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慧
摘 要: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国学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对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从了解作者文化背景、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探寻学习思路中加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理解三个方面,对在高中语文教學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高中教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民俗、历史等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文化的精髓性、经典性、人文性等特点,学生学习传统融入文化意义非凡。
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高中生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厚学生的个人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包括书面语言的应用和口头语言的应用,语用的基础是字、词、句、段、篇、章的积累,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在发挥语用能力时厚积而薄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它们的身影依然保存、屹立在汉字中,因此,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汉语是我国的语言交际工具,每个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与演变都蕴含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各种结构的汉字、各种意义的组词、优美的句子组成的段落与全文,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背后动人的故事,理解起来更加透彻,有助于知识内化并加深记忆,在语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书面与口头语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培养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因此,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我国汉字有着表意与含义两种诠释,在语文教学中应将表层意义与传统文化结合与渗透,即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并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三)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的处世哲学构成了我国的民族气质,这就是中国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本性、增长民族气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进步与发展,成为新一代具有民族气质的人才,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学生塑造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人,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做热爱祖国、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化教育的综合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运用,还要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与培养人文素质的作用。
(一)了解课文背景,析出年代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作品,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印记。作品中隽秀的语句、深刻的寓意都源自特定的年代背景文化,耐人寻味。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增长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文学魅力。因此,只有在课文背景知识学习中,逐渐体会当时作者的创作心情,融入作品的创作情境中,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真正理解课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接受语文教学,提升文化气质。例如:在《种树郭橐驼传》一课学习中,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是: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故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主张“文以明道”,著有《黔之驴》、《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传统经典作品。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当时写作背景是:官吏繁政、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当时的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对上进奉、对下盘剥。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不难理解文中的内涵,文中由勤虑害树到繁政扰民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与背景是相吻合的。从养树的道理延伸到养民的策略,说明了树之理即官之理,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学习此文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委婉含蓄、博大精深。
(二)赏析文质兼美,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投入角色的情感艺术天地,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在赏析课文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时,逐步体会作者的态度与看法,才能发挥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引发师、生、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以情感为切入点,融入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中,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切实体验文中蕴含的人生、历史、社会、艺术态度,继而诱发学生领悟其中深层的传统文化承载的丰富内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的知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因此,在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同时可以挖掘语文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审慎、准确地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时代民族精神、主流价值观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中感动心灵,使文中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与继承。例如:《项脊轩志》一文学习中,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一个“情”字。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情感”,引导学生掌握深入细节、品味真情与表现真情的写作技巧。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学生从作品中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受到感染和启迪。
(三)引导课外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拟定一个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物的选择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静心阅读,解析出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追求、人格品位、性格志趣等,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认同、一文、共鸣、陶醉等,在体验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语文教师应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课堂内外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活动应遵循“精准选、透彻读、深切悟”的原则,促进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中汲取精神营养,全面提高语文、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学带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民族精神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人生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成义.语文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2]温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J].学园,2014(05).
[3]郑远辉.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
[4]王世英.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高考(综合版),2013(04).
[5]李辉耀.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探析[J].语文学刊,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