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区域政策比较分析:理论综述及实践启示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量化研究

2017-06-10 08:30阳,廖
中国流通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研究热点

胡 春 阳,廖 信 林

(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市300071;2.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中外区域政策比较分析:理论综述及实践启示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量化研究

胡 春 阳1,廖 信 林2

(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市300071;2.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区域政策是政府调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工具。使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工具,对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核心合集重要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和突变分析,比较分析中外区域政策理论研究与实施状况,对明确我国区域政策理论研究方向、强化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意义重大。研究结果发现,中外研究主体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热点及趋势也不尽相同,国外区域政策实施更重视政策思路、目标制定、法律支持、区域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为推动我国区域政策研究与实践,应依托计量统计、模型分析等方法加快区域政策研究特别是区域政策评估研究进展,充分发挥区域政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通过科学和规范的区域划分、机构设置以及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来提高我国区域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区域政策;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关键词聚类和突变;研究主体;研究热点

区域政策即区域经济政策,通常是以政府为行为主体,旨在优化要素空间配置、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一整套政策体系,[1]产生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失衡问题的背景之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我国才有了真正独立的区域政策。二十多年来,我国通过五年计划、五年规划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计划、规划和战略,区域政策经历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初步形成(1992—1998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1999—2012年)、区域协调发展兼顾重点区域优先发展(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2]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福利水平的提高,但区域间收入均衡化、要素流动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的国家其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制度体制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目标等条件不同,形成了差异化的理论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并指导本国区域政策实践。分析和比较国外区域政策理论研究与政策实施情况,进而提出中国区域政策的实践启示,对于“十三五”时期明确区域政策理论研究方向、强化规划战略等的导向作用、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1月11日,通过中国知网(CNKI)获取国内研究文献,以“篇名=区域”并且“篇名=政策”为条件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2 771篇,其中来自CSSCI和核心期刊的文献分别为768篇和1 469篇,通过逐一阅读、分析和筛查,得到有效研究文献496篇。国外研究文献来自于科学引文索引(ISI Web of Knowledge,以下简称WOS)核心合集,按照“标题=Regional”“主题=Polic*”“文献类型=Article”进行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1975—2017年,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1月9日,共检索出区域政策相关文献4 924篇,从经济、城市研究、社会问题、管理等21个类别中进行精炼,共得到有效研究文献305篇。

总体而言,从中外年度发文情况看,我国区域政策研究起步较国外晚但发展迅速,区域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鉴于此,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分析中外区域政策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及趋势,并通过与国外区域政策实施情况进行比较明确其异同点,为我国开展区域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一、中外区域政策研究主体比较分析

(一)研究机构比较分析

根据中外区域政策高产研究机构的统计,在国外研究机构中,思克莱德大学发表论文8篇,位居首位,占样本容量的2.62%,其次为纽卡斯尔大学,发表论文6篇,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伯明翰大学、兰开斯特大学各发表论文5篇;在国内研究机构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文量高达39篇,远远高于其他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分别为21篇、18篇、15篇、15篇,位列国内区域政策高产研究机构前五名,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共发文200篇,占样本总量的40.32%。相比之下,国内高产研究机构在发表论文数量、所占比重方面均高于国外机构,且论文集中度高,表明国内区域政策理论研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二)高产作者比较分析

在国外区域政策研究高产作者中,尼茨坎普(Nijkamp P)发表论文4篇,排名第一,列克辛(Leksin V)、什韦佐夫(Shvetsov A)、马库森(Markusen A)、雷恩(Wren C)、帕特里奇(Partridge MD)、卡罗费(Caloffi A)、弗拉里(Ferry M)、麦卡恩(McCann P)、阿吉雷—奥尔特加(Ortega-Argiles R)等分别发表论文3篇,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共发表论文31篇,占其样本总量的10.16%,按照普莱斯定律和洛特卡定律,国外区域政策缺乏带头人,也未形成稳定的高产作者群。在国内区域政策研究高产作者中,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共23位,共发表论文131篇,占其样本总量的26.41%,基本形成了以魏后凯、陈栋生、张可云、张秉福等为带头人的高产作者群,但发表论文数量3篇以上的作者数量仍然相对不足。具体见表1。

