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非遗”教育中民族舞蹈传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再探

2017-06-10 09:17周柯宇曾金华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非遗舞蹈

周柯宇,曾金华,汪 涛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昆明 650500)

新时期“非遗”教育中民族舞蹈传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再探

周柯宇,曾金华,汪 涛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昆明 650500)

新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的革新成为影响“非遗”教育的关键问题。民族舞蹈传承专业是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立足于云南省丰富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科。文章中,作者把管理者、学生作为主体部分以调查问卷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信息反馈,将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和对比分析,反映出办学5年来民族舞蹈传承专业在管理、教学中出现的积极作用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在此作者将实践经验予以分享,将问题予以分析阐述,与民族舞蹈传承教育专业同仁们共谋“非遗”教育的发展。

新时期;“非遗”教育;民族舞蹈传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2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发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教育传承实施动员大会至今,“非遗”教育已进入第14年。[1]期间各类“非遗”进校园、“非遗”研讨会、“非遗”展演、“非遗”传承人培训等活动可谓成绩斐然。2011年,由曾金华教授统筹,在云南艺术学院建立了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专业,该专业建立伊始即“以基本素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及方法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适应民族文化强省建设需求的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专业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2]为目标。次年,曾金华教授作为该专业学术带头人率先发力,撰写了《新时期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一文,该文对2011年秋季新增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设规范和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本文作为其姊妹篇,重点将办学实践所得经验与困境予以总结,并提出发展新目标。

如今,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民族舞蹈传承专业已办学五个年头(毕业生一届),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已经实现了本专业的第一个建设目标。①虽在办学中积累了经验,但也遇到一些问题甚至是发展瓶颈,尤其是新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的变革对民族舞蹈传承教育造成的冲击。

一 新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变革对民族舞蹈传承教育的冲击

我国正经历着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为表征的现代型社会,在其急剧变迁和高速发展时期,它为民族舞蹈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持,同时也带来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文化滞后”现象,“由于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会快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进而会产生文化不同步现象”,[3]反映出新时期“非遗”发展的被动地位,也就是说由于非物质文化变迁的相对滞后性,使得民族舞蹈文化本体以及传承保护方式需对新的物质生境做出调整,如无法适应变化的生境,那么这一文化被取代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4]受到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以及不同地域之间交流互动日益频繁的冲击,使民族民间舞蹈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笔者对民族舞蹈传承专业的深入思考:如何使民族舞蹈传承专业既适应我国当下教育制度现状,又保持着本专业的生命活力;如何让接受现代教育的大学生既认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价值,又能合理利用民族民间舞蹈;如何让失去原生态环境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大学校园内重焕光彩,既被民族文化持有者接纳,又在更广阔的空间被认同等等。这些问题处置的恰当与否关乎民族舞蹈传承方向是走向危机,还是走向新生与飞跃的核心问题。

二 新时期民族舞蹈传承专业现状调查

民族舞蹈传承的专业建设目标是曾金华教授对“非遗”教育社会背景、行业背景、学科发展背景进行调查分析后,根据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法律保障与政策优势,结合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师资队伍与实训条件、教研能力,总体规划出本专业的三层建设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已经形成民族舞蹈保护与传承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对原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升级。另外改革创新民族舞蹈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云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授权培训机构,以及在全省各州、市、县建立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培训基地已提上日程。

本次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为主,通过两种方式的配合,完成了我们对教学、管理等基本问题的了解,建立起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调查关系。对于管理者与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多有交叉,目的是了解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答案。详细内容如下:

(一)调查目的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结构性访谈等手段,根据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民族舞蹈传承专业教育体系的在读学生和管理者对本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课程设置、课外实践、专业调研活动、师资队伍、教学理念等内容的反馈,结合新时期民族舞蹈保护与传承的要求,系统地探索二者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相关问题的想法和态度。从具有针对性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中,归纳总结具有指标意义的数据,对民族舞蹈传承专业呈现出一个比较全面的、不同利益背景下的、多角度的现状。

