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泽波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州情研究室,云南蒙自 661199)
红河州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实证研究
马泽波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州情研究室,云南蒙自 66119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红河州在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农村小康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实证分析红河州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及突出问题,提出以“三农”发展视角,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红河州;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而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从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1]长期以来,红河州“三农”问题较为突出,人多地少、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城乡差距明显、农村改革进展缓慢,这些客观因素拖滞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可以说,红河州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难点在农村。因此,研究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推进红河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2003年,国家统计局《农村全面小康标准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标准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六大类共18项指标构成。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当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要求,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整个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大方面23项指标组成。2013年10月,国家统计局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统一制定了各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五大类39项指标,其中新增农业农村方面的指标3项,分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由于我们关注的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标准,因此指标体系构建主要以200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2013年指标体系中的变更项和新增项,考虑数据可获得性,构建红河州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共五大类26项指标(表1)。
表1 红河州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指标体系
(二)红河州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监测结果
选取红河州2010-2014年农村小康数据,根据表1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算(结果见表2),并对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作纵向对比和预测分析。
表2 2010-2014年红河州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监测结果
(三)监测结果分析
1.基本分析。2014年末,红河州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4.69%,比2013年提高4.91个百分点。从五大类指标监测结果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指数为55.90%,比2013年提高5.2个百分点;民主法制指数达99.88%,比2013年提高1.23个百分点;文化建设指数为84.99%,比2013年提高8.83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指数为87.79%,比2013年提高4个百分点;资源环境指数为54.24%,比2013年提高5.65个百分点。从2010—2014年均提高百分点及排序情况来看,提高幅度最大的是文化建设指数,达到9.06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小的是经济发展指数,为3.16个百分点。总体来说,红河州农村小康指数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农村小康建设稳步推进。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关键指标仍处于偏低状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一是经济发展指数偏低。2014年,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仅为55.90%,相对于其它指标来说总体偏低。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养老、医疗、文化、教育等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善。三是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常用耕地面积出现微小变动,与2013年相比变动幅度为-0.7,常用耕地面积出现逆增长现象;农业GDP水耗过高,依赖资源发展农业的传统方式尚未改变。
2.未来分析。未来5年,红河州能否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要看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值。为此,根据2010-2014年红河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监测数据,采用均值法对2020年红河州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预测(表3),并根据预测结果给出三个基本判断。
表3 2020年红河州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预测结果
判断一:第一种预测按2010-2014年年均增长速度测算,到2020年全州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83.09%。第二种预测按近两年年均增长速度测算,到2020年全州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则为92.17%。两种预测方法的实现程度虽与西部地区目标值尚有差距,但第二种预测方案增速明显,小康指数已接近目标值。说明只要能保持现有增速,未来5年红河州有可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判断二:到2020年,红河州要达到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值,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指标仍需保持高水平增长。一方面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提高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则要高度重视保护常用耕地面积,做到只增不减,并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用水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水耗。
判断三:如果按照近两年经济发展情况来估算,农村居民收入只需年均增加8.23个百分点,到2020年红河州农村将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果按照目前每年10%左右增速计算,则有可能提前到2019年实现小康目标。
这三个基本判断能否成立,取决于未来5年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去化解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从现实发展情况看,州域南北地区发展不均衡、农民增收乏力、贫困人口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及农民自身素质低等现实问题仍是当前阻碍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发展进程不均衡
从全州13县(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来看,农村推进小康建设进程极不平衡(图1)。以2014年监测数据为例,目前小康指数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的有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弥勒、石屏、泸西和河口,实现程度均超过全州平均水平;而绿春、元阳、屏边、金平、红河等南部地区由于受自然资源禀赋不佳、经济发展水平缓慢的影响,小康实现程度远低于全州平均水平。
图1 2014年红河州13县市小康指数
(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期间,红河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4年达7726元,与2010年相比,已实现翻一番的目标,但与标准值相比差距较大。加上受经济下行、自然灾害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年均增长仅4.2个百分点,且增长难度持续加大。
(三)农村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
当前,红河州贫困区域性、民族性和整体性特征明显,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2014年末,全州有71.65万贫困人口,占全省总贫困人口的12.48%,居全省第三位;贫困发生率19.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2个百分点。有贫困乡镇58个,占总数的44%;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27个,占总数的40%。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镇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1.7%、12.5%、12.3%、12.2%。[2]全州66.8%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自然资源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南部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可观,要实现脱贫致富,难度巨大。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三个:
1.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覆盖范围小,补助标准低。2014年,红河州基本社会保险率为89.85%,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58.7%,与目标值相差34.3个百分点。
