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强
摘要:教师在教授高中地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提升学习效率。本文就知识迁移对地理知识记忆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知识迁移提升记忆的措施加以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迁移;高中地理;提高记忆
现阶段,我国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高考。高考的主要考查内容就是利用头脑中的记忆进行答题。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优良的成绩,加强记忆力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学家发现,利用知识迁移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力。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体系重要的一环,而且高中地理中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记忆,为了提升学生地理知识记忆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知识迁移促进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地理知识学习中知识迁移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系统化知识的学习与记忆
高中地理是学习地球表面现象的课程,包含着其他课程的知识,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对知识迁移的方法加以引导。在遵循新課程标准的情况下,严格按照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要密切配合,放松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完成高效和谐的地理教学课堂的创设,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掌握地理的学习思维与学习方法,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获得显著的提高。
(二)有利于摆脱思维僵化,开阔思路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重视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却漠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理解与掌握,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僵化,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一幅澳大利亚东北地区的地图,并告知学生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然后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该地气候类型的成因?学生们按照教材内容,千篇一律回答:当地受赤道低压带的影响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类型。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思维已经僵化,仅仅是记住了教材内容进行照搬照用,并没有分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造成了对当地气候成因的误判。而通过教师对知识迁移教授,就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解与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学习上,可以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三)有利于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对于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地理知识学习的方法加以讲述。每个教师都有种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学习方法。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水平以及知识接受能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虽然知识的学习方法种类多样,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认知。例如,在进行农业与工业区位分析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工业区位置时,要考虑到交通、社会经济、污染情况等因素,而农业区位则要考虑到自然、村镇位置等因素。地理知识掌握不深的同学,建议用公式化学习法,这样学习难度就会降低,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对基础较好且善于地理分析思考的同学,教师要尊重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其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从案例以及图片中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找到答案,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通过这种方式,知识迁移就可以在各个学习档次的学生中发挥作用,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1.在“点”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能力的培养。
所谓“点”就是地理知识中的概念、理论,以“点”为基础的培养,就是教会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对知识点全面而深入的掌握,有利于加深对地理事件与地理现象的了解与认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客观规律有清晰明确地讲授,并教授学生如何科学合理掌握地理知识点。
例如,以《气压带与风带》一节的地理教学内容为例,该节内容有以下知识点:气压带、风带、大气环流、气压中心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图的方法可以直观清晰地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另外也可以利用图示法,讲解法等等,根据教授的具体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2.在“线”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能力的培养。
知识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这些知识“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知识“线”,完成相对简单的知识迁移,其实,在对知识概念、原理的分析中,已经完成知识迁移,在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联系在一起时,所用的方法就是知识迁移。
例如,讲授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规律:太阳的直射点根据季节的不断变迁而呈南北方向的移动,气压带与风带在一年内也周期性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在对该规律进行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是什么?以一种什么方式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记忆,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想到地球公转的知识。
新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分析,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持续对旧知识进行迁移,将知识迁移的方法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应主动教授并让学生明确了解知识的迁移方法与作用,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迁移方法进行实际运用,促进对知识迁移能力的掌握。
3.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就是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并将迁移的知识呈现出来。知识网络是由许多最基本的知识彼此联系在一起组成的,这个知识网络呈现了这些基本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以前的知识迁移进来,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承上启下,完成章节的知识网络,随着知识联系的不断补充与完善,逐渐完成了对整本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这个知识网络的构建,离不开对知识迁移的应用,学生通过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并形成了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效率的提高。
从知识的“点”到知识的“线”最后到知识的“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分步骤且由浅入深对迁移能力进行学习,最后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效率。
(二)在笔试训练中运用知识迁移能力解答习题
笔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精心设计的习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以三圈环流为例,进行试卷的设计,开展基础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这种知识迁移训练的难度相对较低,只是对地理知识点进行考察。再以三圈环流为例,可以开展图表变式迁移训练,这就需要学生在看懂变式的基础上作答,对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
三、结束语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完成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进而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