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 聪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探究
■矫 聪
农民是“三农”的主体,也是“三农”建设的关键。新农村的建设要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让农民得到切实的好处,要保证支农资金得到有效的运作,保证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好处必须加强村级财务审计。而由于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性,其在审计目标、组织形式方面、监督方面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此保证支农资金的有效合法使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村级财务审计目标;村级财务审计组织;新农村
(一)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农村社会发展需求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根本因素。
20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村务公开制度,这是我国农村治理结构的重大改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在转型过程中的部分村级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混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主监督执行不力,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产生了诸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一项繁重的历史任务和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问题,保证财务公开制度顺利实施,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根本性因素。
2.审计能力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制约性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农村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这对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在加强村级财务审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一些地区正在进行村级财务审计的有益探索。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对它的期望。其原因之一就是审计能力不高。村级财务审计是新农村建设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其在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理论上还远远不如三大审计那么完善。这就决定了审计能力满足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的有限性,成为审计目标确立的制约性因素。
3.农村社会环境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现实因素。
农村社会环境包括农村科学技术水平、农村社会传统文化、村民道德素质、信仰及民众对村级财务审计职业的认识、对审计结果公允性、可靠性的看法等。目前农村社会环境对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审计科学技术水平上,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向工业型、市场服务型、土地流转型、城郊开拓型、资源开发型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效益农业不断涌现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核算的复杂性,对村级财务审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表现在诚信、人情、人治对于审计实践的制约。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村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为财务审计工作达到既定目标增加了困难。因此,农村社会环境是影响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确立的现实因素。
(二)村级财务审计目标模式的确立
对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确立需要综合多种因素的影响,既要使目标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又要不脱离实际。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保证村级集体资产使用的安全性、效率性。
当前,农村集体资产利用效率非常低下,虚拟资产、不良资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使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反应负债偿还能力和承担风险程度方面大打折扣。村级财务审计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审查村集体资产的利用效率,正确判断资产的可利用程度,降低资产损失程度,加强对现有资产的管理。
2.确保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
确保农村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可以有效地遏制贪污行为的发生。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资金流量也越来越大,会计业务量也越来越多,而且农村在财务收支方面比较复杂,村级财务审计必须确保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
3.确保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虽然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但是基于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性,村级财务审计必须监督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很多村级单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对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确立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综合分析。要随着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作出适当调整,使其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村级财务审计关系分析
在农村的经济活动中,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往往拥有各种非对称信息,并对农村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所谓非对称信息,指的是经济活动中村干部拥有较全面较完整的信息,农民则拥有不完全信息。由于参与人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的信息不同,他们在经济活动中就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信息优势的村干部有动机欺骗农民,以获取不当利益,这就对农民的根本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村级财务审计的委托人必须是全体村民而不应该是其他人。由全体村民委托审计机构对本村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符合当前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要求。
(二)农村审计监督中心的构建
“三农”问题是国家政策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了保证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事关“三农”的村级财务监督工作应该由专门的审计机构来承担,这个机构就是农村审计监督中心,这样既能克服原有模式中审计主体独立性缺失对审计监督力度的影响,又能增强审计的权威性。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具体体制结构设置如下:
1.县级以上政府授权建立统一的农村审计监督中心。
农村审计监督中心不再是农业部门或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也不再接受乡镇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而是对现存于乡镇农经部门、乡镇审计站等的负责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机构、人员进行重新调配,在县(市)审计局中组建专职审计农村财务的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并且接受县(市)审计机关的直接领导。
2.农村审计监督中心人员的编制安排。
可以将原来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的编制上收,归属于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量的需求统筹安排,增加的人员由人事局、审计局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可以是行政编制也可以是事业编制,由审计机关负责业务培训、考核,其工资及福利由审计机关统一支付。农村审计监督中心人员只对审计机关负责,有效保证了监督的独立性。农村审计监督中心负责人由审计机关任免,并对其报告相关工作。由县(市)审计局直接领导农村审计监督中心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机关设置太多或规模太大,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发生。另外,这种设置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图1 农村审计监督中心的机构设置
(一)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成立的必要性
在农村集体经济活动中,村干部拥有着较为全面、完整的信息,而农民正好相反,这就使得农民与村干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不但会对农村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村干部依靠信息优势有动机的欺骗农民,以谋取利益。要有效解决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使一切村务活动都置于全体村民的监督之下,作为村集体经济所有者的农民必须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当中来。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组织,将村委会及审计组织的行为置于其监督之下。这一组织就是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
(二)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的运行机制
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这一机构,首先要有独立性,因此在制度上应该与村支委会、村委员会并列。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经村民代表会议授权对村级事务及审计工作实施监督,并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任期与村委员会相同。为了保证监督小组的独立性及客观性,要明确规定村两个委员会成员及直系亲属、配偶、兄弟姐妹等近亲属不得担任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成员,而是由村民代表直接选举有能力、懂财务、负责任的村民产生,小组成立后如果有需要可以聘用社会审计人员为监督小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费用由村财务承担。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作为审计再监督主体,监督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开展审计工作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工作,以确认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委托代理责任及村委会受托经济责任完成情况。
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的设立,是对村民民主监督内容的扩充,可以有效的避免村级财务审计风险的产生,并且有效的密切干群关系。根据实践经验,部分农村设立的村务监督机构主要是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人员由两个委员会任命,组长由村支书兼任,这种组织形式的监督机构严重违背了审计独立性原则,使得监督的职能流于形式,群众无法真正参与监督。而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的设立,首先从组织机构上看,是与两个委员会并列的单设机构,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及客观性;其次,从监督范围看,设立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后,村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党务、村务、财务进行全方位监督,尤其是对村级财务问题,体现了监督的全面性;最后,从监督过程看,村民代表财务监督小组通过参加两个委员会会议,在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之前对村务、财务公开的清单及报账进行审核,并且直接监督农村审计监督中心的工作,使村民参与到监督的全过程中来,而不再是事后监督,扩大了监督的范围,前移了监督的关口,提高了村民监督的实效性。
图2 再监督模式
[1]陈科,裴斐,王斯伟.我国村级财务审计的新模式探究[J].科技咨询,2007,(36).
[2]孙俊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初探[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2).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