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彭淑婷
摘 要 调查目的:为医院管理者和助产教育者提供参考依据,明确助产专业定位,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推动助产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调查对象:省市级医院6所,其中二级医院1所,三级综合医院4所,三级妇产专科医院1所。选择受访医院妇产科主任、护理部主任、产科护士长等进行专家访谈。调查在医院中妇产科工作的在职医务人员129人。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29份,收回有效问卷129份。
关键词 校企融合 助产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midwifery education, midwifery professional clear positioning, so as to take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promote th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of nursing personnel.Survey: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hospital 6, of which two grade 1 hospitals, three general hospitals 4, three specialist maternity hospital 1. Select the hospital director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ursing director,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experts interviewed. Survey of 129 medical staff working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Methods: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129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o 129.
Keywords school enterprise integration; Midwifery; talent training
1调研背景及目的:
1.1 背景
国家卫生事业“十三五”规划才在“卫生人才队伍”部分提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应当根据当地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市、县、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
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强调,要“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正式提出了助产专业区别于护理专业,突出了助产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地位。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2015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明确助产专业与护理专业同属护理类,助产士的专业技术职称目前也是按护士系列职称晋升。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预计未来几年将迎来更大的生育高峰。由此,医疗服务机构将面临着严峻的专科服务能力不足和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可见培养助产专业专门化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是势在必行的。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委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评审标准”,专家强调了提升助产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科特点实施专业教育培训,强化助产队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出色的助产服务是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母婴健康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一例分娩都应该由熟练的助产人员进行”。目前国际上倡导的分娩模式是“助产士主导模式”,强调助产士是孕产妇的主要照顾者,通过助产士给孕产妇提供连续的专业服务,能够提高自然产率,减少妊娠期的住院时间,减少药物镇痛与产时麻醉,降低会阴侧切率,提高新生儿出生评分,同时也能增加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满意度。可见,助产士在孕产服务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助产联盟对助产士的定义是:助产士应该是负有责任的专业人员,在孕期、产时和产后与妇女进行合作,提供必需的支持、保健和建议,根据助产士的职责帮助分娩,为新生儿和婴儿提供保健。ICM(国际助产士联盟)在2015年国际助产士节提出的主题是“助产士让明天更美好”。在世界许多地区,助产士是孕龄妇女孕期的主要健康照顾者。助产士通过与孕妇及其家庭的合作,给予妇女在整个围孕期和围产期持续性的关怀、必要的支持、护理咨询以及专业医疗服务,从而达到促进妇女和新生儿健康、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目标。在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际助产士联盟国家,由于助产士学历起点高,有着不同于护士的继续教育体系和独立的专业体系,因此助产士可以独立为正常妊娠妇女提供产前、产时、产后的全程支持。
截止2015年11月,连云港市共有從事助产专业护理人员892人。在这892名助产人员中,其学历构成如下:本科144人、大专学历298人、中专学历450人;其中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50.45%,大专学历占33.41%,本科学历仅占16.14%,由此看出,助产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人员是由护士改行经过老助产士传帮带后从事助产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性知识基础和技能素养。分析892名助产人员的年龄分布:30岁以下353人,占39.57%;30~40岁233人,占26.12%;40岁以上306人,占34.30%。由于助产工作具有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技术性的特点,40岁以上助产人员将因为年龄、身体的原因面临转岗或即将退休。目前,连云港地区拥有近500多万人口,育龄妇女人数达108.25万,以2014年为例,年分娩量达到7.06万人次。以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为例,产科有四个病区,2014年分娩量达到8010人,而助产士只有20人。以东海县人民医院为例,产科有三个病区,2014年分娩量达到8550人,截至2015年11月分娩量已近7000人,而助产士只有23人。
1.2 目的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满足助产专业人才需求,为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培养从事护理、助产、母婴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技术应用型护理、助产专门人才,我校利用校企融合的基础,对本地区助产人才队伍现状和专业培养定位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总结。
2 调研内容与方法
2.1 内容
对能够开展助产服务的、与我校有校企合作经历的六家医院(其中二级医院1所,三级综合医院4所,三级妇产专科医院1所)进行专家访谈,对六家医院129名从事助产人员名进行微信问卷调查。调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医院产科助产人员现状。包括学历、年龄、职称、工作年限等。(2)助产士问卷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从事临床工作的助产士应具备的能力、助产士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等。
2.2 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以微信问卷法收集资料。现况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6所不同级别医院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129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
2.3 数据处理
将数据输入EXS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3 调研结果
6所医院助产人员的构成(见表1):受访医院的助产士人数共129名,学历层次以本科居多,占53.49%;职称以主管护师居多,占48.06%;工作年限以10年以上居多,占58.14%。
