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曼漫+王晓玥
摘 要 本文借2016年初发生在微信“朋友圈”的一则小插曲窥探社交网络带给“模因”的强大传播力及其背后隐藏的问题。网络模因的传播能否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模因传播值得思考: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让模因复制所必需的“模仿”行为似乎可以忽略人而进行;而躲在社交网络“身后”的人借用网络遮面,削弱责任的同时又不危及“面子”。但依托网络却给模因的传播带来了威胁:忽略人的“模仿”更像是在讨论人工智能会不会统治人类一样迫在眉睫又遥不可及。
关键词 模因 社交网络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71
Abstract Based on an issue happened in We-chat, this thesis tries to inquire into memes in social network. Social Network empowers reproduction of memes yet raises a potential problem: Whether memes in Social network and the ones reproducing among humans resemble or not? Imitation in meme-reproducing seemingly neglects mankind while advancing into the Social Network. Hiding behind network leaves the perception of being "invisible", hence makes people feel face-saving during communicating. Discussions of memes in social network are suggested to process human-involvement cautiously, averting illusions of domination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words Memes; social network; reproduction
2016年1月11日,新浪微博①深圳网警官方微博发布一条新闻,题为“【深圳网警辟谣】‘微信公开课PRO版盗号链接谣言!!!”②
这样的事情在信息时代并非鲜事。信息化技术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便利。尤其是近十年来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更刺激了信息的涌动。而模因就依托于信息在网络中大量复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整个事件中笔者的朋友圈有这样一位朋友也转发了这条微信,并且还给出了最初谣言没有的实例,称自己的一位友人就因点击了该链接而遭受财产损失,说得有鼻子有眼,引发了好几个转载;一小时之后,该朋友加入辟谣阵营,站在看似理性的角度评价整件事情,同样有鼻子有眼。一个人若在日常聊天中在短时间内有如此巨大的转变和自我矛盾恐怕会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但正是社交网络提供了“面具”,让人可以安心躲在其身后,无需顾忌面谈中所需要规避和注意的地方。
基于此,笔者想要从“模因”的角度来观察这一现象,并窥探社交网络下模因的传播。
1 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memes)由英國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提出,指通过模仿来复制的(最小)文化单位。(Dawkins, 2006)很多人质疑模因的研究太过隐喻化,研究对象很难得到准确界定。何自然先生(2007:141-7)对模因论所存在的质疑作出了一一回应。在模因的界定中,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模仿(imitation)。对此,Blackmore(1998)指出模仿不同于“感染”(可指思想的蔓延)。[2 ] Blackmore特地强调这一点是为了区分模仿性和非模仿性学习。而模因必须通过模仿性学习得到传播。
道金斯指出模因就像基因,其传播类似于自然选择。模因的成功复制有着三个特点:长寿性、多产性、复制忠实性。何自然(2007)在其书中也详细解释了三种特性。
2 社交网络与“模因”
在刚才提到的这一现象中有两个模因:
模因一:“微信公开课PRO版”为一个盗号链接;
模因二:“‘微信公开课PRO版为一个盗号链接”纯属谣言。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论调就如同“日心说”和“地心说”一样,是有着竞争关系的两个模因。当一个人接触了“模因一”并相信了该论调,那么接下来该是转而复制并传播出去。“既然有一个盗号链接,那肯定是要让朋友们知道其存在,避免大家受到财产的损失了。”但本文开始提及的这位朋友,在极短时间内接受完全相悖的想法,甚至连一点思考和转折的缓冲都没有,尤其在网络传播十分方便的今天,轻点几下屏幕就能完成内心想法的极大转变。这样的迅速转变极少发生在面谈中,说者连续说出的话语有着如此大的矛盾肯定会让听者“糊涂”了。然而社交网络很好地规避了这种“前后矛盾”的尴尬。
社交网络大力促进了模因的复制与传播:社交网络中的模因具有强大的爆发力,能够在短时间大量复制与散播;但其却并不一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往往是来势凶猛,但去得也快;刚才的两个模因,到底是不是模因?如果说是模因,是否为生命力弱小的模因?但,生命力如此弱小,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的复制与传播,还能够在相互矛盾相互竞争的情况下并存?
