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族主义对中韩公共外交的影响及对策

2017-06-09 01:47王生于京婉
东疆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影响及对策

王生++于京婉

[摘 要] 近年来,中韩两国民众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随着彼此了解程度不断加深,误会与摩擦时有发生,这对双边关系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随着两国互联网人口的急剧增加,作为网络外交的衍生品——网络民族主义日益高涨,对中韩两国公共外交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两国政府应该在构建软实力和公共外交战略方面积极投入,在完善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危机应对和新闻发布机制、拓展公共外交渠道、规范媒体、网络言论管理、重视“中国通和韩国通”等人脉资源、强化“人文纽带”等方面加以助力,打开中韩公共外交的新局面。

[关键词] 网络民族主义;中韩公共外交;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6)02-0001-05

[收稿日期]2016-12 -2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朝鲜半岛政策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BGJ037。

[作者简介]1.王生,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国家治理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韩国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和朝鲜半岛问题;2.于京婉,女,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国际关系。(长春,130012)

在日益强调软实力重要性的后冷战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传媒等领域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强国、中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国家开展外交政策的战略手段——“公共外交”在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此外,随着媒体、网络对政府议题和决策介入以及国民的主动参与,“网络民族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无法得到舆论和国民支持的政策是很难取得成功的。[1] 因此,本文将从软实力和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视角出发,对中韩两国的网络民族主义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两国在构建软实力和公共外交战略方面如何应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对策及建议。

一、公共外交与网络民族主义的关系

目前学界对公共外交有着各种不同的界定,其中美国著名公共外交学者汉斯·塔克(HansN·Tuch)的观点最为典型。他认为,公共外交是“为了更好的推行美国的对外政策,减少美国同其他国家的误解和猜疑,由政府开展的塑造海外交流环境的努力”[2];中国学者认为,“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从本质上来说,公共外交是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发展,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塑造国际合法性和认同度的一项重要战略。”[3](7)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交相辉映,构成了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国际外交事物中作为大众传媒和网络媒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网络外交,异军突起、颇受关注。国外的学者经常使用“虚拟外交”(Virtual Diplomacy)、“电子外交”(Digital Diplomacy)、“基于互联网的外交”(Internet-based Diplomacy)等词语来表述,而国内的学者更多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外交”(Internet Diplomacy)、“网上外交”(Diplomacy on the Net)、“网络外交”(Cyber Diplomacy)等概念。①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正在走向地球村时代。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媒介,已经成为國际社会,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实施公共外交的战略支点,通过对外媒体的有效传播,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在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进程、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网络外交无疑会在公共外交战略实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互联网的普及与网速的大步提升,加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发展,大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显著增加,作为网络外交的衍生品——网络民族主义逐渐形成。但是,一些国家的政治势力和民众,通常利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政见、表达自己的民族情绪,网民实际上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外交参与者。网民的合理表达、理性分析,可能会对国家决策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而不当言论必然会破坏两国和两国民众的相互信任、和谐交往。

近年来,中韩两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两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和流动性,使得这一领域成为新兴的两国民族主义较量的“战场”。目前,中韩两国的互联网建设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截止2014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另据统计,中国拥有5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4]预计到2020年,网民将达到11亿人。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韩国尼尔森2014年6月4日发布的《第30次网络用户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3月底,韩国网民数量达到3476.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81.1%。[5]由此可见,网络民族主义在中韩这两个网民众多的国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公共外交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中韩网络民族主义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网络民族主义,即现代互联网与民族主义的结合,它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互联网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互联网是一个庞大规模的传输、接收和共享信息的虚拟平台。它具有快捷、方便、双向、开放的特点,是无国界的传播。而且互联网低门槛准入性、虚拟性为广大网民提供了绝佳的表达平台。此外,互联网的公共性、互动性又直观展示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和冲突,促进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