二、中外区域政策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中,节点出现的频次以及中心度反映节点所代表信息在网络图谱中受关注的程度,而关键词是文献内容和思想的凝练,可通过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以及中心度来反映相应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表2,我国区域政策研究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依次为区域政策、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区域差距、经济协调、沿海地区、欠发达地区、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除主体功能区之外,其余关键词的中心度均比较高,区域政策、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协调、经济发展等的中心度均高于0.10,代表了国内关键词网络图谱的关键节点。而根据WOS数据库文献分析结果,增长(Growth)、区域政策(Regional Policy)、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政策(Policy)、欧盟(European Union)、知识(Knowledge)、欧洲(Europe)、集群(Cluster)、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城市(City)出现频次较高,其中增长(Growth)、区域政策(Regional Policy)、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政策(Policy)、欧盟(European Union)、知识(Knowledge)、欧洲(Europe)、集群(Cluster)等的中心度均高于0.10,代表了国外关键词网络图谱的关键节点。

表1 中外区域政策高产作者统计

结合关键词LLR聚类,优惠政策、区域不平衡、问题区域、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政策构成了国内区域政策研究的主要热点,而经济增长、就业、创新、知识以及欧盟、世界贸易组织(WTO)等组织机构的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成为国外区域政策的研究热点,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别。

为进一步明确国内区域政策研究发展趋势,采用突变词探测各阶段密集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从探测结果(表3)看,在国内区域政策研究中,公共选择、地方政府、结构趋同、城市群等关键词均出现于2014年,代表着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此外,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区域协调,尽管出现时间较早,但强度分别达到了3.894和3.841,且持续时间较长,也是该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出后,[3-4]区域协调也成为区域政策研究的热点。

而结合WOS期刊关键词时序、时区图谱来看,国外区域政策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关注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到关注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政策的过渡,且近年来越来越关注区域政策的微观与城市层面(如企业、竞争、公共产品、全球城市等),经济地理学、集聚理论、区位选择理论、博弈分析等也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此外,根据突变词探测(Burst Detection)分析,关键词区域政策(Regional Policy)分别在1977—1986年和2011—2014年两个时间段持续高频出现,强度达到了7.178和5.234,区域政策仍然是国外学术界重点关注的主题。

表2 排名前十的中外区域政策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及中心度

表3 国内区域政策研究突变词

三、中外区域政策实施的比较分析

(一)中外区域政策研究地域图谱分析

为解决中外区域政策研究普遍存在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难题,在对中外区域政策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及趋势等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着重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国外区域政策实施状况进行比较,为我国区域政策研究与实施提供借鉴。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WOS数据库样本文献进行图谱分析发现,美国节点年轮最大,发表论文数量最多,其次是英格兰、苏格兰、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其文献中有关区域政策实施的成果对于我国开展区域政策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具体可参见表4。

