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做语文老师的那几年,我一直为了面子在做这份职业,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我这半路出家的“和尚”;后来喜欢上这职业,用了点心思在自己的课堂上,却又强求学生的接受,得到了些称赞自命不凡;时至今日,我好像才明白,我只是一个种田人,我要努力把卓越知识化作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中去,我要时时照看,不忘耕耘。
第一颗种子:热热闹闹的班级借阅日
班里的书籍慢慢多了起来,学期中的每周都有借书日,图书还算是流动起来的,但是假期怎么办呢?本想着发给孩子,每人几本拿回家,却担心图书一旦放在孩子们手中时间太长就会丢失,而且整整一个假期啊,就看那么几本图书,其实也是不妥当的。
后来看到罕台的假期返校日,灵感顿生,我们也可以做返校日,把返校日作为图书借阅的日子,让孩子们返校借书,这样多好。思来想去,我最终把每周一作为假期图书借阅日,让父母们带着孩子前来借书。
二年级的时候,由我作为图书登记员,每周四个孩子作为图书摆放员整理图书;而三年级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作为旁观者,每周四个孩子作为图书登记员,孩子们自行摆放图书了。
班级设置的图书管理员职位则为孩子们提供了职业实习的机会,让孩子们的人生里又增长了一份经历。
还记得第一次借书日,我心中忐忑,看着孩子们和父母说笑着,三三两两而来,心里顿时释然了。期间,令我意外的是,有位父母还带来了报社的记者,专门采访我的借阅日,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借阅日到现在为止一共举办了两个寒假,其中暑假因为学校装修而放弃。假期借阅日作为“精灵教室”的长期坚持项目,将会一直陪伴孩子们度过剩下所有的小学假期生活。
同时,我也意识到,班级图书的种类有断层,一二年级的图书还是要收起来,孩子们应该尽可能地阅读高层次的读物,但是作为三年级的名人故事类却少了一些,准备从当当网上补充一些图书进来。另外,假期的阅读单应该有改动,增加阅读笔记的内容,至少把自己对阅读过的书籍的领悟稍微写一写。
第二颗种子:永远作为班级重点的课程
课程是一间教室里永恒的主旋律。如果说课程是一颗种子,那么它一定是一颗牵牛花种子,枝枝蔓蔓攀上孩子们的心田,开出许多许多花儿,有的花儿开得艳丽,而有的花儿则开到一半就悄悄枯萎了。
厚积薄发的晨诵课程
1.二年级——“春天”晨诵课程
A.韩愈古诗课程
本想着只做一个春天的诗歌课程,没想着专门做韓愈的,但是后来觉得还是做一个专门的诗人课程比较好。(这个主意后来又影响到了“梅花”课程。)
挑了韩愈的几首比较简单的诗歌,专门写初春、早春、晚春的,给孩子们做了晨诵课件。古诗歌的晨诵课,在班里是上得最好的。孩子们从画面和音乐中就能感受到诗歌的美好。
每一首诗都作为了练字作业,让孩子们工工整整抄写在练字本上,配上自己的图画,诠释诗歌的含义。
在这个诗歌主题课程之后,意外地开了两朵小花。班里的两个孩子对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没有读过专门创作古诗的书籍,却凭着自己的理解,创作了几首小诗,让我很是惊喜。
孩子们对于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和韩愈的名言也十分感兴趣,我没有特别安排,孩子们就急急地背着,而韩愈《劝学》的那句“业精于勤荒于嬉”则作为了班级名言一直沿用到现在。作为一个主题诗人的诗歌课程,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额外的收获吧。
B.“踏春记”写作课程
一边欣赏着韩愈的诗,我带领着孩子们开始了我们对于春天的记录。我和孩子们计划在整个二年级的春天里,完成一共五篇的连续观察日记,定名为《踏春记》。我带着孩子们去观察了春天,从爬山虎那光秃秃的枝桠,到榆叶梅开出了粉红的小花苞,从柳树悄悄垂下淡绿的枝条,到校园外的苜蓿开出了紫色的小花。我们用自己的脚步跟随春天,用自己的笔留下了最美好的春天。
涛的作文在这次观察日记的写作过程中获得提升机会,他开始写长篇的作文,虽然很多词句还是读不通,但是他很有耐心,一点点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全数完成。我没有强求,只是看着他很有兴趣地写作,就已经非常高兴了。
C.春季朗诵会
接着,我们沿用一年级的安排,做了春季朗诵会。孩子们按照个人意愿分成一个个小组。平时不起眼的孩子,这时候表现出组织领导能力,一跃成为组长,按照自己的想法带领整个小组设计动作、排练、指导队形,所有的过程都是孩子们自己组织安排的,我做了督导的工作,最后只是审查了节目。
佳在排练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卓越组织能力,她学习别的小组的优点,努力调动组员排练的积极性。乾是个非常灵活的组长,他给组员排练的队形和动作成了别的小组的榜样,在这样的组织过程中,他还学会了鼓励组员,他的小组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只是在最后给别的班级和父母表演的时候,孩子们还是紧张极了,表情动作都不太自然了。我想,在这么多人面前表演的机会还是给孩子们太少了,应该多多让孩子们有表演的体验吧。
D.“大丰和”参观
在春天的末尾,我们参观了“大丰和”植物生态园。这个生态园是我班一学生家长一手创造的西域奇迹,她把众多南方的植物引入这个北方小镇,整个生态园郁郁葱葱,美丽极了。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这个生态园中做客。作为孩子们生命里的一个重要的集体做客经历,我和孩子们商量,应该为主人准备一份礼物。于是,我们用自己的美妙的声音为主人做了献词。我们跟随导游游览了整个生态园。最后,主人热情邀请我们在园中吃午餐,在这个时候,我也抓住了教育时机,教育孩子们注意做客礼仪,应该如何进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包括在客车上,我也教育孩子们尊重司机,不能破坏车中的环境卫生。