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对应的英文是“webnationalism”或“e-nationalism”。在网络时代背景下,“e-nationalism”也许会成为对应“网络民族主义”的专用术语。[6]而中国出现“网络民族主义” 这一概念是在 2003年的《国际先驱导报》。有学者对“网络民族主义”做了如下定义:一是指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二是指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舆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网络传播行为。一般来说,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四种形态:表达情绪、制造舆论、组织游行、黑客攻击。[7]

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与人文交流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傲人成绩。但国家关系如同夫妻关系一样,随着蜜月期的度过,彼此了解的深入,发现的缺点也会越来越多。近年来,中韩在社会文化领域等方面的分歧与矛盾有凸显的趋势。特别是随着“韩流”在中国“此伏彼起”、广泛传播的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反韩流”现象。

围绕着2004年“东北工程”的历史纠纷、2005年的“江陵端午节申遗”文化遗产纠纷等,中国网络上出现了反韩言论。2007年1月31日在长春举行的亚冬会上5名韩国女运动员举起“白头山是我们的领土”的标语,引起中国网民的热议,“韩国游客大举到长白山旅游,是想把长白山拿为韩国领土的企图”等语言充斥互联网。“高句丽风波”以后,韩国陆续拍摄了诸如《朱蒙》、《大祚荣》、《渊盖苏文》、《太王四神记》等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多数网民对剧中丑化唐太宗、歪曲高句丽历史的行为表示了“反感”,引来众多“非议”。有网民指出,“韩国的电视连续剧歪曲历史非常厉害,说高句丽是古代朝鲜的领土,是被中国侵略的。在历史剧里把中国人描写的非常丑恶或者是傻子。”

2008年中国网络上出现了一篇影响极广的文章称“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朴芬庆发表论文称孙中山拥有韩国血统”后,这篇文章迅速被中国各大报纸和网站转载,引起风波。经证实,成均馆大学根本不存在朴芬庆这个人。这篇后来被称为当年十大假新闻的报道对中韩关系和韩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除了称孙中山是韩国人外,还有诸如,“韩国政府称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学者称汉字是韩国发明”等谣言。后来被调查证实,很多谣言的制造者主要是为了增加转发量,达到一些商业目的而为的,但客观上增加了中韩两国民众之间的误解。

实际上,前些年在中国网络上确实出现了“被韩国”现象,影响很大。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韩国的自由主义学派学者发表了一些民族主义言论,也存在着被夸大的事实。比如,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郑在书教授认为,“考虑到中国神话在其形成初期,吸收融合了诸多不同原始民族的神话(其中也有东夷系神话),那么韩民族因为和远古东夷系种族有关联,认为韩神话对中国也有影响。所以想在中国神话中寻找一点韩民族遗失的远古神话的痕迹。”[8]他的文化多元主义主张就被中国的媒体解读为文化民族主义的行为表现。为此,郑在书教授还专门写了《效答客难》,通过人民网为自己鸣冤:“看到这一题目,我感到惊愕无比。认识我的中国友人大多了解我一贯的学术立场和主张,清楚现在网上对我的争议是转述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偏误。我的论文被严重曲解,令我疼心不已……我明确表明,我从未有過贬低中国文化的观点。”[9]

另一方面,韩国在互联网建设方面,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韩国的网速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世界首个无线宽带网络普及率达到100%的国家。[10]据统计,韩国网民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一方面给普通韩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韩国虽然在2002年起就推动实施网络实名制,但由于韩国是近现代典型的民族主义国家,对周边国家的行为极为敏感,加上韩国人不善于忍耐的“铝锅子”性格,很容易因为一些分歧和矛盾导致网络民族主义的碰撞。

