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漪 陈颖 周菁 陈文霆 卢晓峰 应晨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冠脉造影患者造影结果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再根据临床诊断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组及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组;将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类,其中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又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分别以字2检验比较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冠心病患者中ACS与SCAD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率。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性质可为筛选冠心病患者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型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斑块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031-0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类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冠状动脉、颈动脉、脑血管等多个重要脏器血管。冠脉造影可以判断冠状动脉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多普勒超声技术能从形态、回声(强弱、均匀)、纤维帽完整性评估斑块稳定性,已成为临床检测颈动脉斑块最常用的手段。有研究通过颈动脉造影发现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1]。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200例患者冠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探讨冠心病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00例,其中冠心病组100例,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3~82岁,平均(62.56±9.33)岁;非冠心病组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64.72±10.51)岁。在100例冠心病患者中,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冠心病(SCAD)组,各50例。ACS组患者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42~78岁,平均(61.64±7.79)岁;SCAD组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5~81岁,平均(64.72±10.43)岁。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ACS与SCAD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GE Innova 3100IQ数字血管造影系统行选择性冠脉造影,以及使用Simens Acuson S2000多普勒超声仪器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冠心病诊断标准 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中任何一支主支或分支管腔狭窄≥50%。
1.3.2 ACS诊断标准 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2]。
1.3.3 SCAD诊断标准 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以往已有冠心病或新近发生休息时心绞痛但治疗后症状消失的患者和可疑的无症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3]。
1.3.4 颈动脉超声诊断标准 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突入管腔>1.3 mm定义为斑块,根据斑块特征,将硬斑、扁平斑归为稳定斑块组,将软斑、溃疡型斑块及混合斑块列为不稳定斑块组[4-5]。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統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比较
冠心病组患者100例,其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为80例,非冠心病组患者100例,其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为29例,经字2检验,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ACS组与SCAD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比较
ACS组患者50例,其中颈动脉斑块为不稳定的患者42例,SCAD组患者50例,其中颈动脉斑块为不稳定的患者11例,经字2检验,两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导致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根据斑块的组织病理成分,可分为稳定及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是具有破裂及诱发血栓形成的危险斑块,其特点是斑块具有较大的脂质(体积>40%)及坏死核心及薄的纤维帽,常伴发斑块内出血;稳定性斑块表现为斑块成分均匀,具有相对完整、较厚的纤维帽[6]。冠心病在临床上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稳定型冠心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又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三种类型,其机理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从而引起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肌缺血,而不稳定斑块是被认为急性冠脉事件的肇事病变[7]。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累计脑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颈动脉等全身大中动脉,他们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等危险因素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始终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灶的三要素[8]。三者通过化学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冠心病的发生与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不仅在于粥样硬化斑块占位效应导致的管腔狭窄,更重要的是随着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斑块的形态由简单变为复杂,性质由稳定变为不稳定,最后斑块破裂产生栓子并诱发血栓形成,从而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包括頸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的管壁发生僵硬、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及管腔狭窄。CAS的发生和发展也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相关。其形成的病理过程与冠心病的病理过程一样与脂肪浸润、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克隆、损伤反应及氧化修饰脂蛋白等相关。
基于二者相同的发病机制,本研究从临床出发,统计发现冠心病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密切相关,且ACS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更高。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冠状动脉病变常用的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A等检查在基层医院尚未普及,且因有创或费用较高等原因,无法作为常规检查来筛查冠心病,而彩色多普勒成像费用低廉,对于外周血管诊断价值显著,方便无创。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来了解动脉硬化的程度和病理类型,预测冠心病发生的可能及冠脉斑块稳定性,在临上可为筛选冠心病患者提供重要依据[9]。
参考文献
[1]马智会,陈彬,陈忠.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J].世界临床医学,2016,2(10):191.
[2]于学忠,郭树彬,张新超,等.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一)[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12):1063-1067.
[3]沈迎,张奇,沈卫峰.美国和欧洲稳定性冠心病诊治指南解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1):70-72.
[4]李玲,朱建平.超声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发展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4,7(8):1309-1313.
[5]李效寅,任辉,申纪锐,等.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7):14-16.
[6]成建华.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价值分析[EB/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0):1783,1785.
[7]盛青江,赵洛沙.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8): 933-935.
[8]李利军,赵嫦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3):6-8.
[9]菅鹏辉,徐丽粉,张铁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评估及其对冠心病病情的预测价值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2):1217-1220.
(收稿日期: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