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一部分女性过了30岁后,和包的关系就微妙起来。
以前喜欢小清新帆布包的,现在考虑买有牌子的包;以前买二、三线品牌包的,现在考虑买一线品牌包;看朋友圈的街拍图,目光焦點自动落到包上;参加闺蜜饭局,聊孩子、骂丈夫、损领导之余,不经意间带出一句“我海淘的那个包”。一群女人,跨越了体重、胸围、容貌和收入的差异,众志成城地聚集在了“买包包”的旗帜下。
包的首要功能是容器。早在敦煌壁画中,就有各式小清新的包。可时至今日,包早已脱离了原始功能,必须在颜色、款式、材质、容量乃至Logo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方可满足现代女性通勤、购物、度假、居家的需要。抛开买名包如切瓜砍菜的土豪不谈,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包好比第二套内衣,而且自带调整型功能,可以让小胸变大,斜乳归正。不背名包出门,就像是裸露着胸部,叔可忍婶不可忍。对于另外一些女性来说,背名包出门则像挂了一个锚,使人脚步沉稳有气势。而出入高档场合时背上名包,又好比安了护心镜,款式越新,钢板越厚。
现在媒体总是鼓吹“买买买”,高兴了买,不高兴了更要买。在一些满口胡扯的商家嘴里,“买包包”甚至成了“女性独立和解放”的象征。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营销号谆谆教诲,“能不能买得起名包关乎女性独立”,不由得拍案而起,愤而留言晓以大义,说拥有名包只能证明离“财务自由”近,和“人格独立”并没半毛钱关系。没想到号主有容乃大,还把留言放了出来。
不少女性声称,买包,特别是名牌包,是为了购买“自己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多半不会源于自己出钱。很久以前,女作家苏青就说,连墙壁上的一根钉子都要自己买的生活,实在委屈。所以实情是:对许多女人来说,老公、男伴给她们买包,才能让她们幸福。同时,这种恩爱的能量还可以储存和转化,背着出门时就像背着一把光剑,向四面八方 “biubiubiu”发射能量波,让周围的人大感不快。这时,“自己的幸福感”就和“别人的不痛快”正相关了。
一般说来,“路人的不痛快”不怎么值钱,“朋友的不痛快”贵一些,“亲戚的不痛快”又贵一些。仇人,特别是同性仇人的不痛快最值钱。其中又以老公、男伴前女友的不痛快最为难得。所以,如果有机会见到老公的旧相识,必然要花大价钱,买她们一个不痛快!
而感谢网络,这种“他人的不痛快”得以最大化。朋友圈中,一张包的细节照可以买来1块钱的不痛快,九宫格可以买来10块钱的不痛快。要是配上“老公不告诉我就偷偷下单了,好惊喜”之类的描述,简直是100块钱的不痛快。至于“我收到一个包,但并不在意”的漫不经心状,能买到最贵的、最广泛的不痛快。
我感觉,包的价格不必用人民币、美元或欧元表示,标为“两倍的不痛快”或者“十倍的不痛快”才合理。
就这样,包——这种商业社会集体癔症和谎言的产物——凭借着它的附加功能,准确击中了女人心。你看名包柜台前的女人们,哪一个不是目光炯炯、面色潮红、慷慨激昂,甚至咬牙切齿?她们哪里是在买包,她们是在买对付这个世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