2004年,中韩之间就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出现矛盾后,韩国开始批评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并重新检讨对中友好政策。之后,围绕着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的争议,中韩网民之间龃龉不断,怀有民族主义情绪的韩国网民,也对中国的网站进行黑客攻击。据韩国媒体报道,国学院和国学运动市民联合会于2004年7月27日通过各门户网站呼吁网民29日对中国一些重要网站发起群体性攻击,行动名称为“e-click运动”,目的是“把中国掠夺我国历史的野蛮行为公之于世”。[11]当有媒体报道以后,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此外,据2010年12月16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中国发现上世纪90年代末被盗掘的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古墓壁画流入韩国,向韩国政府提出了返还该文物的要求。虽然韩国政府对返还文物不置可否,韩国网民对于中国的正当要求表现出了过激反应,对中国的要求不解。有韩国网民称,“高句丽文化怎么会成为中国文化呢?”;“就算有人偷盗高句丽壁画运到韩国,为了国家利益,MBC电视台也不应该播出壁画相关节目”;“中国要壁画,我们就要高句丽以前的土地”。[12]

2008年,围绕着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和奥运会的召开,韩国部分民众在互联网上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主义情绪。4月27日,奥运火炬开始在韩国首尔传递,被一些“藏独”分子及韩国国内一些人权和保守势力团体视为向中国宣泄不满的可乘之机。中国留学生在维护圣火传递过程中,出现一些过激行为,虽然这些行为不可取,但韩国人的极端民族主义敏感神经却受到了刺激。韩国总理韩升洙4月29日称,“奥运火炬27日在首尔传递时中国学生的“暴力行为”伤害了韩国的民族自尊心,韩国将采取“必要的法律和外交措施”解决这一问题。”[13]韩国的许多网络论坛充斥着批评中国的声音,不少韩国网民认为一些中国人的行动没有品位,破坏了奥林匹克的气氛。

2008年5月,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国际社会的团体以及个人都纷纷对中国表示慰问并捐助善款用来灾后重建。但韩国的一些网民对四川汶川的地震不仅不同情,而且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和冷嘲热讽的态度。个别网民在网上夸大地震伤亡的人数,有的竟然公然嘲笑和叫好说,“中国最近有留学生暴力示威,侵犯西藏人权等事件,这次地震是对中国的惩罚”;“地震这么严重,奥运会取消算了”;“都什么年代了,还用人海战术救援,我们大韩民国的救援队可以带先进技术去”。[14]正是这些不当的言论,严重伤害了两国民众的感情。

另外,对于中国民众的“厌韩”情绪与韩国民众的“嫌华”情绪,有关媒体的报道一定要谨慎,更不要为了博得读者的眼球,报道有失偏颇,注意网络扩散的后果和影响。例如,韩国《中央日报》基于“最近在中国国内,通过互联网的反韩、嫌韩情绪正在迅速扩大,为了探寻中国国内反韩情绪的原因及其对策,以103名居住在中国的韩国人为调查对象展开了一项紧急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约68%的被调查者认为,“‘反韩情绪正在超出了网络而逐渐向整个中国社会蔓延;约60.2%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不及时化解,反韩情绪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15] 韩国有的媒体还指出“随着中国人的反韩情绪为韩国人所知,韩国国内盲目的反中舆论也随之扩散。NAVER、DAUM等门户网站上出现了数十个反中国站点,会员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如果这种形势继续的话,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上的裂痕会加深。”[16] 奥运会期间,几则关于韩国考证中国伟人历史的假新闻、SBS电视台提前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内容等等,都曾在中韩的网络中盛传、发酵,引起轩然大波。不仅引起了媒体和有志之士的关注,也令两国政府深感忧虑。中国的韩国问题研究专家们分析认为,自2005年韩国把江陵端午节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开始,反韩情绪开始高涨。中国人误解为韩国夺走了中国的传统遗产,这为反韩情绪奠定了基础。韩国的有志之士也呼吁:“随着中韩交流日益频繁,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摩擦,所有的问题不可能都在事前进行预防。如果互相信任,任何纠纷都可以得到圆满解决。对于滋长危害两国信任的部分媒体和网民,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负责的措施。”[17]

在李明博执政时期,中韩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虽然在一些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向好的。2009年10月13日,李明博在青瓦台主持国务会议时表示:“和中国领导人会晤时我深切感受到韩中关系虽然在外交上有所进展,但民间层次还存在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如网络舆论等方面。”并下达指示称:“寻求政府有能力扮演好的角色,让中国国民和韩国国民能产生友好的共鸣。”[18]

