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娟 孙圣涛 李 燕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技能的关系:协同教养的中介作用
刘惠娟 孙圣涛 李 燕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采用问卷法对432名幼儿的家庭功能、协同教养与幼儿社会技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社会技能高分组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支持协同教养、不支持协同教养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社会技能低分组。(2)除角色和情感介入与幼儿社会技能主动性方面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家庭功能、协同教养和社会技能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3)支持协同教养在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社会技能;家庭功能;支持协同教养;幼儿
社会技能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和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能力。对于儿童来说,社会技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社会技能的缺失会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减弱并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研究发现,社会技能缺少的孩子会缺乏自信,产生学校适应困难、害羞和暴力倾向[1],出现低自尊和不良的心理健康状
况[2]。
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运行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3]。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功能能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家庭功能会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4]。家庭功能对儿童社会技能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的氛围、沟通、情感状况会影响着孩子社会适应的发展,家庭功能健康水平较高的儿童与青少年,疏离感较低[5],问题行为较少,倾向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6]。
近年来,从系统观的视角来理解家庭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影响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家庭系统是由夫妻、亲子、父母等子系统按照一定的层级结构组成的。家庭系统理论是协同教养研究的重要理论起源。从家庭系统理论来看,婚姻关系从属于夫妻子系统,父子、母子关系从属于亲子子系统,而协同教养关系则从属于父母子系统[7]。家庭各子系统会相互影响,其结果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已有大量研究是从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角度出发,研究家庭系统对社会技能的影响。Lindsey等人研究表明,婚姻关系冲突或破裂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等外化问题行为和焦虑等内隐问题行为;相反,幸福和谐的婚姻关系会使孩子产生良好的社会技能[8]。然而从父母子系统角度研究家庭对社会技能的影响却较少。协同教养是家庭系统理论中独特的一个子系统,它被认为是不同于婚姻关系和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结果产生影响的一个特殊变量[9]。已有研究显示,支持协同教养和孩子积极的发展结果相关,而不支持协同教养和孩子消极发展结果相关[10]。Teubert和Pinquart通过元分析挑选了59项研究中的协同养育来考察其对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证明协同养育对儿童适应有显著性影响[11]。
综上,家庭功能与协同教养对幼儿社会技能都有影响。从Magnusson和Stattin提出的“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来看,依据家庭环境与个体经验相联系的程度可将家庭环境分为近端环境和远端环境,家庭功能作为家庭远端环境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12]。Kolak等人指出,协同教养可能是家庭远端环境与儿童适应的一个中介机制[13]。据此推断,家庭功能和协同教养影响幼儿社会技能的同时,家庭功能还可能通过协同教养对其产生影响。为此,本研究从协同教养的角度,探讨家庭功能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并假设协同教养在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
2.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和合肥市各选取一所幼儿园。从两所幼儿园中抽取小班至大班3~5岁幼儿485名,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85份,对所有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432份,问卷有效率为89.07%,其中男生227人,女生205人,平均年龄3.11±1.52岁。问卷由儿童的主要抚养人父亲或母亲填写。
2.2 工具
2.2.1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包括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七个分量表[14]。本研究只使用前六个分量表,量表采用4点计分,从“完全不像我家”到“完全像我家”分别评定为1~4分。为方便理解,将家庭功能评定量表进行反向计分,即1分代表不健康,4分代表健康,分数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健康。本研究中,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41~0.68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2.2.2 协同教养量表
采用由Stright和Bales编制,刘畅等修订的协同教养量表[15]。该量表共14道题,包含支持协同教养和不支持协同教养两个维度。其中1~7题为支持协同教养,8~14题为不支持协同教养。量表采用5点评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得分越高说明父母支持协同教养水平或不支持协同教养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0.79。
2.2.3 幼儿社会技能问卷
采用自编的幼儿社会技能评定问卷。自编问卷以华裔心理学家陈欣银教授的二维结构理论为基础[16],将社会技能分为主动性与自控性两个维度。问卷共32道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示幼儿的社会技能越高。问卷的效度指标为:χ2/df=2.22,RMSEA=0.05,NNFI=0.91,CFI=0.90。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重测信度为0.77,均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可以较好地用来测量幼儿的社会技能。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和AMOS21.0进行数据处理。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均来自父母报告,可能导致共同方法偏差效应。因此,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根据相关研究的建议[17],分别采用程序控制和Harman单因素检验进行了相应的控制。本研究在施测阶段统一为各位幼儿编制一个编号,在施测之前将编号和孩子的姓名匹配,发给相应的家长,并告知研究仅供科学研究,绝对保密。数据收集后,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总解释率为63.32%,第一公共因子的解释率仅为13.12%,小于40%的临界标准。可见,共同方法偏差并未在本研究中造成严重影响。
3.2 幼儿社会技能高低分组的家庭功能和协同教养的比较
将幼儿社会技能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取其首尾各27%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结果显示(见表1),幼儿社会技能高分组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支持协同教养、不支持协同教养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幼儿社会技能高分组在情感介入的得分与低分组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表1 幼儿社会技能高低分组的家庭功能和协同教养的得分比较(M±SD)