道金斯认为模因像基因一样也存在竞争,一个模因想要统领人的大脑,必然要以牺牲其它竞争性模因为代价。回到刚才的两个相互矛盾的模因,大多数人还是选定了自己的立场,但是刚才提到的那位朋友的举动却有异于常人。这位朋友对模因一的传播还加入了例证,他的“一位朋友点了这个链接,真的遭受了财产损失。”为了让模因一更具说服力,一点调整和改变就这样悄然发生了。笔者不去探究到底有没有财产损失;或真有损失又是否能够判定与该链接有关。但此举正是为了增强模因的“多产性”而采取的一点小手段。
这些问题与社交网络自然有着莫大关系。社交网络下的模因传播能够拥有更多的传播途径和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够大量传播开来。表面看起来似乎很有生命力。可是这种网络传播到底有没有得到成功复制?很多在网络上传播迅速红极一时的模因到底有没有被传播者记载下来,存放于脑中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那位朋友在转载的时候连一点点思考都没有,只是轻点一下屏幕,就完成了这个过程,也不难解释其为什么能如此快地扭转思想了。当然了,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原因,包括这位朋友的心理机制(模因的传播同时也受到文化环境以及个体等多方面的影响)等等一系列影响。但更有可能的是,恐怕现在再问及此事,该朋友早已想不起来当初自己转载过什么链接了。
综上所述,刚才提到的两个模因在人脑中估计也存活不了太久,无法成功(在人之间)复制,在模因竞争中逐渐消失。对于人类来说,社交网络有时太过便利,内容丰富多彩,但由于更新太快,信息量太大,有多少内容能够被人们记住呢?既然都没有存放于大腦中,何谈模仿、复制和传播?
3 网络模因的传播
但是,如果这两个模因的传播并不从人类角度出发,而单纯从模因自身出发呢?答案就是截然相反的。这些网络模因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高速发达的网络中生存、繁殖,通过各种各样的通讯工具、社交软件等,从一台电脑到另一台电脑,从一部手机到另一部手机。Blackmore(1999)专门讨论了网络时代的模因。人类发明的书写、交通日益便利、网络日益发达等,都大力促进模因进化。
即便如此,网络模因要想在人脑中存活,首先要引起人的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大脑所接收;即使是接收,也不一定会被记住。一个人每天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信息,但是这些随意浏览的信息就算当时引起了注意,也会很快被遗忘。其次,利益相关的东西能够吸引人的注意。网络中的大量信息并未得到切实“关注”。要想利用网络传播和复制模因,还得回到模因的三个特性。模因在网络中的传播同时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尤其在涉及人的时候,制约因素更是纷繁复杂了。
4 “网络模因”与“我们”
模因与人的关系难以像基因与人的关系那样让人容易理解。模因不是DNA片段,没有可供观察的实体。但这并不代表对模因的讨论就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相反,正如我们每天都在见证的,一股力量推动着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的飞速扩展,人们几乎依赖于社交网络,大量的信息如同病毒一般在网络中传播开来。
但没有人的参与,模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复制与模仿,而只是互联网中的一串代码。与其像讨论人工智能如何统治人类那样去讨论模因,不如思考如何正确利用社交网络复制模因。
依赖社交网络传播的“模因”不能单纯满足于一串被转载的代码,“我们”在利用社交网络传播信息的时候,肯定不能忽视“人的模仿”,任何信息要想能够成功从“电脑”到“人脑”,都要引发足够的关注,并让人感到“有利可图”。
5 结语
科技发达的今天,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与“网络模因”的传播有着密切的交互关系。对“模因”的讨论可用于社会舆论传播的研究。舆论媒体要想成功通过社交网络达到舆论传播的效果,必须要考虑一点:模因依靠网络的传播已然成为一个趋势,但模因的成功复制绝不能脱离人的作用来讨论。
注释
① http://weibo.com/p/1001603930027447213749?from=page_100106_profile&wvr=6&mod=wenzhangmod
② 该引用仅为探讨“模因的传播”举例,不针对任何相关道德和法律问题作探讨,也不包含任何个人意见,更无意妄加评论。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 S. (1998).Imit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a meme. Journal of Memetics - Evolutionary Mod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2. Retrieved from http: //jom-emit.cfpm.org/1998/vol2/balckmore_s.html.
[2] Blackmore, S. (1999).The meme machin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Dawkins,R.(2006).The selfish gen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