在班里,我为园主做了一个小小的专访,让孩子们针对整个园子的建设过程进行提问。园主的回答让孩子们意识到,做一个卓越的人,做一份卓越的事业是需要自己付出极大的努力的,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极好的教育机会。我不但要发掘任何活动中的教育机会,更加要将活动中的教育机会都尽力发掘彻底。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总结:进行这个课程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孩子萌发出小小的卓越的芽,我也终于明白了,如果想让课程深入到孩子们的人生中成为一个记号,那必须要在一定时间内有一个主题,有主题,有一段时间的积淀,孩子们才能有所领悟。
2.三年级《三字经》中国文化课程
在三年级的中国文化主题课程中,我用《三字经》作为补充课程来配合这个主题。在假期中,我为这个课程做了将近100张PPT。在设计的时候,我主要抓住孩子对自己的自我教育,孩子未来将成为别人的父母的未来父母教育这两个方面来作为这个课程的重点。在这些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中国的很多文化概念,比如说“孝”“六艺”等。在整个课程的过程中,我设计融入了很多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原文,也用了很多古文来诠释原文。
整个课程的进行中,我感觉大多数孩子开始明白了父母对于自己的教育可能是有缺陷的,但是自己现在开始懂得这些道理,那么完全可以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自己对于自己未来的孩子,也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在《三字经》课程的末尾,我给孩子的每周一信中,专门提到了“《三字经》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为人处世的礼仪,要宽容,学习要勤奋,自己要自律。我没有进行完所有的《三字经》原文内容,事实上也不可能。所以在最后一课,我专门提醒孩子们,无论是阅读什么书,都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书中有的讲得对,有的讲得不对,我们要学会动脑子自己思考。
这个课程设计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关注,随后我把这个课程整个给了天微晓网友进行试验,以下是她给我的反馈:说起《三字经》的共读,效果明显比我想象的要好。这首先得感谢新疆奎屯的张遵香老师。她的课件思考很细致,将《三字经》的学习和孩子们当下的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让我受益匪浅。孩子们呢,在学习过程中也听得非常认真。其中的许多故事、讲解让孩子们感到震撼,他们是真的在用心去读、去记《三字经》。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那些父母不能尽到教育职责的孩子来说,也是他们明理的一次机会。父母严格教育自己,那是对自己真正的爱。父母没有用心教育自己,可是我们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这样说着的时候,我注意到课件里反反复复出现的几句话已经触动了孩子们,他们也在调整自己。这几天教室里的表现渐渐地出自学生真实的内心需要,《三字经》功不可没。
其实一个课程的实施,只是播种下一颗种子,如果想要这颗种子的发芽几率高一些,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孩子们不断地重温课程中的精华部分。
3.三年级“梅花”晨诵课程
一年级带着孩子们诵读王安石的《梅花》,给孩子们介绍的是梅花的形态,介绍了观赏梅花最好的地方。那么三年级呢?我为孩子们设计的梅花课程主要想介绍梅花的风骨,介紹喜爱梅花的这些诗人的风骨。本次课程,我主要推出的是王冕。他不光是一位描写梅花的诗人,也是画梅花的名家。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着梅花的高贵。结合着他的生平,通过他所描写的梅花,我带着孩子们慢慢接触到他那颗高贵的心灵,在慢慢了解他的心境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都被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感动。
“梅花”课程从一年级我们熟悉的王安石的《梅花》开始,全程都用的是王冕的梅花诗。在讲解的过程中,重点和孩子们品味王冕的“梅花”品格。课程的最后,我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欣赏毛泽东著名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在解释这首词的时候,我把词和烈士对新中国的奉献结合在一起,结合这种理解,孩子们和我多次诵读。在诵读的情感处理中,我们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魅力。在这里,他被还原为一个诗人。
过了不久,我们进行了一次“雪的赛诗会”作为冬季诗词的活动。孩子们非常兴奋!上午布置了这个小活动,下午很多孩子都积极交出了自己的作品。按理说,中午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完成任务的时间段,但是孩子们不觉得写诗词是任务,他们觉得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孩子们的作品大多幼稚生涩,我按照努力的程度给他们进行了评奖。其实,我在想,最后如果不评奖会不会更好?
