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沁
摘 要 本文使用Chen和Starosta(2000)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浙江大学2016年入学外国留学新生进行测评,从性别、年龄、国籍、是否参加过跨文化培训、来华时间、汉语学习时间六个方面对不同身份类别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辅导员视角提出对重点学生开展走访寝室谈心谈话,开设跨文化适应讲座、汉语角,建立新生之友、心理帮扶机制等对策帮助留学生提升跨文化敏感度,适应在华留学生活。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敏感度 留学生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90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Students Counselors
TANG Qi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Abstract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is used to tes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rolled on 2016,compar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by sex, age, nationality, intercultural training,etc. By the result of ISS, student counselor can establish mechanism and built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to help students increas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mplete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process.
Keywords: foreign graduate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tudent counselor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国际间学生流动非常频繁,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2015年全国有近40万来华留学生,仅浙江大学就有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名留学生。与此同时,留学生自身对留学所在国文化的接受与适应性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因跨文化适应不良带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不断出现,已经成为在教育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跨文化适应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和认知方面。国外学者Mendenhall和Oddou认为文化适应也表现在情感层面。1996年Chen和Starosta将情感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跨文化敏感度,指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并开发了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ISS)。2000年该量表改进后,将跨文化敏感度分成互动投入、尊重文化差异、互动享受、互动信心和互动专注五个维度。
本研究通过测评2016年入学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基于辅导员视角,建立合理的制度、提供合适的平台,对不同背景留学生科学地开展针对性工作,帮助留学生克服跨文化适应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这些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1 概述
国内有辅导员提出跨文化适应障碍产生的原因来源于外部社会支持的缺乏、文化差距过大,来源于学生内部的“个人中心”、跨文化体验缺失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不过,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认知和行为层面,忽视了情感的重要作用;且分析主要基于辅导员的个人经验,缺乏数据支撑。国内也有学者曾利用ISS量表对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进行过相关研究,然而,局限于留学生规模等原因,现有的研究只对某个区域或特定国家少数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测量,且均未提出提升对策。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以浙江大学2016年9月入学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Chen和Starosta2000年开发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第二部分采集个人信息。2016年10月共发放调查问卷205份,回收问卷87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回收率为41.0%。问卷回收后,将问卷中的9个反向题的计分进行数据转换,使用SPSS 20.0进行测算。
2.1 效度分析与信度检验
调查问卷的KMO参数为0.721,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691.453,P值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Cronbach's 的检验值为0.808。说明该调查问卷设计的研究问题有效,且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2.2 总体水平分析
Chen和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共24项,满分为12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其跨文化的敏感程度越高,从情感层面更积极地去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经检测,84名学生的平均分为95.37,按照周杏英提出的评定标准,此分数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33.3%的学生属于优良水平,77.4%学生处于中等以上。
2.3 五维度分析
留学生总体跨文化敏感度的得分均值为3.973,其中尊重文化差异和互动享受得分最高,分别为4.238和4.230,其他三个维度均值在4分以下,得分最低为互动专注。
2.4 影响因素分析
