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谦虚心的态度:基于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

2017-06-10 04:38谢威士
心理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测验层面个体

谢威士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

学校心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对谦虚心的态度:基于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

谢威士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谦虚心的态度,并分析内隐谦虚心与外显谦虚心的关系。方法:采用E-Prime2.0编制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程序,测量大学生的内隐谦虚心,采用自编大学生谦虚心问卷测量大学生外显谦虚心。结果:采用SC-IAT测量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效应显著,大学生外显谦虚心和内隐谦虚心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外显谦虚心和内隐谦虚心之间相关不显著。结论:(1)大学生在外显谦虚心和内隐谦虚心两个层面均存在着积极的态度,并具有跨性别的普遍性;(2)外显谦虚心与内隐谦虚心相互分离,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内隐谦虚心;外显谦虚心;内隐联想测验

“谦虚心”(modesty)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将其作为君子人格的标准之一[1]。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有一组以“心”为基础并用之命名的人格组成成分,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和谦虚心。其中谦虚心是个体的举止风貌、人格形态、行为准则所达到的精神境界[2]。国外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也视谦虚心是美德的组成部分,认为谦虚心是人类本性的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超越)中节制美德下的一种性格优势[3]。近年来,众多的研究也发现,谦虚心与学习[2]、人际交往[4]、幸福感[5、6]、自尊[7]等密切相关,从此可以看出,对谦虚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以往学者对谦虚心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哲学思辨而轻实证研究;从社会学、德育学等视角研究较多而从心理学角度的研究较少。其具体表现为:大多数研究者是从谦虚心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也就是从谦虚的道德层面(即谦德)进行理论探讨和分析的,或从谦虚心是否继承发扬的层面进行讨论,而对谦虚心的心理学层面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东西方学者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分别对谦虚心这一人格特质进行了一定理论研究,但这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关于谦虚心的心理机制、结构、特点、态度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目前国内外在谦虚心的内涵、类型、测量及相关等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谦虚心的内涵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谦虚心的内涵还未得到一个统一的界定。其中一些学者对谦虚心内涵的界定具有一定代表性,国外有学者认为它是个体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并意识到这些成就的存在,但个体并不在乎人们是否因为这些成就而对自己进行肯定、高度评价和赞誉[8]。并认为具有谦虚心的个体常常低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是对自身价值和成就的一种无知;另外具有谦虚心的人常常能准确地感知自身的价值和成就,但个体却不会高估这些价值和成就;认为谦虚心与尊重个体自身所取得的成就是可以获得平衡的。这是西方学者结合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谦虚心的内涵做出的界定。而国内研究者则普遍认为谦虚心是中国人的一种重要的行事风格,并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了谦虚心的内涵:守弱处柔、卑己尊人、允恭克让、恭敬有实[2、9]。还认为谦虚心是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由四个方面组成:谦虚认识、谦虚体验、谦虚行为、谦虚意志[6]。在谦虚心的类型方面,国外学者将谦虚心划分为:内部导向谦虚和外部导向谦虚[10]。国内有学者根据内容上的不同,把谦虚心分为 “真正的谦虚心”和“虚伪的谦虚心”两类[2];汪凤炎、郑红把谦虚心分为真谦虚和非谦虚[11];胡金生根据动机的不同,把谦虚心分为亲和性谦虚心和防御性谦虚心[9]。在谦虚心的测量工具方面,国内外已经编制出不少自我描述评定来测量谦虚心的量表或问卷。国外最具代表性的谦虚测量工具是Cai等人编制的谦虚反应量表[12],该量表从谦虚倾向、谦虚的社会期望性和对谦虚的厌恶三个分维度对谦虚心进行评定。国内学者胡金生、黄希庭编制了大学生自谦认同度问卷,该问卷主要对当代大学生对谦虚心认同程度进行测评[6];另外胡金生又编制了自谦动机问卷,该问卷主要测量谦虚心的动机层面[13];谢威士、汪凤炎结合谦虚心的心理结构,编制出大学生谦虚问卷,该问卷从谦虚的认知、情绪、动机、行为等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谦虚心进行全面的评价[14]。纵观这些谦虚心的测评工具,虽然可以对个体谦虚心进行一定的评价。但是这种自陈式测验是建立在被试内省的基础上进行的直接测量,显然会受到个体内在的正确性、价值取向、社会赞许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测量评价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而且对谦虚心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比较单一和简单,对个体谦虚心的深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