在樸槿惠执政前期,中韩关系可以说是进入了第二个“蜜月期”,人文交流更加活跃和繁荣,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韩流第二春”席卷神州大地。近几年来,如果经常看中国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的话,会产生错觉和疑问,这是韩国电视台播放的综艺节目吗?因为从韩国引进的娱乐综艺节目几乎占了中国电视综艺板块的大半个市场。比如说,《奔跑吧兄弟》(running man)、《我是歌手》(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爸爸!我们去哪儿?)、《妈妈咪呀》(Mamma Mia,Super Diva)、《世界青年说》(非首脑会谈)、《生活大爆笑》(Gag Concert)、《了不起的挑战》(无限挑战)、《花样姐姐”》(花样姐姐)、《如果爱,我们相爱吧》(我们结婚了)、《我的中国星》(Super star K)、《奇迹梦工厂》(miracle audition)、《完美邂逅》(The Romantic)、《真正男子汉》(真正的男人)、《蒙面唱将猜猜猜》(蒙面歌王)等等。这些韩国版的娱乐节目,有的是原封不动直接引进来的;有的是购买了韩国版权以后,由中方制作的。这种现状除了与韩国的娱乐公司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展开与中国娱乐公司和媒体的合作外,和中国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很大关系。与之相反,韩国的媒体却在极力抵制中国影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在韩国的推广,“从韩国媒体对中国韩流现象的报道立场来看,基本上是以一种文化优越者的姿态来进行描述的,很多韩国媒体都把中国的韩流现象归结于韩国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流露出的高姿态和优越感,会让中国的民众产生反感,不利于文化的交流。”[19]

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不顾包括中方在内有关国家的明确反对立场,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一时间,刺激了中韩两国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特别是朴槿惠总统重申支持部署美国反导系统,发出明确信号:即便面临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强烈反对,仍会坚持部署“萨德”。该消息迅速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掀起抗议浪潮。愤怒的中国网民正号召抵制BigBang、EXO和iKon等韩国男子乐团的明星,以及宋仲基、李钟硕和朴信惠、刘仁娜等韩国演员。一些中国网民在微博上取消了对喜爱的韩国艺人的关注;另一些人发布充满感情色彩的帖子,如《再见,我的欧巴》、《再会跑男和李光洙》、《我再也不能爱你了,BigBang》、《权志龙、崔胜铉,让我们分开一会吧》等。在韩国宣布将部署“萨德”后,“国家面前无偶像!”很快成为中国微博的热门标签。[20]几个月来,“萨德”风波进一步发酵,韩国的舆论界弥漫着一种民族主义的激动情绪。《朝鲜日报》的一篇文章把中国方面的反制言词与行为,拔高到“执着于中华秩序”的高度进行批判,甚至称“中国在萨德问题上对韩国的高压态度令人联想起旧韩末时期的噩梦。连日以粗野言辞轰炸韩国的中国已经跨过了主权国家之间平等外交关系能够容忍的水平。”就连被认为对华相对友好的《中央日报》也发表一篇名为《请中国展现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的文章,措词强烈地对中国媒体进行批判。[21]由于“萨德”部署地星州居民的强烈抗议和示威活动,朴槿惠政府不得不做出另外选址的姿态,但却引发了巨大争议的新事件——反对党共同民主党的6名议员就“萨德”议题访华交流。韩国各方面的舆论大多数以质疑声音为主,如《中央日报》的文章指责道:“共同民主党竟然缩小韩国外交的立足之地并为中国添一份力,真的难以理解。”而新国家党院内代表郑镇硕更是敦促“立刻停止事大主义式的卖国行为”。面对强烈反对,共同民主党内部也出现分裂,党代表金钟仁认为“这些举动旨在动摇韩国”。由于媒体的影响,一些言论也波及到互联网。诸如,“朝鲜每天都在挑衅,我们国家设置萨德有什么不对吗?”;“中国反对韩国部署萨德,却大力对外输出本国的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红旗9”;“跟疯子没有什么好协商的,不给他们棍子和饭就好了。真是无语了,国防凭什么反对。还不如好好处理你们自己”;“我们国家国民的生命和财产难道中国会守护吗?不然干嘛多管闲事,我们的主权”;“干嘛看眼色,为什么要受干涉。持有核武器,导弹射程设为3000km以上”;“中国本来就是这样的,朝鲜战争的时候没有他们的话我们早就统一了,和平地生活着。日本就是不声不响地提高国防实力。但是中国凭什么指指点点的啊?”;“真希望美国教训一下中国。真的太气愤了,如果对中国发射导弹又核试威胁的话,中方能忍吗?”。与此同时,中方的网友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激进的言论。诸如,“那就等着中国的报复呗,就这么简单的事,既然你觉得萨德系统是不惜得罪中国也要部署,那就承受自己做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吧”;“泡菜你们准备等死吧,既然自己选的,就不要后悔”;“这个世界很残酷,愚蠢的民族只依靠运气是走不远的。从国号到国旗都山寨的东西终究只会昙花一现”;“这些年来南棒子膨胀的厉害,已经忘记自己能吃几碗饭了……”等等。

