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及实证检验

2017-06-08 02:58张静谭翠平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张静 谭翠平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质量却不断下降问题,以我院机电类专业高职毕业生为例,展开调研,有效样本1206份。结合我院专业特色,提出高职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并提出一套符合该专业特点的,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改进措施以及实证检验研究方案。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实证检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斷扩大,以及近些年来自主招生越来越受到热捧,高职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在总体生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没有提高反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有资料表明,2001-2012年十二年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至2012年已有超过680万毕业生,然而,高校毕业生待就业或失业的人数也让人触目惊心,最多达到170万人。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已迫在眉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工作的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研究者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方面,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质量内涵研究和就业质量评价研究两个方面。

(一)内涵研究

早在2005年,刘素华等人就提出就业质量是就业的重要内涵,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如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近些年来,倪依纯等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步人“新常态”,将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分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标准、毕业生就业率标准、毕业生就业收入标准、用人单位综合评价标准、毕业生社会地位标准和毕业生贡献率六个方面,首次提出毕业生贡献率,即毕业生为国家、企业创造的财富多少及纳税数目,这可以很好地反映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度。国内外学者对于就业质量内涵的研究标准虽然略有差异,然而对内涵研究标准基本一致。

(二)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不仅仅是建立就业质量评价研究指标,而且热衷于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模型。2008年,史淑桃等人首次对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模型展开研究,首次提出该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5个分指标,重点解决各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比例权重问题。2011年-2013年,徐海峰等人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2012年,倪伟等人从毕业生整体和毕业生个体两个角度,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既没有背离就业质量评价最为核心的主角“毕业生”关注的职业发展、单位层次、劳动报酬等评价指标,同时也对政府以及高校最为关注的“就业率”这项指标赋予了应当的权重。2013年,卫铁林等人在借鉴史淑桃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并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以河南省某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该模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与评估,对于揭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与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研究更加注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然而,就业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复杂而艰难,在进行实践验证时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不断探索。本研究更关注建立一套适用于高职教学的实证检验系统,更加符合高职教育体系研究。

二、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内涵研究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研究应科学、合理、有效,并结合我院机电类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确定其范畴和内涵,如下图所示。

(一)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可以反映毕业生是否与区域、行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总需求一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标准可以衡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区域、行业、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

(二)毕业生专业对口情况

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能直观反映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反映专业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

(三)毕业生岗位晋升情况

该标准可以反映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对社会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否具备再学习再创造的能力,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生岗位晋升情况是指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由施工员、技术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顺利晋级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管理岗位,并应获得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进一步考取二级建造师(机电类)、电气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印证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科学性。毕业生是否有足够的专业发展空间、事业成就感及工作升迁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稳定性。

(四)毕业生岗位稳定性情况

保持毕业生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对于毕业生个人和企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对毕业生个人而言,保持岗位的稳定性,时间越久,工作经验积累越多,更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于企业而言,保持员工岗位的稳定性,避免了频繁培养新员工带来的浪费,节约了时间及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定时间内的工作稳定,说明一定程度上毕业生对于单位是满意的,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同时也说明企业对于员工非常认可,可以不断培养企业专业领域内的骨干力量。

(五)毕业生岗位胜任情况

该标准可以直接反映出社会及行业、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毕业生能够完全胜任岗位,说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现很满意,能够作为公司的一分子全心全意地为公司服务,同时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的。学校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修改教学计划,适度增减课程及培养模式,这是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质量最有效的检验方法之一。endprint

三、我院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结果研究与分析

本研究对我院近五年以来的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展开就业质量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工作涉及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电梯方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安全监督及检测方向)、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专业共5个专业6个方向的毕业生,调查样本共涉及2011届、2012届、2013届、2014届和2015届五届毕业生和300多家用人单位。在1206份三年制高职毕业生有效样本中,2011届毕业生232人,占19%;2012届毕业生243人,占20%;2013届毕业生239人,占20%;2014届毕业生247人,占21%;2015届毕业生245人,占20%。企业有效问卷307份,其中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14份,占5%;国有企业36份,占12%;中小型企业257份,占83%。此次调查研究是对毕业生和企业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走访毕业生、企业访谈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通过对有效样本的分析,发现我院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就业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我院近五年机电类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服务于企业。其中,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就业22人,占1.8%;国有企业就业148人,占12.3%;民营企业就业983人,占81.5%;自主创业37人,占3.1%;专升本16人,占1.3%。调查数据显示,我院机电类高职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民营企业。近几年,我院不断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发明杯、创业杯等比赛,以赛促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逐年递增。2012届一名毕业生在当年的创业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当年的作品现在已落地,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学院应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对口情况

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通过对1206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完全对口”174人,占14.4%;“基本对口”806人,占66.8%;“不对口”226人,占18.8%。“完全对口”、“基本对口”总计81.2%。调查数据显示,机电类毕业生专业完全对口人数少,学院应加大“产教学”融合力度,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实现毕业后即上岗,毕业就业无缝对接,使毕业生更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三)岗位晋升情况

