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娟 张文兰
[摘要]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弥补国内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存在的不足,木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2006-2016年近十年关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为对象,分别采用可视化的引文分析、共词分析梳理了国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的分布情况和研究主题,并在深入分析典型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各个主题的具体研究内容。最后,借鉴国外研究经验为国内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网络环境;学习动机;文献计量分析;研究主题;研究建议
一、引言
近十年来,随着增强现实、物联网、泛在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iPad、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多种网络学习方式应运而生。网络学习发生在虚拟学习社区这样一个没有真人、表情、情感交互的“人造教育信息交互系统”(张立国,2009)中,往往会出现学习者由于缺乏归属感和情感寄托而放弃学习的问题,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探究怎样使学习者变得爱学并能够持续学下去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学习动机是在综合考虑学习者兴趣、目的、价值和期望的基础上,确保其参与深入学习的一种内部意愿,是推动学习者爱学和持续学习的主要力量。因此,在网络虚拟学习环境下探究学习动机对促进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大规模开放课程、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的全面铺开,网络学习已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网络学习作为一种高度自主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较强的内外在动机来维持。有研究表明,目前学习动机不高是导致网络学习辍学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Kim&Frick,2011)。然而,学习动机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在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学习者特征、课程、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对网络教学进行干预。目前,国内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不深入等问题,缺乏系统探讨,研究进展缓慢,对网络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有限。为促进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提升,国内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研究亟须取得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国外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另外,可视化的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以其客观性、科学性、可视化的特点在了解某领域研究的分布情况和研究热点方面常常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对国外近十年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并借鉴国外经验为国内学习动机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数据来源
本文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上先用主题词“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Or“e-learning environment”Or“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Or“Internet learning environment”Or“web-basedlearning environment”檢索,然后使用主题词“motivation”“motivations”“achievement motivation”分别在上述搜索结果中检索,时间界定为2006年1月到2016年2月,共得到563条结果。通过浏览所得文献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得到与本研究精确匹配的263篇文献,最后导出文献的关键词、摘要、期刊来源、研究机构等题录信息。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般而言,科学文献之间会相互引用,被引频次的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学文献的价值,因此全面了解科学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情况有助于了解某一国家、某一团体、某一作者在某个领域所做的贡献。引文分析就是这样一种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对象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邱均平,2001)。在明确某研究领域贡献最大国家、团体、作者等的具体信息后,研究者就可以依据其研究成果来准确定位某一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
近几年,可视化的共词分析法因其能够直观形象地揭示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某领域热点问题上得到广泛关注。作为内容分析法的一种,其原理是统计一对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一般认为词汇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紧密(那一沙,等,2013)。进行共词分析后,将关系较近的关键词构成若干类团,某一个或几个类团构成一个研究主题,而这些研究主题就构成了某领域的研究热点。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国外2006-2016年关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的263篇文献为对象,利用Excel 2003、HistCite引文分析软件、SATI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等工具,采用描述性统计、引文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多角度计量分析,得出国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主要研究分布情况