(二)中国与英美日等国区域政策比较

美国、英国、欧盟等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着力解决萧条的老工业区域、欠发达区域、膨胀区域等问题区域的市场体制和工业化问题,[5]英国区域政策理论研究与运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1.中英区域政策比较。英国各区域在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英国成为欧洲最早实施区域政策的国家之一,其区域政策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性。英国的区域可划分为发展地区、中间地区、核心地区,即边远地区、不够繁荣但并未出现严重衰退的地区、发达地区,选定的主要问题区域为衰退地区和边远欠发达地区。早在1928年,英国政府为解决北部经济衰退地区失业问题,就设立了工业转移委员会(Industrial Transference Board),以经济资助的形式实施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政策。由于这项区域政策所转移的劳动力十分有限,加之劳动力会选择性地从萧条地区向繁华地区迁移,反而加剧了萧条地区的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政府开启了全新的区域政策,先后于1945年和1947年实施《工业布局法》和工业发展许可证管理制度,并综合使用财政和金融手段鼓励企业到衰退地区、开发区选址和新建厂房,[6]该政策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称为英国传统区域政策。传统区域政策改变了区域政策初期劳动力转移的思路,转而遵循以工作就工人的基本原则,促进衰退地区工业发展,但政策所涉及的产业主要是原有的采掘、造船、钢铁和纺织业,政策工具以投资补贴和企业选址控制为主,政策完全由中央政府实施,行政干预性质较浓且缺乏实施计划。[7]这一时期,英国发布了《巴罗报告》(1940年)、《就业政策白皮书》(1944年)和《事务发展许可证》(1965年),旨在限制经济过密地区新增企业,鼓励边远欠发达地区增加就业。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还实施了地区就业优先计划,对特定的失业率高的小区域性地区和开发地区进行援助。同时,教育和培训计划、老开发地区、特别发展地区(如最具发展潜力地区和特别开发区)、中间地区,①也先后得到了资助。20世纪70年代,英国西北部、北部老工业区出现严重衰退,其工业城市也频现“内城危机”并发生经济滞涨,区域政策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落实。自1984年起,开始进行重大调整,一改以往按区域资助且无实施计划的不科学方式,实施根据企业条件进行项目补贴和汇兑风险担保的区域选择性资助,在明确具体资助对象的同时提高了对中间地区的重视程度。此次调整将创造就业、扩大产能与是否资助及资助数额挂钩,服务行业首次被纳入补贴范围。[8]

表4 WOS数据库区域政策研究主要地域文献数量及中心度统计

英国的区域政策与我国一样也经历了一系列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其思路从初期的劳动力转移转向了以工作就工人,问题区域从前期的以衰退地区和边远欠发达地区为主逐步转向中间地区,政策工具从最初的金融补贴逐渐丰富,区域规划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这与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整有类似之处。但是,英国区域政策的调整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英国的区域政策一直注重通过改善就业来促进社会公平,而我国的区域政策则在较长时期内关注经济效率。此外,英国的区域政策建立在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下,这一点也值得我国借鉴。

2.中美区域政策比较。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仍然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大量工商业集聚的东北部地区和以落后农业为主的南部地区之间差距悬殊。经济大萧条在导致大量企业倒闭与工人失业的同时,进一步拉大了美国南北部区域的差距,导致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不得不推行一系列包括联邦政府转移支付、制定区域规划、开展水利建设在内的“新政”,这也是美国现代经济史上最早的区域政策,其目标在于促进南部落后地区尤其是田纳西流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为推动“新政”的更好落实,美国颁布《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流域开发法》,并设立了专门的区域发展机构——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专职负责田纳西河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工作。[9]在这一阶段,美国联邦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财政转移支付曾一度占到了政府支出的近20%,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成为美国区域经济发展史上的成功典范。20世纪60年代,受两次经济危机影响,美国落后地区尤其是阿巴拉契亚地区境况恶化,失业率高企。为此,美国政府出台《地区再开发法》(1961年),设立地区再开发管理局,把开发地区失业问题作为全美工作的重点,并确定了财政援助的步骤和目标,随后又制定了《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1965年)、《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1965年)等区域指向性法规,对《地区再开发法》进行了修订,设立了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经济开发署等机构和部门,主要通过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向落后地区提供财政援助,而不再对私营企业提供直接援助。[10-12]后面的区域政策是对前面政策的延续和丰富,如1993年颁布的《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在明确具体城市与农村受援地区基础上,[13]依照该法案开展税收优惠,实施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就业机会、环境保护等援助项目。