关于拟招聘助产士的学历起点,受访助产人员中,83.33%的人选择了本科,16.67%的人选择了大专,选择中专学历的占0.00%。对于拟招聘的助产士专业要求为助产专业的占100%,可为护理专业的占33.33%。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临床工作的助产士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受访者中100.00%的人认为产时急救技能、团队协作能力非常重要;83.33%的人认为顺产的处理、人际沟通、心理承受能力非常重要;66.67%的人认为产科危重症护理、新生儿护理、产科新进展的接受与实施能力、产科常见病、多发病护理、难产的处理非常重要;50.00%的人认为孕期宣教、产前检查、基础护理、护理管理能力、教学能力非常重要;33.33%的人认为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16.67%的人认为计算机操作能力、科研能力、英语能力、公共卫生保健知识非常重要(表2)。
通过专家访谈形式,开放式提问“你认为助产士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有哪些”得到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助产技术、会阴缝合技术、应急处置技能、母乳喂养技术、产程观察技术、胎方位检查等。
4 讨论
4.1 分析现状:区域范围内的助产专业人才数量不足
根据我校2015年12月对6个用人单位的市场调研,在被调研的二、三级综合性医院中,每个医院平均仅有18位助产人员,专职的妇幼保健院助产人员也仅平均为50人。在调查的129名助产士中,真正从事助产专业工作的只有63.5%,在助产岗位工作十年以上的人员占58%。可见,所调研的医院助产从业人员数严重不足且存在流动性。随着各家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体制机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职工自然减员、人才自然流动,助产模式的不断推进,社会还需要大量的助产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十余年来助产士的职责被削弱,助产行业正面临着尴尬,迫切需要助产士在学校时就接受到很专业的职业教育。在调研中,许多资深的助产人士语重心长地嘱咐调研老师:“再也不能按护理专业(助产方向)来培养助产人才了,助产专业需要助产专才,因为她承担着两条人命的重担”。
4.2 分析需求:助产专业人才培养需重视核心职业能力
对于助产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方面,临床调研结果认为,助产人才培养除了要重视一般护理知识与技能之外,应重点培养其产时急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产科知识与技能以及人文知识和沟通技能等。
在专科实践技能方面,临床调研认为助产专业人才必须应掌握一些专科适用性技能如接生技术、会阴缝合技术、应急处置技能、母乳喂养技术、产程观察技術、胎方位检查等。
5 对策
5.1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化人才培养
我校以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护理专业自2007年开始,创新性提出“221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2+2+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在医院学习2年,实习1年)。与行业合作制定、修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遵循五年制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我校先后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方医院、连云港市中医院、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合作办学共10个年级12个班。为了适应助产人才不足的现状,满足临床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在未开始助产专业招生之前,已与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合作办学并成功举办两届产科方向合作班。在医院学习的两年里,我们采取上午病房下午课堂、边实践边学习的形式,取得良好成效,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通过积极调研与申报,我校于2016年已获批助产专业并已开始招生。本着“以工作岗位为主体,从岗位需求出发,立足于岗位标准,服务于专业需要”的理念,结合连续两届校院班产科特色护理的合作办学经验,为我们进一步培养适合、适用的助产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5.2 依托校企融合,加强助产专科性师资培养
在师资培养方面,我们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引进三级医院科护士长为专业带头人,聘请医院产科、产房护士长参与学校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利用集体备课机会为学校专科教师讲授新理念新知识及临床产科急危重症知识。整合临床产科病例资源,以临床实景为例,设计综合场景,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实训及急救能力。对于校内专任教师,每年落实教师下临床实践时间,量化临床实践内容与指标,系部层面进行考核,并与个人绩效挂钩。通过两年的运转,学校教师的专科理念及综合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对专科新理念新技术能够及时了解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5.3 明确专业定位,重视助产实训基地建设
作為连云港地区唯一一年全日制卫生类职业学校,在充分调研助产行业及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基础上,由医院产科专家参与指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专科实训基地规划中掌握了“三个原则”:一是校内与校外共同发展原则;二是硬件与软件并重原则;三是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在实训基地运行中有效开展“三个对接”:一是教、学、做有效对接;二是开展创新性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有效对接;三是开展护理人才定单式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我们在产科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以工作实景为依据规划实训基地建设,以助产人才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整合实训项目,开展接生技术、会阴缝合技术等专科实训项目,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同时把护理人文环境融入产科基地建设并与教学环境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基地设有仿真待产室、仿真产房、仿真母婴同室、仿真产前检查室、新生儿沐浴与抚触、仿真计划生育室、技能训练室等多个实训场所,每一间实训室均根据模块需求确定设备、仪器和其他实训物品。
5.4 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特色社会实践
坚持“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三合一”原则,我校充分发挥专业辐射作用,高度注重社会服务,提升学生和教师的专科能力、急救能力、综合能力。近两年来,我校专任教师先后与连云港市劳动局、连云港市妇联等合作进行农村进城女性及城市下岗女工的再就业培训工作,培养的月嫂及妇幼保健人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积极承担了大量的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师及保健按摩师的等级鉴定工作,受到劳动部门与社会的一致好评。2014年以来,我们在校企合作(产科方向)的班级里选出8名学生,成立“温馨天使”学生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层医疗服务站为孕产妇开展健康教育等社会服务,与合作医院联系,参与医院的孕妇学校课堂。2016年,我校在助产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中选拔16名学生成立“阳光天使”急救小分队,在老师带领下,利用业余时间到连云港市社会福利中心、中小学及企业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6年9月,急救小分队的学生配合老师又成功为护理系所有新生进行了专业认知培训及心肺复苏、包扎等急救技能的指导与练习,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蒋莉.产科助产士阶段式培养的方法及效果.中华护理教育,2007.5.
[2] 庄薇,厉跃红,吴娜.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对产房质量控制的影响.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11.
[3] 张鹰,施立煌.助产士在职教育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临床医学工程,2011.10.
[4] 赵巧红.浅谈助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外医学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