三、对策及建议

作为公共外交重要一环的网络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往积极方面发展的话,就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强化爱国主义的责任感,成为推进公共外交的有利手段;如果往消极方面发展的话,会不利于相互理解与互信,就会放大彼此的分歧与矛盾,从而加剧彼此的“互厌”情绪,成为公共外交的障碍因素。

公共外交的核心在于公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它不仅仅是一国政府对另一国社会进行的有目的性的外交操作,更是民心的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韩两国民众之间,特别是年轻人之间存在一些比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些情绪有时夸大了历史和现实问题,使两国年轻人之间的疏离感愈发严重。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一些负面或虚假消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在未经过滤的情况下,引发两国网民的激烈讨论甚至争执,给两国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亟待通过公共外交手段来解决。”[22]因此,中韩两国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共外交,使中韩关系健康地发展,应该采取如下切实而可行的对策:

第一,两国在加强公共外交理论的研究、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建立专门的公共外交机构与机制。统一管理和协调公共外交事物,完善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危机应对和新闻发布机制。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首先应该加大对公共外交的金钱投入,重视媒体和网络外交。充分重视网络的舆论宣传,网络具有全球性、直接性等特点,打破西方对信息的垄断,探寻对外宣传的新渠道,打开韩中公共外交的新局面。

第三,两国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国家大局出发,对网络上可能造成两国关系发展的过激言论,要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已露出极端情绪苗头的事件,要防止演变为极端事件而上升为政治和外交事件。对一些带有自由主义情绪的网民试图通过网络、手机等手段进行鼓动、组织集会、游行、黑客攻击等活动,政府更要明令禁止。“通过立法、监督、管理和教育等措施,对邮箱、论坛、博客,甚至网络视频和游戏网站等实行了实名制管理,树立网民的责任和自律意识,使网络更安全健康。”[23]

第四,新闻媒体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为了集团或者个人的利益而“见利忘义”。很多记者和舆论工作者为了吸引读者而不顾事实真相,不进行求证,大量地传播,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因此,媒体要在关键时刻进行正面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其“正能量”。依笔者的经验看,两国媒体在表达学者观点时都不同程度存在断章取义、过度发挥的现象。如何容纳不同声音,而不是在表达国家利益方面千篇一律,是中韩都需要正视的挑战。毕竟,迄今为止,两国政府都还比较低调,反而是双方媒体起了冲锋陷阵的作用。这个时候,更加客观、理性的声音有利于管控危机,而不是将两国关系逼到墙角。