从美国历年的区域政策实践看,美国南北部地区最初在经济结构上差异明显,其区域发展也不均衡,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存在相似之处。美国的区域政策也是以联邦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同时注意调动各州政府共同参与,但其在政策目标上具有一贯性,政策始终关注公平目标,而我国的区域政策目标则经历了由公平到效率再到公平的演变。在实施过程中,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通过实施增长中心战略突出对重点区域的援助,同时注重依靠市场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加快问题区域投资环境改善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3.中日区域政策比较。日本的区域政策主要包括国土综合开发政策、一般落后地区开发政策、特定落后地区开发政策三种。[14]从时间上看,其区域政策经历了由非均衡开发到均衡开发,再到协调、倾斜开发的演变。

非均衡开发阶段(1945—1962年)。这个阶段的区域政策以《国土综合开发法》(1950年)为根本法律依据,制定土地综合开发规划并在全日本范围内推行,通过河流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同时制定《特殊土壤地区防灾及振兴临时措施法》(1952年),通过对特定地区实施防灾和土壤改善措施来推动地区振兴,[15]最终推动全日本土地利用的合理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化。

均衡开发阶段(1962—2000年)。这一阶段可根据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规划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时期。在第一个规划时期(1962—1968年),颁布了《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和《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为日本确定工业特区和新兴产业城市奠定了法律基础。通过以这些工业特区和新兴产业城市(特别是“三湾一海”地区)作为重点地区集中给予行政投资进行据点式开发,成功缩小了战后日本的区域差距,并超越英国、法国、西德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第二个规划时期(1969—1976年),为提高社会福利,改善人居环境,日本先后实施了《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国土开发利用法》等地区振兴与开发法律法规,使欠发达地区开发逐渐转向综合化,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改善了环境质量。在第三个规划时期(1977—1986年),主要的政策目标是形成稳定的地区综合环境,其代表性文件是1977年提出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在第四个规划时期(1987—2000年),出台了以多级分散型国土为目标的开发规划,并制定了《综合保养地域整备法》,调动娱乐休闲等行业私营企业参与区域国土开发的积极性,最终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间、行业间、部门间的均衡发展。

协调、倾斜开发阶段(2000年以来)。在这一阶段,第五次国土规划《21世纪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规划自然居住区、建设大城市、强化地区合作、构建国际交流圈等政策目标,[16]充分体现了对区域合作以及人与自然、资源协调的高度重视。

总之,日本战后区域政策各阶段的总体目标均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与我国的总体目标一致,但对不同阶段区域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日本的区域政策在具体目标上与我国差别较大。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各时期均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划,为区域政策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重视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的主体作用。此外,中日在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及户籍制度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17]

(三)中国与欧盟区域政策比较

1957年,欧共体(欧盟前身,1993年正式更名为“欧盟”)创始国签署《罗马条约》,将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作为欧共体的重要目标。1958年,欧洲投资银行建立,为欧共体区域政策发展项目提供贷款。同时,设立欧洲社会基金(ESF),支持劳动力培训与落后企业发展。[18]欧洲社会基金一直是欧共体区域政策的主要工具,但由于区域政策力度较小,逐渐被1975年设立的区域发展基金(ERDF)取代。区域发展基金在设立当年即投入2.58亿埃居,占欧共体财政预算的4.5%。到1986年,区域发展基金年度资助金额已经高达33亿埃居,占欧共体财政预算的9%,是欧共体当时资助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项基金。[19]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的建立,标志着欧共体区域政策的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受制于英德法等欧共体创始国,欧共体的区域政策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以及跨区域合作方面,未能形成兼顾全局的区域政策。

20世纪80年代,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的加入进一步拉大了欧共体内部的经济差异,但区域发展基金高达33亿埃居的年度资助经费,仍然主要投向落后区域和工业衰退区域,体现了欧共体创始国的意志。1987—1988年,《单一欧洲法令》推动欧共体开展一系列区域政策改革,分别将农业政策、农业指导和保障基金融入结构政策与结构基金之中(同时严格规定受益区域范围),强调通过税收减免、劳动密集型技术补贴、落后区域建厂补贴等方式合理使用区域发展基金,防止落后区域因单一市场的建立而拉大与发达区域的差距,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融合。这是欧共体第一次区域政策改革,标志着欧共体区域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全局层面区域操作的开始。[20]此后,其区域政策进入发展期,其发展期又可划分为1989—1993年、1994—1999年、2000—2006年、2007—2013年等若干规划阶段,不同阶段其区域政策目标和基金也不相同。