(二)调查内容

1.对学生问卷调查及访谈

本次针对学生调查范围涉及2012至2015级舞蹈传承专业全体学生,共计76人,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个部分进行。问卷调查中共发出问卷76份(如图1),回收69份,剔除5份不合格问卷,有效问卷共64份;访谈调查中对四个年级中的班长和部分学生共10人进行采访,从而形成了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1)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图1 对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a、 该专业学生入校时的文化素养与其他专业学生持平,专业素质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较弱;b、学生在学制内对于舞蹈传承专业的了解程度从61%提升至90%,甚至有7%的学生非常明确;c、91%的学生对各个学期所开设课程较为熟悉; d、90%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田野采风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性,但仍有10%的学生不能认识田野采风对于民族舞蹈传承专业的重要性,舞蹈专业重技术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在民族舞蹈传承专业仍有遗存;e、学生和教师进行田野采风的呈现方式以原生舞蹈风格组合为主,毕业汇报中的师生共同编创占大多数。

(2)访谈调查内容及结果

图2 对学生访谈调查内容

图3 对学生访谈调查结果——各学期理论与实践课程课时量

表1 对学生访谈调查结果——学制内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经过对学生访谈结果的分析可知:a、第一、二学年课程安排较松,第三、四学年课程安排较紧,艺术理论课程多。不少同学对学习节奏有不同的看法,四年的课程安排从质到量都应有所突破;b、除公共课外,在专业课方面:10位同学大多都喜欢《民族民间舞蹈课》《田野调查实践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文献典籍》《舞蹈编创》等;不喜欢的课程有:《乐理》《民族乐器》等。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该门课程的原因都在于教师授课内容没有实践意义,与该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不符;c、大多数学生觉得艺术理论课比表演实践课程所占课时要多,同时希望增加表演实践课程、减少艺术理论课程,田野采风较合适;d、10位同学中有5位同学持肯定态度,1位同学认为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没有发挥其作用,另有4位同学认为部分可以用到;e、经调查四年内田野采风次数为2至3次。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较其他专业更注重艺术理论与田野采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习内容上的区别在于艺术理论性更强;在保护与传承民族舞蹈的同时对民间田野采风第一手资料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

2.对管理者的访谈调查

针对管理者的访谈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主要采访了舞蹈学院党政领导徐梅院长(主管教学),以及农布七林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此次访谈主要是通过本专业名称的设置、较难处理的问题以及信息储备方式和对专业发展的展望等问题,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管理内容。

图4 对管理者的访谈内容

访谈结果如下:

徐梅院长:“专业名称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以及历史的发展时期来拟定,本专业初始名称为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专业,是由曾金华教授主持的省级和院级两项课题作为支撑而申办的二级学科。专业名称的变动一方面由于教务处和招办领导要求凝练,另一方面经过舞蹈学院组织相关领导、学科带头人、教师根据本专业的客观情况进行了更加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名称更替。另外本专业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亟需、紧缺的‘知识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农布副院长:“1.课程设置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矛盾;2.师资力量的青黄不接;3.学制内完成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学分标准的矛盾;4.艺术理论课程与艺术实践课程比例划分的矛盾;5.生源质量与专业吸引力的矛盾;6.课程培养体系与如何服务社会的矛盾。”

农布副院长:“针对教师的培训以专家评教和教师自学为主,其他培训通过不同渠道、不定时间展开。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与教研室听课制度以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徐梅院长:“对于本专业教师没有集中培训。针对本专业教师队伍调整时有发生,选派青年教师跟随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以尽快胜任本专业方向教学。”

农布副院长:“建立电子资料库以存储,将采风资料用于科研创作、教育教学资料储备等。”

徐梅院长、农布副院长:“1.完善本专业教学大纲,将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2.在实践环节为本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平台,提升学生、教师自信心,提高专业吸引力,使本专业成为舞蹈学院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专业;3.建设学院“非遗”电子资料的存储设备;4.联合各州、市、县文化馆、站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实习机会。”