3.3 家庭功能、协同教养与幼儿社会技能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家庭功能、协同教养和幼儿社会技能三个变量各维度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见表2):(1)家庭功能各维度与支持协同教养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不支持协同教养均存在显著负相关;(2)支持协同教养与自控制和主动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不支持协同教养与自控性和主动性均存在显著负相关;(3)家庭功能各维度与自控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除角色和情感介入以外,家庭功能其他维度与主动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表2 家庭功能、协同教养和幼儿社会技能的相关分析(r)
3.4 支持协同教养在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为控制量表的不稳定性和多个项目造成的膨胀测量误差,对协同教养中的支持协同教养方式和不支持协同教养方式的项目分别进行打包处理。采用项目—结构平衡法,先进行因子分析,按照各题项负荷的值由大到小排列,然后根据小组数将题目由高到低,进行S型依次排列[18]。通过这种方法分别将支持协同教养、不支持协同教养各打包成三个项目小组。
将家庭功能作为预测变量,幼儿社会技能作为结果变量,父母支持协同教养作为中介变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家庭功能对幼儿社会技能的作用机制,用最大似然法对假设模型进行估计与检验。构建模型后,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所建构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较好。具体指标为:χ2/df=2.36,GFI=0.96,CFI=0.97,RMSEA=0.05,AGFI=0.94,IFI=0.97,NFI=0.95,TLI=0.95,由家庭功能和支持协同教养对幼儿社会技能影响的路径关系图可以看出(见图1),家庭功能对幼儿社会技能的直接作用显著(p<0.05),同时通过支持协同教养的中介作用对幼儿社会技能产生的影响也显著(p<0.001)。
图1 支持协同教养在家庭功能和幼儿社会技能之间的中介模型
对回归模型做Bootstrap检验,经过重复抽样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结果如下(见表3):支持协同教养的中介效应值为0.20,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为[0.11,0.29],区间不包含0,这表明中介效应显著。家庭功能对幼儿社会技能的直接效应为0.15,通过支持协同教养到幼儿社会技能的间接效应为0.2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7.14%。也就是说,支持协同教养在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表3 对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及其效果量
与上述方法相同,将家庭功能作为预测变量,父母不支持协同教养作为中介变量,幼儿社会技能作为结果变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家庭功能对幼儿社会技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不良,父母不支持协同教养在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技能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本研究显示,家庭功能与幼儿的社会技能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表现为家庭功能健康水平越高,幼儿的社会技能就越好,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9]。依据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行为习得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监护人,必然会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20]。儿童社会技能的习得会受到家庭问题解决、角色情感交流等健康水平的影响。家庭问题解决的能力越强,儿童会学习到问题解决的技巧,在人际关系中更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易于被他人接纳,人际关系会越好[21]。父母在家庭中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职,这给儿童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儿童在生活中也同样会扮演好自己角色,认真完成角色所赋予的任务。与父母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多的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也善于与他人沟通,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压力和各种情境,因此具有较强的心理优势。
在本研究中,支持协同教养与幼儿社会技能呈显著正相关,不支持协同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技能呈显著负相关。即父母采取支持性协同教养,儿童的社会技能发展水平越高,相反,采取不支持协同教养会导致儿童社会技能发展水平较低。这与已有研究相一致[22]。从依恋理论来看,支持协同教养的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与孩子互动中表现出温暖与合作,给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有利于儿童发展成安全型依恋,同时可以增强社会能力;而不支持协同教养给儿童提供的是一种不和谐、冲突的家庭环境,让儿童容易产生无助感,会破坏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阻碍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23]。Pudasainee-Kapri和Razza的纵向研究进一步证实,增强父母协同教养的敏感性和一致性,可以增强儿童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及儿童的社会能力[24]。
结果也显示,支持协同教养在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技能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这一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随着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发展,国内外有关社会技能的研究更多关注不同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儿童社会技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在整个家庭系统中,除母亲之外的其他成人养育者(如父亲、延伸家庭成员、非家庭成员)的参与,使得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扩展成三方关系;当三方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时,家庭系统会达到平衡的状态,儿童能从中受到积极的影响[25]。协同教养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一部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McHale等人的研究证实,协同教养与家庭功能、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密切联系[26]。Mchale和Rasmussen在对37对夫妻和8~11个月婴儿的3年追踪研究中发现,家庭不和谐能预测以后父母报告的消极协同教养行为,父母报告的协同教养对以后儿童社会行为的变异有较大的解释率[27]。
(1)幼儿社会技能高分组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支持协同教养、不支持协同教养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社会技能低分组;(2)除角色和情感介入与幼儿社会技能的主动性方面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家庭功能、协同教养和社会技能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3)支持协同教养在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7.14%,而不支持协同教养在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间不起中介作用。