HistCite引文分析软件中包含三个重要字段:Recs、TLCS、TGCS,其中Recs表示发表论文的数量,TLCS表示论文在当前搜集到的文献中被引用的总频次,TGCS表示论文在所检索的数据库中被引用的总次数(俞显,张文兰,2013)。我们将有效文献来,国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相关研究呈波动增长的态势,2014年发文量达到最高,共计45篇。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的普及,在线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动机不高而导致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相关研究者逐步意识到学习动机在维持网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了对新技术环境下学习动机问题的探讨。从这些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研究内容由探索传统动机实践转向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法;新的教学模式(如MOOC、翻转课堂等)中的学习动机问题得到重视;研究依托的技术环境涵盖多媒体、多媒体社交网络工具、教育游戏、智慧教育等。由于本研究对2016年的数据仅统计了前2个月,故搜集到的文献比较少。
(二)国家(地区)和机构分布
使用HistCite分析被引国家(地区),得到排名前10的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表文献的数量(Recs),还是在该领域被引用的频次(TLCS),美国均为世界最高。这表明美国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领域的贡献重大,起到引领世界研究方向的作用。中国台湾地区居第2位,其成果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台湾地区相关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强大的技术团队开发设计新系统,然后将其应用于教学或实验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情况,强调实证研究。如将利用Java、Oracle、Xcode开发的具有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感知学生位置、记录学习过程等功能的基于增强现实的移动学习系统(Augmented Reality-based Mobile LearningSystem)应用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新技术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的新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动机(Chiang,Yang,&Hwang,2014)。此外,荷兰、希腊、英国、马来西亚、挪威、西班牙、中国香港等在新技术环境下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也值得借鉴。
研究机构的引文分析以TLCS为准,结果显示,排名前两位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State University)和密西西比州立大学(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中国台湾科技大学(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排名第3,美国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的教学设计与技术机构(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Miami University,Oxford,OH)、威尔顿大学(Walden University)則分别位居第4、第5位。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整体国家(地区)排名还是单独研究机构排名,美国、中国台湾均位居前列,说明美国和中国台湾在新技术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腊的塞萨利大学(University of Thessaly)的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系(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tion and Sport Science)位列第6。排名第7的是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排名前10的其他大学分别是中国台湾中原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的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三)核心期刊分布
利用HistCite分析被引核心期刊,以Recs和TLC为准,得到发文数量和被同领域引用排名前9的核心期刊(见表2),可以看出,核心期刊有《Computer&Educ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and Development》等,其影响因子大多在1.5左右。作为教育技术界的核心期刊,这些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对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主题分析
(一)关键词频统计分析
使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提取高频关键词,由于不同研究中对某一术语的表述可能不一致,或者统计结果中会出现一些与本研究无关的词汇等问题,首先需要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如删除本体词“learning motivation”、无关词汇“learning”、合并“e-learning”与“online learning”等,标准化后,提取词频≥4的30个词为高频词汇,如表3所示。表3显示,国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的前10个关键词包括在线学习(45)、自我效能感(44)、交互(33)、学习环境(21)、教与学的策略(21)、协作学习(侣)、交互学习环境(16)、评价(11)、计算机游戏(9)、自我调节学习,这10个高频关键词总的出现频次为226,占高频关键词总频次的65 3%,由此反映出一定的研究热点:国外注重在线学习、协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策略探究和环境建设。当然,仅凭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不足以全面描述国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主题,还需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
(二)共词矩阵分析
共词矩阵可以是相似矩阵或相异矩阵,相似矩阵中的数值代表两词的相关程度,值越大相关度越高;相异矩阵中的数值代表两词的相异程度,值越大相关度越小。由于得到的相似矩阵中数值为0的比较多,为了减少统计误差,本研究在SATI中导出前30个高频关键词组成30x30相异矩阵,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国外网络环境下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由近到远依次是在线学习(0.9696)、交互(0.9701)、教与学的策略(0 9757)、协作学习(0.9819)、学习环境(0 9845)、自我效能感(0.9981)。其中,在线学习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最近,其次是交互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最远。由此说明,“在线学习”和“学习动机”这一词对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较多,表明国外在线学习中学习动机的研究已呈常态化;“学习动机”与“交互”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多,部分学者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生机交互对动机的影响作用;“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这一词对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的概念是等同的,常常会用自我效能感来代替学习动机。总体而言,学习动机与其他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比较大,说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聚类分析
