到,茶性易染,茶叶吸附了茉莉花的香气后,霉味全无。

此前,老北京人是不喜欢喝茶的。因为北京甜井少,水又苦又涩;加上古时交通不便,江南的绿茶运到北京,大部分都要走上个把月,遇到阴雨天,很容易变质。用碱味大的苦水冲泡并不新鲜的茶叶,茶汤必定很难推广。在这样的市场中,茶商看到无意间被茉莉花熏制的绿茶,灵机一动,大力推广。花中的芳香物质,将茶叶中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不仅降低了水的苦涩感,还让茶味更加醇厚。而且,在风沙大、空气干燥的春天,能够闻到花香,对刚刚经过漫长冬天的北京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

一时间,茉莉花茶风靡京城。

渐渐的,不少北京人早晨洗漱之后,都要沏一壶茉莉花茶,喝得背脊發汗,周身通泰,才迈着悠闲的步子出去吃早点。

由此,茉莉花茶成了皇城根下第一茶。有钱的人喝白毫、龙珠,没钱的就喝高末儿。大街小巷处处有茉莉花茶的身影,无处不飘散着茉莉花茶的清香。

猜你喜欢
茶商南越茉莉花茶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南越华文文学的“家”与“国”分离书写
福州茉莉花茶历史文化
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
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
赵佗时期南越与西汉的博弈分析
图说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从南越与闽越的砚台出台比较两地的社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