欧盟区域发展不平衡,欧盟15国中老成员国与葡萄牙、西班牙、希腊之间,欧盟15国与欧盟东扩新增的12国之间,以及欧盟各国国内标准地域统计单元NUTS-2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欧盟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设立了结构基金、凝聚基金、入盟准备基金等多种区域援助基金,[21]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划,进行了多次目标、管理和预算改革,其区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成功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政策,区域发展很可能会更加不平衡。

欧盟与中国在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人口数量、地域范围、区域差距等方面又存在相似性。其在长达50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区域政策系统,在制度基础、政策工具、区域划分、规划制定、运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区域政策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在制度基础方面,制定了《罗马条约》《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单一欧洲法令》等一系列法令条约,为欧盟区域政策援助目标、基本原则、政策工具、政策内容、组织机构的确定,以及政策的实施和监督等提供法律依据;[22]在政策工具方面,逐渐形成了包括结构基金、凝聚基金、入盟准备基金等在内的多种类多层次的援助基金体系;在区域划分方面,根据标准地域统计单元将欧盟划分成三个地域层次,建立人均GDP、失业率、参与率等指标衡量区域差异,找出问题区域(如落后区域、萧条区域、膨胀区域),并确定地区划分体系;[23]在规划制定方面,自1989年以来,定期进行区域政策规划,确定规划期内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预算基金、作用区域,并确定执行机构、监管办法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在运行机制方面,在相关法律条约框架下进行分工与协作,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对基金援助工作进行调研和审批,要求接受基金的成员国遵循辅助性原则进行资金配套,并建立项目独立监督机制,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与项目的顺利开展。此外,欧盟对就业和教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值得我国借鉴。

四、区域政策实践启示

在明确中外区域政策研究主体、热点以及区域政策理论研究与实施状况等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欧美学术界高度关注区域政策研究,国内宜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推进相关领域理论创新

从WOS数据库的305篇文献看,文献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和英国,分别达到45篇和36篇,其次是苏格兰、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芬兰、捷克、瑞典等欧美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文献数量累计达到160篇,占样本文献总量的52.46%。从聚类分类结果看,创新、集聚、欧盟、世界贸易组织、区位选择等聚类是区域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关键词突变分析,关键词区域政策(Regional Policy)分别在 1977—1986年 和2011—2014年两个时间段持续高频出现,强度达到7.178和5.234,区域政策仍然是欧美国家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而我国学者在WOS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仅有4篇。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献看,尽管文献数量与集中度尚可,但研究内容比较陈旧。根据排名前十的区域政策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及中心度统计情况,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分别是区域政策、区域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频次分别达到242次、149次和52次,远远高于其他关键词。尽管近三年来国内学术界在公共选择、地方政府、结构趋同、城市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体而言国内区域政策领域仍然缺乏理论创新。

(二)计量统计和模型分析应成为国内区域政策研究的主流方法

从WOS数据库区域政策研究聚类分析结果看,多变量统计分析(如面板数据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Logistic模型等)、准随机实验(QRT)、多目标规划(MOP)、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局部政策效果估计(LATE)、双重差分模型(DID)、三重差分模型(DDD)等方法在国外区域政策研究领域应用较多,相关计量统计和模型分析也已逐渐系统化、科学化。然而,在我国区域政策研究领域,定性分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主导地位,国内很多学者仍然倾向于通过定性分析或者区域政策实施前后人均GDP、就业、区域差距等方面统计数据的比较来说明区域政策的影响或效果,不仅严重滞后于国外,而且不够系统、全面和科学。比如,某区域某时期实施了某区域政策,只要相应时期内一些相关指标呈现出上涨趋势,就据此轻率得出该区域政策有利于区域发展的结论,却并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国内要积极探索引入更多新的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模型和方法,鼓励学者采用计量统计和模型分析来研究区域政策。

