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恒召
【摘 要】高中物理逻辑性极强,许多知识也较为抽象,另外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遇到较难的知识时,会产生很大的困惑。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微课与现在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可以使物理知识更直观、更形象的体现,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微课;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微课的出现为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实践证明,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起到很好的效果。高中物理运用微课来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让学生突破思维的限制,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并且微课还能将较难理解的概念、定理等知识以形象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并且微课还能使课堂的氛围更有活力,学生也容易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注意力更集中,因此,把微课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应用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一、预习中的应用
要学好高中物理,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课前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并找出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标记,才能更好地在课堂的学习中跟上教师的思路,知道自己在听课时哪些方面应该被重点注意。因此在预习时,利用微课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向心加速度》一课的预习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微课来帮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环节学生往往是在家中进行的,教师无法到学生家里去告诉学生预习的重点在哪里,预习时需要了解哪些内容,所以学生的预习效果并不好,但是微课的应用就可以解决这一空间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应该预习到的内容制作到微课当中去,例如在这一课预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向心加速度的两个概念,还需要记忆相关的公式,公式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什么意义,并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分析来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在实际解题时的应用。那么教师就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制作到微课当中,共享给学生,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找到预习的方向,并且还能了解预习哪些内容,而且微课还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反复、循环播放,还可以将画面定格,学生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那么学生长期的应用微课进行预习,就会了解到预习的意义,也为学生提升物理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导入环节的应用
课程的导入效果与学生能否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有直接的联系,导入的生动有趣,学生也同时会对课程产生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用提问等简单的引导方式,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應用微课进行导入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力的合成》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就应用了微课进行导入,笔者运用微课播放了一段“曹冲称象”的动画短片,并且还播放了一段现实生活中一个大人与两个小孩同提一桶水的视频,因为动画的形式比起教师进行故事的叙述更直观,学生更喜欢这种形式,在播放之后,学生正处于兴趣的至高点,这时笔者通过短片的内容来提问,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引出“力的合成”这一概念了。这样的引导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提升自我分析的能力,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新课教授环节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抽象概念讲了好多遍,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教师没有办法就需要重复的进行讲解,浪费了大量时间。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观看微课,进行知识点的重现,再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库仑定律》时就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学生平时很少能了解到电场的问题,因此理解这一定律就比较难,并且教师难以创造这样的现实条件来对学生进行展示,所以教师就只能进行口头讲解,效果不佳,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库仑定律的影视资料来将这一内容通过微课展示出来,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微课可以暂停、回放这些优势在每一个环节集合图像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观看直观的视频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就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库仑力怎样是与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怎样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微课学生看的更直观,理解起来更容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四、复习上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相互关联的学科,在学习完一章内容后,需要对整章知识点进行梳理,方便学生记忆。另外,微课还可以针对一个专题,通过几道典型例题,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且可以重复利用,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比如,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复习任务重,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教师把专题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对于在课堂上理解不到位的题目,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观看、理解,对于巩固学习成果,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五、总结
高中物理的学习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大的影响,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需要高中物理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微课进行有效的整合,运用合理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呈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通过微课的形式得到转化,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王塔娜.西部素质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