为了消除上述自陈式测验的测评结果的局限和不足,一种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弥补自陈式直接测量的不足,即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采用了一系列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就是其中较为常用、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间接测量方法,国内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方法的主要测验原理是:当两个概念关联紧密时,个体就容易对其作出同一反应,也就是个体对两个概念的加工时间较短,反之,两个概念关联不紧密时或存在冲突时,个体对其作出的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个体对其加工的时间较长[15]。该方法的操作是以个体对两个概念加工的反应时间为指标,通过分类任务来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关联紧密程度,从而实现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的间接测量[16]。Karpinski等对经典的内隐联想测验(IAT)进行了改进,在其的基础上提出了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SC-IAT),用以测量单一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之间的联结强度,采用 SC-IAT可以得到个体对自己态度的整体评价[17]。

近年来,SC-IAT方法在国内的使用日趋增多,如学者们在对自尊[18、19]、助人态度[20]、群体认同[21]、感恩[22]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均采用SC-IAT方法,这证明了SC-IAT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而在谦虚心研究方面迄今尚无研究者采用过 SC-IAT方法,更缺乏对谦虚心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的综合性考察。基于此,我们的研究试图从内隐谦虚心这一新视角出发,借鉴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研究的成功经验,同时采用自编的谦虚心量表和 SC-IAT两种方法来测量谦虚心,考察在两种测量方法下外显谦虚心和内隐谦虚心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既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帮助人们更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谦虚心,又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拓展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谦虚心及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合肥师范学院76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男生36人,女生40人,年龄为22.61±1.50岁;大一25人,大二21人,大三18人,大四12人;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能熟练使用操作计算机,并且所有被试均参加过该类实验。

1.2 研究程序

1.2.1 外显谦虚心的测量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谦虚心问卷[14]。该问卷用于测量大学生外显谦虚心,包括谦虚认知、谦虚情绪、谦虚动机和谦虚行为4个分量表,20个项目。项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 “1完全不符合”,到 “5完全符合”。问卷可以测得4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得分,被试得分越高,表示其外显谦虚心表现越好。问卷编制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其中全问卷的Cronbach信度系数为0.81,分半信度为0.71,各维度的Cronbach信度系数在0.62~0.79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了模型有着较高的结构效度:χ2=369.318,χ2/df=2.252,IFI=0.928,RFI=0.859,NFI=0.878,TLI=0.916,CFI=0.928,RMSEA=0.046。本次施测问卷的Cronbach信度系数为0.83。

1.2.2 大学生内隐谦虚心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

本研究采用E-Prime2.0软件编制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SC-IAT)。其中概念词为系列 “谦虚心品质”,属性词为用以评价人的“积极”和“消极”属性的形容词。程序模式见表1。

实验中,代表概念词和属性词的词汇通过问卷形式从本科生中收集,然后通过组织心理学专家对收集到的词汇进行评定,并参考王登峰编写的《解读中国人的人格》中形容中国人人格的词[23],依据词的好恶度、意义度、熟悉度、现代性四个标准权衡进行筛选。最后挑选出最能代表谦虚心品质的6个词,最能代表形容谦虚心的积极词6个和最能代表形容谦虚心的消极词6个。代表谦虚心的词:谦虚、谦逊、谦卑、虚心、谦恭、谦让。代表形容谦虚心的积极词:随和的、有涵养的、自信的、进取的、为人设想的、睿智的。代表形容谦虚心的消极词:虚伪的、可怕的、做作的、狡猾的、口是心非的、阴险的。

练习阶段不记录实验结果,测试阶段记录实验结果。步骤2和步骤4分别做48次实验。为了防止被试反应偏差,相容任务中,概念词(代表“谦虚心品质”的词)、属性词(形容谦虚心的“积极词”和“消极词”)按照1∶1∶2的频率出现,使得左右按键的比率各为50%;不相容任务中,“积极词”、代表“谦虚心品质”的词和“消极词”按照2∶1∶1的频率出现,使得左右按键的比率也各为50%。

被试在归类任务中会给予及时反馈。判断正确会在屏幕中央出现绿色“√”,呈现刺激的持续时间为200毫秒(ms),若判断错误会在屏幕中央出现红色“×”,持续时间也为200毫秒(ms)。

1.3 实验过程

为了克服呈现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首先把被试分为两组,一组先完成一份测量大学生谦虚心的问卷,然后再在电脑上进行内隐谦虚心的SC-IAT实验;另一组先在电脑上进行内隐谦虚心的SC-IAT实验,然后再完成一份测量大学生谦虚心的问卷。测验时主试指导语为:现在我们进行测验和实验,请您务必认真阅读问卷上端或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指导语,并在保证回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回答或按键反应。整个正式施测过程大约12分钟。

1.4 SC-IAT得分的数据处理与计算

采用Karpinski等在研究中所使用的SC-IAT分数的计算方法。删除反应时高于10000ms和低于350ms的极端数据,同时对被试错误反应的反应时进行修改,把错误反应的反应时用它所在的步骤的反应时的平均值加上400ms予以替代。内隐联想测验用D值表示内隐效应的大小,即计算其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再除以所有正确反应(不包括原先错误反应)的反应时的标准差,所得数值即为D值。D值反映了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程度,D值越大说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比相容任务反应时大得越多,即内隐效应越大。本研究中,界定步骤2为相容任务,步骤4为不相容任务(见表1)。用步骤4的平均反应时减去步骤2的平均反应时,再除以所有正确反应的反应时的标准差,所得到的D分数越大,就说明在被试内隐层面对“谦虚心”表现越好。