2.农村义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农村教学资源缺乏,引发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就学,导致城市义务教育负担加剧,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层出不穷。
3.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居住条件差,娱乐设施普遍落后,农村缺乏必要的、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五)农村人口素质偏低
在农村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农村现有劳动力素质是解决“由谁种地”问题的关键。[3]农村人口由于受教育年限不长,加上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人口素质总体偏低。按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例测算,红河州在现有338.7万农村人口中,农村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约为13.5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人口约为22.5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约为70.3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约为119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亟需一批高素质农民,而以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来看,完全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一)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均衡发展[4]
1.建机制,盘活土地资源,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和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进行抵押、担保、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拓渠道,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允许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拓宽农民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资金短缺问题。
3.重统筹,把握农村改革机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医疗、社保、社会事业改革,消除依附在户籍上的政策待遇差别;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全面放开人口落户限制,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
4.夯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和协同管理机制。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着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抓住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重点,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用绿色创新理念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一般农产品的供应,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量,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重要保障。[5]
2.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拓展产业领域。在北部地区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设施化生产,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南部地区以山区综合开发为抓手,推进“四大特色”产业群。
3.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农业生产体系。
4.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营销水平。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土地流转,建设“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1.以发展产业为重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环境实际,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找准不同区域产业发展途径,帮助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并加大资金项目扶贫力度,整合各级各部门扶贫资金项目,对口帮扶和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2.以改善基础设施为基础,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农业发展保障。加快建成一批骨干水源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通过调水引水,切实解决水源性和生产性缺水问题;加强农田规划,加大高稳产农田和中、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力度,以点带面推进贫困地区农田实现高稳产;完善适宜农业生产的乡间、田间道路交通,形成阡陌纵横、外联内通、高效便捷的农村交通路网;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完善农田配套电力设施,并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出台优惠的电价政策支持农业发展。
3.以实施精准脱贫为根本,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制定切合地方实际的扶贫政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引导贫困地区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为贫困农民拓宽增收途径。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
1.增加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的过程中,必须在保留农村转移人口基本权利的基础上,让农民在城市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就业、医疗、教育及其它基本公共服务。
2.以农村医疗保险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财政补贴,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加大对大病保险的支持力度,并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
3.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最大限度整合农村各项救助政策,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制度,提高保障标准,扩大参保覆盖面。
(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一批骨干农民,对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使用带头人、农业经营和管理人才,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重视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条件,营造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引导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服务。
3.加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项目引入并落户贫困地区,依靠科技运用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史广林.云南红河贫困人口71.65万扶贫任务艰巨[EB/OL]. (2015-07-20)[2016-12-10].http://www.chinanews.com/df/ 2015/07-20/7416126.shtml.
[3]徐学庆,胡隆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J].中州学刊.2015(12).
[4]马泽波.红河州深化农村改革羁绊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5]尹广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简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7).
[责任编辑 贺良林]
O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n Rural Areas of Honghe Prefectur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MA Ze-bo
(Research Office, Party School of Honghe C.P.C Committee, Mengzi 661199, China)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the key difficulties in rural areas. Honghe in promoting rural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Starting from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well-off construc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Honghe rural progress and problems, to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Rural Issue” development, deepen rural reform, vigorously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esolutely fight poverty alleviatio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farmers'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accelerate rural building a Moderately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of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Honghe prefecture; Rural; Build a Moderately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D668
A
1008-9128(2017)03-0059-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3.015
2016-12-15
2016年度云南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立项项目: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实证研究——以红河州为例(2016XTZS24)
马泽波(1973- ),男,云南开远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