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摘 要】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如何选择更有价值的教学方式,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主题,也是教育者永恒不变的旋律。
【关键词】教学视角;教学方式;教学重心;教学评价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以及学生丰富的学习创造。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以下几个点值得我们思索。
一、转化教学视角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有益于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比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都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从而让音乐伴随其一生,提升音乐素养,提高音乐品味。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去思考音乐与人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积极、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二、转变教学方式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执教《谁不说俺家乡好》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查阅、长辈那里获得家乡从古至今的一些变化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去找到家乡好在哪里。通过对原创音乐的认识外,在进行自己的音乐创编,在生活里找音乐中表现的内容、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体验音乐的美。
2.从本学科到他学科
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小学各门课程中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结合的美感与修饰。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歌赋结合演绎更使文学作品情感得以升华,增强其感染力等。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以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們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恰当的启发和导向进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
3.音乐教育人文内涵的体现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速度的快慢等元素,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共性的标准,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
四、转变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因此,音乐教育者应保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积极进取,充分认识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审美化、多元化、个性化……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