第五,两国有着丰富的留学生资源,在对方国家留學生均有6万多人,“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外交群体,很多留学生在归国以后,成为两国交往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要参与力量。因此,世界上多个国家对于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行为十分重视。”[24]两国政府要加大对留学生团体和归国留学人员的支持力度,设立直属于教育部的“留学生支援机构”,民间财团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等支持,从民间交流的角度让两国留学生体验到彼此国家的友好。要多邀请留学生回访,体验韩中的传统文化,并让这些文化深入到留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工作中去。丰富对留学国的文化认知和政治认知,帮助他们能够自觉地成为“民间大使”;要通过留学生的公共外交手段,培养“知华派”和“知韩派”。“担负起开辟两国关系的先锋作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内涵,并消弭误解和对中国抱有某种历史的偏见,促进民间交流。”[25]需要在中韩两国多培养“真正的中国通”和“真正的韩国通”,为未来国际政治格局奠定友好的人脉基础。

第六,中韩建交以后,中韩关系的飞速发展,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是实在的利益。双方应该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促进中韩友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同为两国关系向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摇旗呐喊。强化中韩“人文纽带”对于阻止不负责的、没有根据的不良情绪和“嫌韩”、“厌华”情感的产生有很大的帮助,努力打造中韩“人文同盟”, 两国民众要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绪,不要随意玩弄网络民族主义,从而加深了彼此的疑虑。为了中韩公共外交的繁荣,网络应该发挥积极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金厚联、朴正元:《韩国的软实力和公共外交——以世宗学堂为中心 》,《当代韩国》,2013年第4期。

[2][美]HansN?Tuch,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St, Martins Press,NewYork,1990年。

[3]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王勉、马若虎:《“中国速度”将为世界互联网史写下重重一笔》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03/c_1114236355.htm.

[5]《韩网民数近3500万人 移动用户达3182万人》,http://korea.people.com.cn/n/2014/0604/c205167-8736804.html.

[6]罗迪、毛玉西:《学子论文: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44111/3278579.html.

[7]闵大洪:《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以中日、中韩关系为对象》,http://media.people.com.cn/GB/8352178.html.

[8]《韩国教授郑在书:我没讲过‘中国神话源自韩国》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8/01-03/1122687.shtml.

[9]赵亮:《“被韩国”还是“被误解”?》,《神州》,2010年第8期。

[10]《智能手机撬动信息消费 网络安全还有问题》,《人民日报》,2013年1月4日。

[11][韩]《韩国网民计划攻击中国主要网站以抗议歪曲高句丽史》,《朝鲜日报》,2004年7月28日。

[12]《中国要求韩国返还高句丽古壁画 韩网民反应强烈》,《环球时报》2010年12月16日。

[13] 《韩总理批中国学生护圣火行动过激 将用外交手段》,《环球日报》,2008年4月29日。

[14]《韩国部分网民对四川地震幸灾乐祸让人痛心》,《环球日报》,2008年5月19日。

[15][韩]《以谦虚和温情来化解中国的反韩情绪》,《中央日报》,2008年9月1日。

[16][韩]《论所谓的“反韩情绪”与“反中情绪”》,《中央日报》,2008年9月3日。

[17][韩]《中国国内反韩情绪高涨》,《中央日报》,2008年8月26日。

[18][韩]《李总统“网络上的韩中关系也应友好”》,《中央日报》2009年10月14日。

[19]李新东:《韩国媒体对中国的韩流现象的报道考察及反思》,《今传媒》,2015年3期。

[20]《外媒:愤怒的中国网民正在抵制韩星》,见《环球时报》,2016年7月25日。

[21]李开盛:《在韩感受萨德“冲击波”:舆论界弥漫激动情绪》,《环球时报》,2016年8月10日。

[22]谢方:《推动公共外交,繁荣东北亚文明——第17届中韩未来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科学报》,2012年8月13日。

[23]冯登国、苏璞睿:《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1期。

[24]韩方明:《应以战略眼光看待留学生公共外交》,《南方日报》,2011年10月10日。

[25]马想:《每个留学生都是外交一份子》,《留学》,2014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影响及对策
论营改增对企业科技创新影响
事业单位转制对财务的影响及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纸质档案管理对档案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试论“营改增”对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我国实现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
全面“营改增”对航空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在中国范围内汉语对朝鲜语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