(三)科学、规范地进行区域划分、机构设置、政策制定与实施,并形成良好的法律基础

科学、规范地进行区域划分、机构设置、法规制定,是提高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条件。要分析我国区域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区域政策制定、实施、法律基础及区域划分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其一,在区域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权利,对直接关系到本区域的战略和规划,在中央政府统筹基础上,重视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鼓励其根据区域实际积极开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其二,在区域政策制定机构建设方面,要改革现有区域政策管理与行政机构,成立专门的权威机构负责区域划分、区域政策管理与区域关系协调,并建立配套发展基金;其三,在区域政策立法方面,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改变以往主要依靠财政政策的状况,通过立法引入市场机制,拓展区域政策投融资渠道,在丰富区域政策工具的同时,提高政策工具的稳定性和透明度,确保区域政策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其四,在区域划分上,现有区域划分地域范围过大,不能反映其内部区域差异与城乡差异,所制定的区域政策不具有针对性,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政策投入往往难以有效形成增长极,有必要强化经济区域的概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通过进一步的区域细分明确区域的特殊性与政策定位,进而站在统筹国家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的高度,合理衔接并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并利用优势区域的技术和经济外溢效应协调区域发展。

五、结论

区域政策是政府调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工具。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工具,对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和突变分析,系统分析并比较中外区域政策研究机构、作者、热点等,着重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比较国内外区域政策实施状况,得出如下结论:

(一)中外研究热点及趋势不同

结合关键词LLR聚类,优惠政策、区域不平衡、问题区域、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政策构成了国内区域政策研究的主要热点,而经济增长、就业、创新、知识以及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组织机构的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构成了国外区域政策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存在较大差别。采用突变词(Burst Terms)进行关键词突变分析,结果发现,在国内区域政策研究中,公共选择、地方政府、结构趋同、城市群等关键词均出现于2014年,代表着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转移支付和区域协调也是该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而国外区域政策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关注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到关注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政策的过渡,且近年来越来越关注区域政策的微观与城市层面(如企业、竞争、公共产品、全球城市等),经济地理学、集聚理论、区位选择理论、博弈分析等也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二)中外研究主体存在一定差异

根据对中外区域政策高产研究机构及作者的统计,国外的思克莱德大学位居研究机构首位,作者没有形成稳定的高产作者群。国内的研究机构在发表论文数量、所占比重上均高于国外且论文集中度高,基本形成了高产作者群,表明国内区域政策理论研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中外作者群仍然不够稳定。

(三)国外区域政策实施高度重视政策思路、目标制定、法律支持、区域划分、运行机制的作用

英国在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把思路从初期的劳动力转移转到了以工作就工人上,问题区域从前期的以衰退地区和边远欠发达地区为主逐步转到了中间地区。其政策工具单一,区域政策调整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一直注重通过改善失业状况促进社会公平,而我国的区域政策则在较长时期内关注经济效率。美国的区域政策以联邦政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注重调动各州政府共同参与,政策始终关注公平,而我国的区域政策目标则经历了由公平到效率再到公平的演变。在实施过程中,美国注重法律法规与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实施增长中心战略突出对重点区域的援助,同时注重依靠市场和地方政府的力量推动问题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区域政策各阶段的总体目标均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但具体目标与我国差别较大。日本在区域政策各时期均出台了相关法律、计划、规划,为区域政策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重视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的主体作用。欧盟作为世界少有的大型超国家经济组织,其区域发展差异大,内部国家权力结构复杂,但其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设立了结构基金、凝聚基金、入盟准备基金等多种区域援助基金,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规划,进行了多次目标、管理和预算改革,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区域政策系统,在制度基础、政策工具、区域划分、规划制定、运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我们要依托计量统计、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加强区域政策研究特别是区域政策评估研究,发挥区域政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通过科学和规范的区域划分、机构设置、法规制定等提高我国区域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为我国区域政策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注释:

①英国这一区域政策援助的主要对象是衰退地区和特别开发区,老开发地区基本属于衰退地区,特别开发区指问题严重,需要政府实施援助的特别发展地区,而中间地区因问题不太严重往往很难得到援助。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

[2]陈秀山,杨艳.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与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70-74.