三 新时期民族舞蹈传承专业发展的新目标

通过以上调查,值得肯定的是:首先,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对培养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日益增加的文化、教育;其次,民族舞蹈保护与传承借助新时期的经济政治高速发展,在原生环境遭到破坏时,大学教育能够为“非遗”建立起适合生存的土壤。从上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第一、我国当下教育制度现状使民族舞蹈传承专业丢失了本专业的生命活力;第二,接受现代教育的大学生虽深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价值与意义的深厚,却不知如何对传统民族舞蹈进行编创;第三,民族舞蹈原生环境受到冲击的同时,大学校园内民族舞蹈传承专业仍然无法摆脱舞蹈学生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传承专业的又一次实践探索是基于本专业现状与新时期“非遗”嬗变为背景进行的,结合新时期社会对于“非遗”人才的需求,对未来本专业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不断更新新时期“非遗”教育人才观念。首先,完善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非遗”保护与传承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强田野调查技术性与实践性学习,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在详细的课程设置上对各门课程的内容加以明确,规范课程内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扩大生源面。生源的把握是民族舞蹈传承教育良好开端的关键点。目前本专业的招生范围仅限于云南本省考生,由于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了一些本土文化,在收集、整理云南民族文化时则缺乏新鲜感,同学之间缺乏交流,这样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2.切实加强新时期“非遗”教育学科管理制度。首先,加强师资培训。对本专业授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重新认识所授课程与民族舞蹈传承专业之间的关系,立足云南省的优势资源,定时聘请学科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丰富、开拓教师眼界,以此来影响学生;其次,建设“非遗”数字化电子资料库。学生田野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大多以采风日志的形式呈现,以致大部分资料被废弃,因此建立“非遗”数字化电子资料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建设实习与就业平台。加强各州(市)、县文化馆、站与本专业的联系,实现订单式实习与就业模式,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

结 语

民族舞蹈传承专业的新兴性、新时期对于民族舞蹈传承的冲击以及“非遗”教育的不完整性,决定了本专业不能在短短5年内发展成为如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且一直坚信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在下一个5年,民族舞蹈传承专业可以日益完善并成为具有云南省代表性的特色专业。

注释:

①曾金华教授对民族舞蹈传承专业提出的三层建设目标是:“首先,以基本素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理论及方法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起适应民族文化强省建设需求的舞蹈学专业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方向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建设一支具备较强专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再次,建成云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授权培训机构,在全省各州(市)、县建立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培训基地。”

[1]乔晓光.交流与协作[C]//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曾金华.新时期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初探[C]//发展·个性·共享—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129.

[3][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08-112.

[4]百度百科.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0-10-18)[2016-08-11].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oVTvf0dSBm7DCLIfWhelqsaboQxi6G R1mzBAmj1DYi3Ih7HL-VzpFi3CuuiX6b3WVrffOUjdUNq33 --iFQayzvpk8ys5LTZ9ShwTZ2SKPgEWszNSfSYhaETBa1PH -0KP6fLDuz-sxfha8KTpoeWw7kbEPcb7drvlvSMQDpc5LYd mJUKGg5pTbGxSDGP1aFeMLGt90SAw6FFlhkTFg9250KNA FV7o1yaY4eH1X8ubdHLF-rDCSIYzUqAB0qcF18vsrqiCN_2 RQGDODB2ypfCEK5UaMw_1NYaqopVIcO5G1Ej2Kmnl_Xb -Cl4vNOowmVSm1kXFQwSC6sgjKjnWFngIOY6gV00I9SEF MJm-Ji8S63EqnWEmm4gyxHt3cpZzsqfl.

[责任编辑 舒 泳]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Dance

ZHOU Ke-yu,ZENG Jin-hua,WANG Tao
(Yunnan Arts University, School of dance, Kunming 650500, China)

Economic, political, ide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key probl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dance is a new subject, which is based on the rich and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in Yunnan province. It is a new subje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 managers, students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and structured interviews,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feedback, the results of screening,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reflects the school 5 years i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heritance of folk dance teaching in the positive effect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olving the problem the.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share, will be discus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danc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lleagues and seek common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New period;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Inheritance of national dance;Talent training mode

G642

A

1008-9128(2017)03-012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3.001

2016-09-28

周柯宇(1991-),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非遗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