调查显示,工作1-2年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电气设备安装工等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工作3-5年的毕业生部分获得晋升转为管理岗位。1206位毕业生中,毕业1-2年内工作岗位获得晋升的有38人,晋升率为3.2%;毕业3-5年内工作岗位获得晋升的有207人,晋升率为17.2%。调查数据显示,我院机电类毕业生3-5内年岗位晋升率较低。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岗位稳定性情况

2011届毕业生跳槽14人,占6.1%;2012届毕业生跳槽27人,占11.1%;2013届毕业生跳槽32人,占13.4%;2014届毕业生跳槽8人,占3.2%;2015届毕业生跳槽2人,占1%。可见,毕业3-4年,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频繁跳槽。由于企业培养员工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保持岗位稳定,对于企业而言,能有效节约成本。对员工而言,一定时期内的岗位稳定,专业能力会逐渐提高,逐渐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更利于个人发展。因此,加强专业建设,使毕业生在校期间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成为关键。

四、提高就业质量的改进措施及实证检验

(一)成立课程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针对院系专业多、方向多,同一门课程适用于不同专业的问题,青年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教学经验不足,对于同一门课程来讲,老教师和青年教师讲课效果差距甚远。基于以上原因,成立课程组,指定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教学文件,实现以老带新,提高教学质量。开学前一周将各门课程的课程号、考核方式、周学时、总学时、上课班级等详细信息,以邮件形式发给每位教师。开学第一周,各课程组组长对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检查、评分并做记录,教研室主任、教学副院长审核后教学科留底一份。每位教师人手一份教师手册,教师手册中需附教学材料,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

每一个课程组均有一名外聘教师,外聘教师由企业人员组成,我院已建立了外聘教师人才库,每一个课程组均由企业人员参与讨论,制定教学文件。

(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建设

将创新创业课程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并邀请专家以讲座的形式,每月定期为学生开课。同时,我院教师积极筹划开发适合我院机电类专业的创业创新教材,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三)增强青年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双师素质型教师。与企业密切对接

1.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进修、培训、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不断成长、提高。以课程组为单位,每一课程组均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开公开课,全院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内容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开课中,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点下,学到了很多授课经验,使人受益匪浅。

2.学院每年派出一名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定期派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大学学习进修,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也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四)我院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为2+0.5+0.5。其中,加强顶岗实践环节,改革顶岗实践管理制度

我院开发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该系统已经在2013级毕业生6个教学班中正式使用,使用学生達177名。网络中心完成了系统技术支持。学生和老师认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建立,方便了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让教师能更快捷了解学生的动态。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发起互动,探讨、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号)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研发,规范顶岗实习的管理,监控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确保实现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实现职业专业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无缝”对接,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endprint

通过使用该平台,可以实现以下目的:

1.顶岗实习作为校外实习,管理与监控效果很难控制,因此学校与指导教师需要良好的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实现实习学生在岗管理的有序运行,保证顶岗实习稳定而有效。

2.将校外实习过程中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透明化,为校外实习过程中的教师工作量计算提供基础和依据,为教师考评提供参考。帮助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提供更细致的管理和指导,为学生实习成绩计算提供基础和参考。

3.校外实习小组的创建。以小组为单位管理实习工作,每个实习小组有一名实习指导教师,可以使实习指导教师创建自己负责的实习小组或者由实习工作管理人员统一建立本学院所有实习小组。学生的实习登记,实习周记,实习总结,实习報告都跟加入的实习小组关联。新建实习小组成功后,自动创建本小组微信公众号。

4.加强对学生实习效果管理。学生顶岗实习事务处理模块包括填写表单,具体包括:a.顶岗实习登记表Ib.实习单位变更表;c.顶岗实习周记(可上传实习图片);d.顶岗实习总结报告。同时,学生可查看教师对顶岗实习周记和顶岗实习总结的评语与评价。

(五)完善学生评教系统,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实证检验

此套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学生期末评教行为。传统的学生评教系统,在期末时被动进行,学校往往以不评教没有成绩强制学生评教,学生为了得到成绩敷衍了事地评教。我院改善了传统的评教系统,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实施评教,经过一个学期的使用,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学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地对教师当天的教学进行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甚至上课语速进行调整,提高教学的质量。正所谓因材施教,每一届甚至每个班的学生都有独特之处,这样的互动可以让教师用最为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学到应学与想学的知识。

学生通过软件平台登录,完成作业。通过自动生成的数据和报表,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找出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省去了大量批阅和总结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可以针对问题,及时为学生讲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结论

以我院近五年来机电类专业毕业生为例,探讨了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改进措施,并进行实证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不断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课题,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获得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大突破。

基金项目: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专项课题:以产业为导向的高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评价及就业质量评价研究(ZJYJl5-25)。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毕业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现状及对策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调查研究
探究高职毕业生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网络时代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
浅谈铁路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教学与管理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
基于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视角的高职毕业生职业化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