表1 大学生内隐谦虚态度的SC-IAT程序模式

2 研究结果

2.1 外显谦虚心测量结果

大学生谦虚心问卷的中点值为50.50,被试谦虚心的平均得分为77.25(标准差为9.34),高于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说明被试维持着非常积极的外显谦虚评价。对男女大学生外显谦虚心得分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t=0.79,p=0.434,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外显层面被试对谦虚心的积极评价具有普遍性。

2.2 内隐谦虚心测量结果

2.2.1 谦虚心SC-IAT信度分析

根据Karpinski的SC-IAT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将所有被试的测试的反应时间数据按照奇偶数分为两部分,分别计算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间,并求出二者反应时间之间的差值。这样所有被试均有两个差值,求所有被试的两个差值的相关系数,并对该相关系数进行校正,所得校正后的相关系数即为SC-IAT的信度指标。本研究采用Spearman-Brown校正公式校正后的相关系数为r=0.65,p<0.01。说明本次施测的谦虚心SC-IAT信度较高。

2.2.2 谦虚心的内隐效应分析

将所有被试的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比较,并作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750.93±188.29,单位:ms)明显高于相容任务的反应时(620.68±136.39,单位:ms)(t=4.87,p<0.001),同时求得D=0.49,说明内隐效应显著,说明大学生在内隐层面对谦虚心的态度非常积极。

对男女大学生D值得分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男生的D值为0.43(0.50),女生的D值为0.52(0.36),两者差异t检验值为t=0.90,p=0.527,差异不显著,说明在内隐层面被试对谦虚心的态度也具有普遍性。

2.2.3 内隐和外显谦虚心的相关

将内隐谦虚心的D值与外显谦虚心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为r=0.06,p=0.719,相关系数较小且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3 讨论

从外显谦虚心的测量结果可知,外显谦虚心量表上的得分的平均值(77.25)远远高于该量表的中点值(50.50),差距达到两个标准差以上。这一结果显示被试维持着非常积极的外显谦虚心的评价,被试的外显谦虚心平均水平较高,对自己的整体评价比较积极,这与众多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也说明谦虚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显谦虚心测验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被试在外显层面对谦虚心的积极评价具有一定普遍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外显谦虚心倾向非常明显,高于其他所测量的谦虚心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在测验过程前要求被试在问卷上填写个人信息,这可能大大地增加了社会称许对被试测验结果的影响,即被试因在意在他人面前的表现,希望给他人留下自己谦虚好学、低调做人的好印象,所以会倾向于以社会赞许的方式回答问题,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测验得分。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充分证实了被试的内隐谦虚心效应的存在,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明显快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其内隐积极效应十分明显,表明被试的内隐层面对自己的评价也是非常积极的。大量的研究证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存在正向、积极的倾向,并努力地维持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19、24],该研究结果与这些研究相符。与谦虚心外显测验结果一样,内隐谦虚心测验中也没有发现被试存在性别差异,也说明了在内隐层面被试对谦虚心的内隐态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一结果与众多关于自尊、助人态度、群体认同、感恩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结果一致[18、20-22]。 因为内隐谦虚心主要是针对个体自我的一种态度的表现,自我SC-IAT确立的基础是个体对自己长期的综合评价,这种测量比较并不涉及特定群体间的比较(如性别、年龄等)。此结果也从性别这一人口学变量的角度证明了内隐谦虚心效应具有普遍性,也符合Greenwald等的内隐社会认知统一论的观点[25]。外显谦虚心与内隐谦虚心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谦虚心在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具有跨越性别的普遍性,也说明个体谦虚心的普遍性。

外显谦虚心与内隐谦虚心的测验分数相关不显著,说明外显谦虚心与内隐谦虚心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两者彼此分离,外显谦虚心与内隐谦虚心是两个不同的建构。这一结果与大量的有关社会认知的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关系研究相一致,国外相当一部分实验研究成果显示,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之间的相关不显著或较低的相关[26];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在对自尊、助人态度、群体认同、感恩等心理特质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上述观点[18、20-22]。 对此结果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Wilson的双重态度理论认为,人们对个体或他人可能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内隐的、自动化的,一种是外显的、受意识支配的,二者共存于记忆系统中[27]。人们所具备的外显性与内隐性的谦虚心态度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外显谦虚心与内隐谦虚心测验结果的分离表明了谦虚心实际结构的分离。也有学者认为自陈量表与内隐测验结果之所以缺乏一致性,是因为二者的内容不同,那些与内隐测验所用材料相同的外显测验表现出与内隐测验更好的相关[28],故影响外显测验的因素(如自我表现、评价忧虑等)可能导致了相关不高。Greenwald等人认为出现此结果可能存在两种原因[25]:其一,内隐测验所研究社会认知问题在社会环境中同质性比较高,取样较窄,故无法求得高相关;其二,外显测验存在社会赞许、被试反应偏差等,不足以将二者分离。有学者对社会赞许因素加以控制,并对外显与内隐测验的项目层次进行了匹配,结果发现,内隐与外显测验的相关仍然较低[29]。这说明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所测到的可能是两个独立的建构。