[3]陈文玲.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内涵与战略意义——兼论重庆在两大战略中的定位[J].中国流通经济,2016(7):5-16.

[4]魏丽华.论京津冀地区制度协同发展的困境与思路[J].中国流通经济,2017(3):88-95.

[5]STILLWELL J B.Regional economic policy[M].Oxford:Pergamon Press,1972:21.

[6]杨雪.英国北部及西北部传统工业区改造中的就业政策及启示[J].人口学刊,2006(2):56-60.

[7]赵伟.英国区域政策研究——80年代以来的调整及其趋向[J].开发研究,1995(4):47-50.

[8]赵伟.英国区域政策:最近10年的调整及其趋向[J].世界经济,1995(6):65-69.

[9]杨德才,余玮.制度创新、区域分工协作与长江经济带良性发展——基于国外流域经济带发展经验的思考[J].中国发展,2014(6):80-86.

[10]MARKUSEN A.American federalism and regional policy [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4(16):3-15.

[11]魏后凯.美国联邦区域政策及其效果评价[J].开发研究,1997(1):33-36.

[12]邬晓霞.国家区域援助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33):22-29.

[13]华小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14]杭海,张敏新,王超群.美、日、德三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1):147-157.

[15]吴昊,李成良.论日本协调地区间经济关系的途径及其作用[J].现代日本经济,2004(6):6-11.

[16]李治宇.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借鉴[D].上海:复旦大学,2004.

[17]刘雅南,山口伸晴,邵宜航.中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10(3):84-89.

[18]赵丽莹.欧盟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天津:南开大学,2008.

[19]李治宇.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借鉴[D].上海:复旦大学,2004:25.

[20]臧术美.欧盟地区政策的改革及发展趋势——以欧盟历次扩大为背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3):52-60.

[21]汤学兵,张启春.完善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的战略构建——基于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13(3):70-75.

[22]王世耀.论欧盟条约的解释[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3]袁惊柱.中国与欧盟区域政策比较分析[J].调研世界,2011(3):28-31.

责任编辑:陈诗静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Regional Policy:Theoretical Summary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CiteSpace's Knowledge Map

HU Chun-yang1and LIAO Xin-lin2
(1.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2.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Anhui233030,China)

Regional policy is the important tool that can be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adjust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s’s knowledge map,a total of 496 papers in CNKI database and 305 papers in 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 core collection of journal articles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o carry out keyword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mutation analysis,and compar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gional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ions,authors,research hot spots and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It is found that: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subject;the research hot spots and trends are different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 implication of foreign regional polic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policy thinking,target formulation,legal support,regional segmentation,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g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research,we should accelerate regional policy research,especially regional policy evaluation research,with the help of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modeling analysis,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ance role of regional policy theory on practice,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g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by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regional segmentation,institution setting up,and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laws and regulations.

regional policy;CiteSpace;keyword clustering and mutation;main researcher;research hot spot

F061.5

A

1007-8266(2017)06-0097-09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06.012

胡春阳,廖信林.中外区域政策比较分析:理论综述及实践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7(6):97-105.

2017-0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财政政策波动性测度、影响机理、决定因素与政策含义”(71473280);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财政政策波动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SK2015A217)

胡春阳(1979—),男,江西省进贤县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分析;廖信林(1979—),男,江西省赣州市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R&D政策、经济增长。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CNKI的智慧旅游研究文献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会计学者在研究什么
国内移动用户行为研究热点与前沿
光纤通信技术现状及研究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