(1)性别。男性被试59人,占70.2%,跨文化敏感度均值3.950;女性被试25人,占29.8%,均值3.987。女性在尊重文化差异、互动信心、互動享受上比男性得分稍高,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2)年龄。将被试按年龄大小分成4组,20-25岁年龄段26人,26-30岁年龄段27人,31~35岁年龄段27人,35岁以上4人。结果显示,20~25岁年龄段学生在互动专注度上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P<0.05),26~30岁学生各个维度表现平平,31~35岁年龄段学生在互动投入和互动信心上显著低于25岁以下和35岁以上学生,而35岁以上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最高,除了互动专注与其他年龄段没有较大差异外,其他四个维度呈现最高值。
(3)国籍。84名被试来自30个国家,按洲别来分,亚洲58人,非洲17人,欧洲7人,美洲2人。因来自美洲的样本量过小,所以主要分析了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学生。从结果来看,来自非洲的17位同学除了尊重文化差异略低于欧洲同学外,其他四个维度均最高。在互动投入和互动享受上,非洲学生比亚洲学生更享受并积极适应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P<0.05)。在东亚范围内,韩国学生表现突出,互动投入、尊重文化差异和互动信心三个维度得分高于均值。
(4)跨文化培训。通过调查,84人中仅有10人接受过跨文化相关培训。接受培训后除了互动享受略低于未接受培训者,其余四个维度均有所提高。说明跨文化培训有利于提升跨文化敏感度。
(5)来华时间。从时间分布来看,61.9%的被试初次来华。随着来华时间的增长,五个维度呈现倒U型曲线。来华3-4年跨文化敏感度最高,来华5年以上降至最低值,且在互动信心、互动投入这两个维度显著降低。
(6)汉语学习时间。据统计,56%的学生学习汉语时间小于1年,即来华之前从未学习过汉语。除了互动投入呈现倒U型曲线外,其他四个维度变化类似正弦曲线,学习汉语1年以下的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最低,学习汉语1-2年和5年以上的优于学习汉语3-4年的学生。
3 讨论与分析
相比叶敏对短期来华留学生的测评,我校16级留学新生跨文化敏感程度较高。以下是对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六个因素的简要分析。
(1)前期研究显示,男性在跨文化适应上优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互动信心。然而对2016年新入学的这84名学生来说,性别在跨文化敏感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2)被试年龄分布均匀,31-35岁年龄段跨文化敏感度最低,应列为重点关注对象。(3)在洲别上,亚洲学生并没有显著优势,韩国学生因文化差异小,敏感度较高;非洲学生表现最为出色,在举办的跨文化心理讲座上,非洲同学表现积极。(4)参加过培训后主观上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意愿提高,学生们普遍提出对文化差异、思想交流、价值观、文化禁忌了解的需求。(5)通过对来华时间和汉语学习时间两项变量的分析,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初次来华并学习汉语,跨文化敏感度低,视为重点辅导对象。2~3年跨文化敏感度较高,表现在硕士学习2~3年毕业后,许多学生愿意继续在华学习深造。而在华5年以上的学生基本已经融入我国社会,属于“文化同化”,因此敏感度反而降低。
4 总结
笔者前期对我校各年级留学生做过一次跨文化敏感度评估,对我校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次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前期研究结果较为符合。但是本次调查在16级新生入学一个月后进行施测,更具有针对性,根据跨文化敏感度测评结果,作为一名辅导员提出以下建议,希望提升留学新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在华学习生活。
(1)开设新生入学跨文化系列讲座。本研究显示50%以上留学生是初次来华,跨文化敏感度较低,因此辅导员应主动出击,通过开设有关跨文化适应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休克等现象,让学生在心理上学会放松,缓解紧张情绪。
(2)深入学生日常。通过走访寝室开展谈心谈话,关心跨文化敏感度较低的留学生;加强与导师的沟通联系;尝试设立新生之友,通过结对子让留学生在入学初就有除了辅导员之外,可以寻求帮助、情感倾诉的对象。
(3)构建学生交流平台。辅导员可以借助学生会的力量,让新生得到本国同胞的关心和帮助,但辅导员要参与学生会的管理运行,避免形成文化小团体,而与我国文化分离,这将无助于新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地语言有助于在当地生活,有利于和中国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汉语课程是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但许多同学反映一学年的课堂学习并不能满足强烈的汉语交流需求,特别是来华前从未学习过汉语的學生。所以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开设汉语角,给留学生提供实际操练、提高汉语水平的平台。
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让留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活动,带学生走出校园,亲近社会,在活动中比较文化风俗的差异,提高文化包容度,让学生知华、友华,从而在情感上亲近我国。
(4)建立心理帮扶机制。我校留学生辅导员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关注跨文化敏感度较低学生群体,建立心理危机预案机制,联动学校心理中心及专科医院,疏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心理问题。
基金项目:2016年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2] Chen G M.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7.
[3] Chen G M,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0(3).
[4] 喻征,刘天娇.辅导员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5(4).
[5] 江钦徐.辅导员如何帮助留学生度过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危机阶段”[J].考试周刊,2012(53).
[6] 彭世勇.国籍与职业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6(36).
[7] 刘翌欣,窦琴.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研究[J].人民论坛,2012(29).
[8] 鲁修红,李欣.国内外中国研究生跨文化敏感度比较研究[J].学术探索,2012(9).
[9] 王毅凤,农梅东.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调查——以广西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2015(13).
[10] 叶侨艳.在华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4.
[11] 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7(5).
[12] 叶敏,安然.短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敏感与效力分析研究[J].高教探索,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