本研究的结果基本支持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相互分离的基本观点。内隐谦虚心与外显谦虚心测验结果的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测验结果存在低相关并且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个体同时存在外显谦虚心和内隐谦虚心,而且二者是彼此分离的,属于两个独立的建构。

4 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内隐谦虚心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内隐谦虚心表现出对谦虚心态度的积极倾向。

(2)内隐谦虚心和外显谦虚心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谦虚心在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具有跨越性别的普遍性。

(3)外显谦虚心与内隐谦虚心相关不显著,二者彼此分离,属于两种不同的建构。

1 汪凤炎,郑红.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道德与文明,2008,(4):46-51.

2 燕国材.论谦虚心与学习.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52-54.

3 Park N,Peterson C,Seligman M E P.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Social& Clinical Psychology,2005,23(5):603-619.

4 刘肖岑,桑标,张文新.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7, 30(5):1068-1072.

5 Kuroda Y, Aritoshi K, Sakurai S.Enhancement of close friendship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Moderating role of the interdependent-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the self.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52(1):24-32.

6 胡金生,黄希庭.自谦:中国人一种重要的行事风格初探.心理学报,2009,41(9):842-852.

7 蔡华俭.泛文化的自尊——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证据.心理学报,2006,38(6):902-909.

8 Allhoff F.What is modes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2010,23:165-187.

9 胡金生,黄希庭.华人社会中的自谦初探.心理科学,2006,29(6):1392-1395.

10 Arcia JL A.Being unimpressed with ourselves:Reconceiving humility.Philosophia, 2006, 34(4):417-435.

11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19.

12 Cai H,Sedikides C,Gaertner L,et al.Tactical selfenhancement in China.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 Science,2011,(2):59-64.

13 胡金生.中国人自谦的动机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48- 51.

14 谢威士,汪凤炎.大学生谦虚问卷的初步编制.心理研究,2014,7(5):82-87.

15 Greenwald A G,Mcghee D E,Schwartz J L 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1998,74(6):1464-80.

16 蔡华俭.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39-344.

17 Karpinski A,Steinman R B.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2006,91(1):16-32.

18 张镇,李幼穗.青少年内隐与外显自尊的比较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19-224.

19 艾传国,佐斌.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63-765.

20 汪伟.IAT在内隐助人态度上的应用.心理学探新,2008,28(3):93-96.

21 艾传国,佐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群体认同中的初步应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476-478.

22 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大学生感恩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1):23-30.

23 王登峰.解读中国人的人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71-414.

24 Tesser A.On the confluence of self-esteem maintenance mechanism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0,4(4):290-299.

25 Greenwald A G,Banaji M R,Rudman L A,et al.A unified theory of implicit attitudes, stereotypes, selfesteem,and self-concept.Psychological Review,2002,109(1): 3.

26 Egloff B,Schmukle S C.Predictive validity of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for assessing anxie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2002,83(6):1441-55.

27 Wilson T D,Lindsey S,Schooler T Y.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Psychological Review,2000,107(1):101.

28 Nosek B A,Banaji M,Greenwald A G.Harvesting implicit group attitudes and beliefs from a demonstration web site.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2002,6(1):101-115.

29 Karpinski A, Hilton J L.Attitudes and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ournal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5):774-88.

Research on Attitud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s Modesty:Based on Explicit and Implicit Levels

Xie Weishi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Hefei Normal Universty,Hefei 230601)

Objective:Exploring th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modesty,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modesty.Methods:By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programming by E-Prime2.0,measuring the implicit modes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and adopt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modesty measured by ourselves.Results:It was found that the implicit effect was significant.Ther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between the gender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modesty,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odesty was not significant.Conclusions:(1)There is a positive attitude i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odes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and it has the universality of transgender;(2)The modesty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are two different construction,and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implicit modesty;explicit modesty;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

谦虚心的内隐效应及青少年谦虚心道德德育模式建构(15YJC190020);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青少年谦虚心:特点、类型和心理结构研究(2013SQRW050ZD)

谢威士,男,副教授,硕士。Email:xieweishi@hfnu.edu.cn

猜你喜欢
测验层面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你知道吗?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