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落榜了怎么办

2017-06-09 12:09李志刚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龚自珍科举考试师爷

李志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之所以被某些时代的读书人奉为金科玉律,是因为“十年寒窗苦,一朝扬墨香”。“扬墨香”之时,大概便是金榜题名时。

然而,自唐开科取士以来,只有考中“进士”才有官做,而进士的录取率很低。被录取为进士的人,自然不为吃穿发愁,而那些“名落孙山”,或者做了官又被贬,或者辞了职的读书人,他们一无强壮的身体,二无出类拔萃的技能,他们是怎么生存的呢?

龚自珍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我感觉这句话虽然很精辟,但是不全面。

在“名落孙山”的人当中,比较体面、相对有保障的职业当属“师爷”。

“师爷”的身份不是考取进士后的朝廷命官,既没有政府编制,又不占领导名额,无正常的上升空间,是地方官员自己出钱聘用的“幕后参谋”,职责是协助官员处理政务。

能做“师爷”的,当然属于“落榜”群体中的佼佼者。如果你还是“书虫”,没有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积累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相信没有哪个官员愿意出钱聘请你。

尽管“师爷”属于政府的“三无”人员,但是毕竟属于官员聘用的,所以他们是有比较稳定的收入的群体。

不仅如此,古代科举考试大多没有年龄限制,“师爷”仍可以继续参加科举考试,或者若有重大立功表现则得以“转正”。即使不再想博取功名,也可以活得比较滋润,比如历史上“绍兴师爷”的名号就如雷贯耳。“无绍不成衙”不仅说明绍兴盛产“师爷”,而且反映“师爷”确实算是“香饽饽”类的职业。

一般而言,州县官员聘请的大部分是有豐富经验的秀才,各省道台以上的官所聘的师爷则是高级师爷,他们至少是“举人”。

在经济上,师爷依赖聘请他们的官员,因为他们从聘请他们的官员那里获取养家糊口的薪水。“师爷”名义上是“佐官而治”,实际往往是“代官而治”,手中因此掌握了一部分官府的实权。

当年,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禁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而出山。于是,军政大事几乎由他一手专断。相类似的还有李鸿章,他在曾国藩幕府内时,深得曾国藩赏识。

后来,两位“师爷”华丽转身。左宗棠靠的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大军功,李鸿章是凭本事考中了进士,从此逐步成为晚清的股肱大臣。

其实,在“落榜”的读书人中,能被官员聘请为“师爷”的比例,比“考中进士为官者”也高不了多少,大多数人不得不走上了龚自珍说的“著书都为稻梁谋”这条路。

比如卢照邻、孟浩然、贾岛等一批极具声望的才子,既“屡试不第”,又没当上师爷,只好沦为无业游民。他们大多靠写作谋生,有的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成为富翁,当然,也有的穷困潦倒。

唐代诗人李邕文笔出众,当地及附近州县官衙纷纷拿钱请他写奏折。另外,贺知章、宋之问、骆宾王等也曾是代写公文的高手,所得稿费均不菲。

“落榜”的读书人中,有的做不了师爷和才子,便干脆学经商。明朝沈万三、清朝伍秉鉴等人的家底都比较殷实,他们虽然有钱读书,但是科举无望,只好跟随父辈学经商,结果成为当时的商业巨子。

猜你喜欢
龚自珍科举考试师爷
不拘一格
中年危机龚自珍的又一春
明清衙门的师爷
明清衙门的师爷
“科举考试”
药秤称良心
龚自珍爱国主义思想探析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龚自珍最后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