1 Samanci O.Teacher views on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Education, 2010, 131:147-157.
2 Ikporukpo A B.Enhancing friendship-making ability of peer rejected adolescents through social skills training. Ife Psychologia,2015,23(1).
3 池丽萍,辛自强.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心理学探新,2001,21(3):55-60.
4 Jongerden L,Bögels S M.Parenting,family functioning and anxiety-disordered children: Comparisons to controls,changes after family versus child CBT.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5,24(7):1-14.
5 徐夫真,张文新.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3):274-281.
6 冯娟,屈妍.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及自我效能感.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53-255.
7 王争艳,程南华.共同养育研究及对儿童适应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14,22(6):889-901.
8 Lindsey E W,Caldera Y M,Tankersley L.Marital conflict and the quality of young children’s peer play behavior: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child emotional reciprocity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9,23(2):130-45.
9 Caldera Y M,Lindsey E W.Coparenting,mother-infant interaction,and infa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wo-parent familie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6,20(2):275-83.
10 Baril M E, Crouter A C,Mchale S M.Processes linking adolescent well-being,marital love,and coparenting.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8, 21(4):645-54.
11 Teubert D,Pinquart M.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parenting and child adjustment:A meta-analysis.parenting,2010,10(4):286-307.
12 Bronfenbrenner U.Making human beings human:Bio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development.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23(1):143-151.
13 Kolak A M,Vernonfeagans L.Family-level coparenting processes and child gender as moderators of family stress and toddler adjustment.Infant& Child Development,2007,17(6):617-638.
1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2,149-150.
15 Stright A D,Bales S S.Coparenting quality:Contributions of child and parent characteristics.Family Relations,2003,52(3):232-240.
16 Chen X.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hildren.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2012,37-52.
17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18 卞冉,车宏生,阳辉.项目组合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567-576.
19 HammesP S.Familyfunctioningand socioaffective competencies of children in the beginning of schooling.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2,15(1):124-31.
20 Junttila N,Vauras M,Laakkonen E.The role of parenting self-efficacy in children social and academic behavior.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07,22(1):41-61.
21 Armstrong M I,Birnie-Lefcovitch S,Ungar M T.Pathways between social support,family well being,quality of parenting,and child resilience:What we know.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5,14(2):269-281.
22 Cabrera N J,Scott M,Fagan J,et al.Coparent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A mediational model. Family Process,2012,51(3):307-324.
23 Brown G L, Sarah J.Schoppe-Sullivan, Sarah C. Mangelsdorf,et al.Observed and reported supportive coparenting as predictors of infant-mother and infantfather attachment security.Early Child Development&Care,2010,180(180):121-137.
24 Pudasainee-Kapri S,Razza R A.Associations among supportive coparenting,father engagement and attachment:The role of race/ethnicity.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5,24(12):1-12.
25 Hinde R A,Hinde J S.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Mutual influences.Clarendon Press,1988.
26 Mchale J P,Irace K.Coparenting in diverse family systems.In J P McHale,K M Lindahl,J P McHale,& K M Lindahl (Eds.),Coparenting:A conceptual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systems.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5-37.
27 Mchale J P,Rasmussen J L.Coparental and family group-level dynamics during infancy:Early family pre-cursors of child and family functioning during preschool.Development& Psychopathology,1998,10(1): 39-59.
Family Function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Skills:Mediating Effect of Supportive Coparenting
Liu Huijuan,Sun Shengtao,Li Yan
(College of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social skills and coparenting.432 parents were measured by family functioning assessment,coparent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questionnai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High social skills children showed higher scores on problem sloving,communication,roles,affective responsiveness,supportive coparenting,competitive coparenting than low social skills children. (2)Bivariate correlation suggested that family functioning,coparenting and social skills index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each dimensions,except to the role and the affective involvement with initiative. (3)Supportive coparenting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ocial skills.
social skills;family function;coparenting;childre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5YJA88003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C-6133-13-020001)
孙圣涛,男,副教授,博士。Email:sstao@s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