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志 刘 勇 王海霞
(1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 028000;3佳木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佳木斯 154007;4通辽实验中学,通辽 028000)
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
姜永志1,2刘 勇3王海霞4
(1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 028000;3佳木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佳木斯 154007;4通辽实验中学,通辽 028000)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对43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显著正相关,网络空间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2)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4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孤独感组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低孤独感组;(3)手机依赖的戒断反应、凸显行为因子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孤独感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4)孤独感在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孤独感水平来降低手机依赖者的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水平。
手机依赖;孤独感;网络人际信任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手机综合症等,目前对手机依赖的界定主要包括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类似于网络成瘾的行为成瘾,另一种观点认为手机依赖是网络时代的正常社会现象。黄林娟对青少年的手机依赖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手机依赖和赌博成瘾、毒品成瘾、酒精成瘾或者饮食疾患类似,属于冲动控制失序范畴并参照成瘾行为的概念,将手机依赖界定为个体因为反复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导致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1]。然而,王晶认为手机依赖是指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过度沉湎于对手机的使用,从而造成身体、心理、社会功能损害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不仅停留在行为层面,而且也会上升为成瘾的程度[2]。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界定手机依赖,手机的过度使用都不可避免地对使用者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现有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手机过度使用对青少年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如,李雪认为,手机使用具有负社会功能,会对青少年的现实人际关系起到破坏作用,并指出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加剧这种负社会功能[3];刘红和王洪礼的研究认为,对手机依赖较高的青少年,更易产生孤独感、疏离感、社交问题和人格障碍[4];王相英也认为,青少年的手机依赖会导致更多孤独感和疏离感[5];黄海等人的研究认为,手机依赖青少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6]。国外的相关研究也持有类似观点,如Fredrik等人发现,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会出现更多的焦虑、注意问题和睡眠质量问题[7];美国马里兰大学的Igarashi等人做了一项“无设备世界”的调查,结果发现离开了手机让这些大学生们“坐立难安”[8];Snchez等人的调查也发现,过度使用手机者有更多的抑郁症状、社交孤立感和学校受挫感[9];Thomee等人还提出,过度使用通过手机这种虚拟介质所建立和维持的社交会影响青少年社会心理与行为发展[1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群体“被手机绑架”的现状,对青少年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正逐渐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和社交发展,引起青少年孤独感、疏离感、抑郁、焦虑、退缩等心理与行为的不适。
手机的过度使用给个体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困扰,其中现实的孤独感是手机过度使用者普遍可以感受到的负性情绪。青年学生花费过多时间在移动互联网上,相应地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互动交流的时间就会减少,进而导致现实社会支持的减少。而手机依赖者大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网络交往的时间投入过多,而现实交往的投入时间减少,导致现实社会交往的退化。另外,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和大学生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逐渐向网络转移,如通过互动平台QQ、微信、微博、社交网站等进行的网上社交,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交圈。但是,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信任”危机成为虚拟社交最大的问题之一,这也就衍生出了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问题。网络人际信任是指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手段,进行的一种以“身体不在场”方式展开互动而形成的信任关系[11]。这种交往主体分别处于不同场所与时间的非面对面的“缺场”交往,主要特点是交往空间的流动性、交往内容的开放性、交往对象的潜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交往主体很可能比现实交往主体更容易从对方获得社会支持,并更轻信对方。
综上,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关系,即手机依赖是否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有关,手机依赖是否会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同时,孤独感作为与手机依赖最为密切的情绪体验,它的变化与手机依赖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是否存在关系,同样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孤独感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关系进行探讨。
2.1 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共随机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36份(87.20%);其中男性230人(52.79%),女性206人(47.21%),平均年龄为21.77岁,标准差为1.74;汉族294人(67.32%),蒙族142人(32.68%),城镇生源275人(63.13%),农牧区生源161人(36.87%)。研究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调查研究。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采用熊婕等人2012年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12]。量表共16个项目,分为戒断症状、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其中将部分题目的题干修改为手机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内容。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1~5分别表示非常不符、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55~0.80之间。
2.2.2 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 采用丁道群2005年编制的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13],问卷共9个项目,问卷得分越高表示网络人际信任度越高。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不同程度。该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2。
2.2.3 UCLA孤独量表 采用Russell等人1987年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14]。量表由20个题目组成(11个正向计分题目和9个反向计分题目),采用4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水平越强。该量表用于测量大学生的孤独水平,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73。
2.3 施测程序