昊是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他最为用心,虽然生涩的小诗让我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但这可是他独立创作完成的。在期末考试的作文中,他写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用心酝酿创作的,这份努力,意义重大。
由“雪的赛诗会”启发,我决定在后面的学期中,把四季朗诵会融合到诗词创作中去,结合朗诵、创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对诗歌更加亲近。摸索进行的共读课畏惧共读课,但是总不能一直都不进行共读课吧。畏惧是因为一直都找不到共读课的实施技巧,但是技巧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没有实践,总想着第一次就做得很好,那是不可能的。万物之始,其形必丑,我应该有这个觉悟。
1.二年级《丑小鸭》共读课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硬着头皮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了《丑小鸭》原版的共读课。
导读课的设计围绕着作者安徒生的经历来进行的。我让孩子们从安徒生的童年到青年的经历中去发现一个人为什么能够从平庸活得卓越。共读课的设计围绕着故事的情节来进行。在预习阶段我就设计了共读问题,问题都是书本中的情节问答,很少设计故事的含义。二年级的孩子,我怕不能理解这些问题。但是在共读交流课上,我从这些问题中引申了这些含义,对孩子们进行了联系生活的一些拓展。
在共读课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交流。生命是宝贵的,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生命,要相信风雨过后,依然有彩虹。
我在微博“共读”话题中用将近五千字完整记录了整个共读的课程活动。
最后的拓展活动,我也大为头疼。童话剧的道具等等都是问题,不过,我灵机一动,决定做个班级电影。先做好了计划,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不愿意假手他人。我先后学习了剧本设计,人体彩绘,会声会影X5制作……其过程是非常有趣的,连遇到的困难都那么有趣,我一直都乐在其中,并没有在意过最后的结果,我只是享受过程。
我自己完成这些学习之后,又把孩子们分成了很多拍摄小组,各个小组都分工明确,虽然到了最后有点散乱,有一些孩子没有照顾到,但是磕磕巴巴地,倒是真的把电影拍摄出来了。
电影在班里播出后,孩子们看着自己的表演,非常高兴,对整个电影的情节也很喜欢,看到感动的地方还流下了眼泪。父母们看到孩子们的表演也很激动。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经历,最后的结果并不十分重要,但是孩子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体味的酸甜苦辣,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后来,这个视频剪辑出了几分钟,在新教育年会上作为一个事例播放,获得了多方的赞誉,我算是又惊又喜吧。
所以,勇气比什么都重要,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充分准备”,任何准备都可以在过程中去做,重要的是,你得先有勇气上路。
2.三年级《爱丽丝漫游奇境》共读课
有了二年级的共读课经历,三年级的共读课算是有了点底气。按照二年级的方式设计了三年级的共读课,方法同上,不累述。只是在共读交流课上,我还是存在着肤浅的缺陷,我在设计的时候,想着孩子们是不懂得那些含义的,于是采用了针对阅读内容的问题交流,但是现在想想,如果把故事含义和孩子的生活放在一起,孩子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吧。
书面阅读的结尾,我们画了爱丽丝地下奇境的地图。孩子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好几张纸连接在一起,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难得的是翔!翔平时对于这些绘画项目都是极为不感兴趣的,但是也许是共读的力量,他率先把纸粘好,开始画画;而思娴这个语文功底比较弱的孩子,也对这本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年级的这个共读课最精彩的是最后的小说创作课。其实这个并不是我的点子,而是我下载的资料中就有的,我觉得不错,就引用了。在我的空间里,有一篇专门用于小说创作的资料,而我也有创作小说的经历,所以给孩子们指导起来也不算难事。
但是,这一次,我对孩子们没有强求。在小说创作课的前夕,我和一位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了分歧,我突然明白了——孩子要走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按照我喜欢的道路前行,条条大路通罗马,他有他自己的路。
嘉怡和一铭在本学期内就完成了自己的小说。嘉怡的小说是一千六百多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温暖故事,而一铭的作品为两千七百多字,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如何和自己内心的懒惰作斗争的故事。传民的小说其实是我最期待的,可是章数太多,如果能在假期中完成,就更好了。我只是期待,却不做硬性要求。
就是在这次共读课的最后,我得出了今年最重要的一个感受:我要做的是把孩子们围聚在知识的火堆旁,让智慧的火光始终照耀着孩子的心灵,但是,最终父母和孩子们走了什么樣的路,这是我不必也不能强求的。
在小说创作课中,全班共有二十多个孩子动笔进行创作,在学期中完成小说的有两名学生。这两名学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非常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个字数在一千七百字左右,另一个是两千六百字左右。在假期中,也有孩子进行创作。我播撒的小种子,能发这些个小芽,也就足以慰藉我这个播撒者了。
每个人心里种一亩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播种者,明年,你要播种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已然很明显。
(作者单位:新疆奎屯市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