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玲 李振华
摘 要 第二课堂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推动第二课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激发科研兴趣,促进学术创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全员育人,全方位动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应用性、适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和普遍趋势。作为广东省教育厅确定的首批本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之一,我校致力于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第二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显著的作用,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相对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而言。第一课堂是指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按照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第二课堂泛指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所有与育人目标相一致的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学术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五大类。它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一系列开放性活动,是另一个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整体。[1]第二课堂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主要以自愿自主和兴趣爱好为前提,具有思想性、多样性、开放性、活泼性、知识性、创新性等特点,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者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形成了有效的育人合力。作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第一课堂教学在培养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第二课堂在专业知识的拓宽和应用、科学思维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强化、科研能力的锻炼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2 通过第二课堂建设,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会与思考
随着近年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日益提高,我们可以看到,第二课堂活动在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还应看到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之间存在着教学规划上的不科学、教学时间上有冲突;第二课堂各种活动内部没有得到合理规划,存在部分功能重叠,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学生在参与某些活动时没有得到及时的充足的经费支持和专业人员指导;学生没有得到个性化的指导;科研项目和赛事作品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推动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工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丰富和深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使之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紧密联系,可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2.1 激发科研兴趣,促进学术创新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它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之上,形成于社会实践中,是驱动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成才的关键动力。第二课堂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可以自主参加自己兴趣浓厚的各类科研活动和项目,这样兴趣就会变成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推动第二课堂活动建设,首先应该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切入点,紧密围绕第一课堂,结合专业学科特色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拓展活动和项目,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这可以极大地鼓舞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激发学生对学术科研的兴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实践,达到知行合一,从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投入到学术科技活动中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2.2 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第二课堂由于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是加强个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合理规划活动,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更大空间。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并非各类活动的简单堆积和累加,而是要重视资源供给与学生个性特点的优化匹配。从横向来看,如前所述,开展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赛事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从纵向来看,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低年级学生培养注重夯实基础、引导兴趣,由多人组成的导师组统一指导;高年级学生培养更加强调深入探究问题和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匹配“一对一”的导师个性化指导。[2]比如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应加强入学适应教育、爱国爱校教育、专业认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大三的学生则可重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训、创业项目的指导等;针对大四的学生,则可重点加强学生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包括面试技能的提升、求职礼仪的掌握、职业道德教育、考研经验交流、心理调适等。
2.3 全员育人,全方位动员
第二课堂是一项系统的素质教育工程,既需要学校内部各部门系统的通力合作,还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
在高校,党政管理人员、学生工作者、专任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等之间紧密配合工作,搭建全员育人平台,在政策、组织、管理、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学生有力支持,积极服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除了高校重视第二课堂活动,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硬件设施和支持经费之外,还应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的资源,在培养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有效地持续地匹配专家学者、充足的支持经费、外部科研平台、学习与实践机会等各方面资源。具体来说,比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等人员作为指导老师;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共建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定期邀请校外知名学者、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等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等。
2.4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在大力推动第二课堂的建设过程中,要时刻贯彻和体现的教育理念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根本目标,并不是出科研项目数量的多少,也不是看取得的成绩有多漂亮,而是实实在在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紧密结合院系具体工作实际和应用型人才成才规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将学校教学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积极推动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带动全局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通讯作者:李振华
参考文献
[1] 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03-105.
[2] 史宗恺.清华学生工作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