本研究的正式测量均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来完成,在施测之前对主试进行了集中培训,统一了指导语和施测程序。测试以班级为单位,由被试单独完成,时间为30分钟,测量结束后立即收回问卷。问卷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3.1 手机依赖、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和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赖4个因子戒断反应、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p<0.01),手机依赖的戒断症状因子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呈正相关(p<0.05),网络空间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见表1。
3.2 不同孤独水平与手机依赖差异分析
根据孤独感量表总分,按照总分最低和最高27%的原则将大学生孤独感分为高孤独感组 (UCLA>62)和低孤独感组(UCLA<42),以孤独水平为被试间变量,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4个因子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在心境改变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外,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3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发现,高孤独感大学生的戒断反应、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和量表总分均高于低孤独感组,即大学生孤独水平越高,就越易出现手机依赖,见表2。
3.3 人口学变量在各因子上的的差异分析
手机依赖、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与性别、民族、学科等因素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凸显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高于男生;凸显行为在是否恋爱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1),目前恋爱者显著高于没有恋爱者。社交抚慰在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蒙族高于汉族。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孤独感、戒断症状和心境改变在性别、民族、学科、生源地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表1 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2 大学生不同孤独水平对手机依赖的方差分析
3.4 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关系,以手机依赖和孤独感为预测变量,以网络空间人际信任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依赖总分及戒断反应、凸显行为2个因子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均有显著正向预测,即手机依赖得分越高,大学生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孤独感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即孤独感得分越高,大学生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见表4。
3.5 孤独感在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中的中介作用检验
表3 人口学变量在各因子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三步分别求得总效应c、间接效应ab和直接效应c',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当中介变量孤独感进入回归模型时,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路径系数 (直接效应c')显著降低。因此,可以认为孤独感在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间起中介作用,见表5。
4.1 手机依赖、孤独感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表明手机依赖4个因子戒断反应、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5],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较高孤独感的学生,可能会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移动互联网社交,以此来排解孤独,因此对手机的依赖较高;手机依赖的戒断症状因子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呈正相关,说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高者,在手机依赖的戒断症状因子上表现为当突然被迫不能使用或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会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这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可能是由于,形成手机依赖者多为对网络的虚拟世界较为信任,对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较为信任,因此更喜欢选择通过手机进行虚拟聊天,更多的时间会关注手机,从而形成依赖。网络空间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存在孤独感的个体会对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交往更为信任。
表4 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对网络人际信任的预测作用
表5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高孤独组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普遍高于低孤独组,说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关系密切。如,在生活中孤独感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通过手机网络社交功能来逃避现实的社交不良,这与以往某些结果一致[16]。这可能是由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通过手机这种虚拟介质所建立和维持的人际关系与现实有较大差别。大学生热衷于经营虚拟人际关系,必然会对现实人际关系造成巨大冲击,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甚至人际交往能力、社交技能发生一定的退化,使其在现实中的孤独感水平上升,从而将更多注意力转向手机的虚拟世界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大学生应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理念,意识到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它不能代替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更不能代表生活中的全部。同时应注重加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以此来降低孤独感。
差异分析表明,手机依赖的凸显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女生对手机依赖的水平较高,可能是因为女生较为感性和敏感,一些事情不太喜欢向他人倾诉,所以会通过手机来排解烦恼,发泄情绪。女生在日常行为中可能会比男生有更多的行为去关注手机,因此会对手机形成依赖。手机依赖的凸显行为在是否恋爱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恋爱者每天会通过手机进行较多的沟通,如打电话、发短信等,因此比没有恋爱者使用手机更为频繁,时间更长,对手机是否有恋人来的电话等会有更多的关注,因此易形成手机依赖。手机依赖的社交抚慰在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蒙族高于汉族。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蒙族和汉族之间在文化观念、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蒙族的学生可能有些事情不太喜欢向周围熟悉的人表达,因此会依赖手机。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孤独感、戒断症状和心境改变在性别、民族、学科、生源地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王相英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个体形成的手机依赖行为是在不断变化的,或是因为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的影响,使得手机依赖的个别因子在一些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2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回归分析表明,戒断反应、凸显行为两个因子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均有显著正向预测,即手机依赖各因子得分越高,大学生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这表明,对手机存在依赖者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利用手机进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对网络空间的人际信任程度较高。因此,手机依赖各因子得分高者,会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个体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水平;孤独感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当个体存在较高孤独感时,可以预测出个体也存在较高的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水平。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当中介变量孤独感进入回归模型时,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路径系数显著降低,可以发现手机依赖作为输入变量,通过影响孤独感水平,进而影响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即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假设成立。从总体上看,手机依赖可以增加个体的孤独感,高孤独感又可以增加个体的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水平,效应分解更为具体地说明了孤独感是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中极为重要的中介变量。
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会增加个体的孤独感,使大学生常常产生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负性情感体验,这种负性的情感体验直接增加了大学生的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水平,因而孤独感作为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中介变量,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孤独感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关系的现有研究来看,孤独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尽管以往研究涉及过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关系,但并没有涉及过以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的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对该问题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关系研究。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手机以其多功能性、虚拟性、可操作性及互动性等特点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的心态并成为他们寻求解脱、排遣郁闷的“小贴士”。特别是那些因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孤独感的大学生,更易形成手机依赖,这说明孤独感是很多手机依赖者面临的最大挑战,要避免手机依赖行为,首先应引导大学生有效应对孤独感,并学会以适宜的方式降低孤独感。
1 黄林娟.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健康必读,2010,(4):130-132.
2 王晶.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科学与财富,2010,(9):73-74.
3 李雪.手机使用的负社会功能辨析——简析手机对人的反控制.理论界,2009,(10):172-174.
4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5 王相英.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12):59-63.
6 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7 Fredrik S,Michael C, Lennart H.Use of wireless telephone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ymptom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ong Swedish adolescents aged 15-19 years.Environmental Health:A Global Access Science Source,2008,7(18):1-10.
8 Igarashi T,Motoyoshi T,Takai J,et al.No mobile,no life:Self-perception and text-message dependency among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5):2311-2324.
9 Snchez-Martnez M,Otero A.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pain).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9,12(2):131-137.
10 Thomee S,Harenstam A,Hagberg M.Mobile phone use and stress,sleep disturbances,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young adult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BMC Public Health,2011,(11):66-67.
11 倪晓莉,周小军,吉瑞娜.虚拟社会关系中的人际信任研究.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8(1):43-48.
12 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13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1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15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16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Loneliness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
Jiang Yongzhi1,2,Liu Yong3,Wang Haixia4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uhehaote 010010;2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0;3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s,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54007;4 Experiment Middle School of Tongliao,Tongliao 028000)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loneliness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a total of 436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endency scale, the loneliness scale and the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Mobile phone depende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neliness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 in cyberspace.(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score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the other 4 factor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loneliness,and the level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the high lonelines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ow loneliness.(3)Withdrawal responses and prominent behavior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on on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and lonelines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4)Loneliness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Therefore, the level of loneliness can be improved to reduce the level of 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 of the mobile phone user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loneliness;internet interpersonal trust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研究(15XJC840003)”、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移动社交媒体使用促进青少年社交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CXJJB16002)
姜永志,男,讲师,博士。Email:psy_yongz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