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20.0,使用层次聚类中的Q型聚类,在保证类别内差异尽可能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大的前提下(张文彤,等,2013),使具有共同特点的样本聚集在一起,得到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主题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依据聚类结果,可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研究分为4类,各个类别的名称及包含的关键词见表5。
种类一命名为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包含计算机焦虑、满意、自我效能感、评价、学习环境、兴趣、参与7个关键词。种类二命名为新技术环境支持的学习动机提升策略,包含协作学习、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交互学习环境、教/学的策略、交互学习、多媒体/超媒体系统、教育中的媒体、技术、在线学习、自我调节学习、高等教育11个关键词。种类三命名为悦趣化环境中学习动机研究,包含交互、教育游戏、成就、虚拟现实、人机接口、计算机游戏、基础教育7个关键词。种类四命名为学习动机理论探讨,包含自我决定理论、ARCS模型、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混合学习5个关键词。下面将对各个主题进行详细介绍。
领域一: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复杂心理变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掌握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教师更加合理地解释、预测和控制教学。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变革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在新技术变革教育的大背景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也在个人、技术、教学、社会等各个层面上发生着变化。研究表明,网络环境下的动机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如下:①就个人而言,学习者对在线课程任务的难易预测会影响学习动机,如果学习者预测到任务较难,其学习焦虑会增加,进而影响学习动机;学习者对技术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会影响学习者使用技术的态度;学习者倾向于依据自身习惯和已有技术经验选择技术;学习者做的选择、付出的认知努力、在某一任务上花费时间的长短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學习动机情况。②在技术方面,使用技术前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技术培训有利于学习者满意度的提升;学习者控制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权和多样的选择项,促进学习投入;软硬件的质量、外观布局等会影响学习动机。③在教学方面,教学和组织环境的整体氛围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流”体验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沉浸”在网络学习中,有助于维持学习动机;课程的相关性、组织、目标界定、灵活性、参与和交互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习动机。④在社会层面,社区存在感会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学习者越意识到同伴的存在,越有参与到在线社区的兴趣;教师、助教、管理员、家长、同伴等提供的技术支持或其他支持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由此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的动机影响因素既有浅层的又有深层的,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且往往综合影响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系统考虑。
领域二:新技术环境支持的学习动机提升策略
新技术支持的高交互、沉浸、移动的学习环境为学习动机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但是这些技术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参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技术的选择使用。因此,教师依据学习动机的作用机制,并结合技术特征、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实际等设计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显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依据教学设计侧重内容的不同,技术支持的学习动机提升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注重工具与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工具与环境的富媒、便携、交互等特性为学习者提供多感官参与、实时交流与沟通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兴趣,促进积极的学习投入。二是注重教学活动与内容的设计,强调在技术支持下采用问题驱动、项目式教学、支架教学等多种策略的教学,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习者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搜集加工资料、解决问题,参与积极性高,获得的学习满意度和成就感较强。可以看出,虽然基于新技术的动机策略各有侧重,但应注意这些策略作用的实质均是通过激发、满足或维持学习者的需求、兴趣、目标、好奇、控制等来促进学习动机的。另外,在技术环境下也应考虑学习动机除了包含可塑的成分外,还有不可塑成分,学习策略干预的是其可塑部分(张祖忻,2003)。
领域三:悦趣化环境中学习动机的研究
计算机游戏已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儿童和青少年课外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其上,加之教育游戏通过为学习者提供探索、操纵、与环境交互等活动能够促进其好奇、想象、挑战、控制,吸引其参与学习,对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教育游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作用应在考虑教育游戏本身对学习者强大吸引力的同时,探究科学的教学法策略以促进学习者深层次认知参与。首先,将教育游戏作为环境或工具探究动机提升策略,注重学习者基于教育游戏的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在满足学生好奇、兴趣等的基础上,促进学习者深层认知参与,如可以采用建构教育游戏(Vos,Van Der Mei.iden,&Denessen,2011)、徽章奖励(Filsecker&Hickey,2014)、开发游戏(Hwang,Hung,&Chen,2014)、设计视频游戏
(Molins-Ruano,Sevilla,Santini,et al,2014)、基于游戏的多用户虚拟环境(Sancho,Torrente,&Fernandez-Manjon,2012)、移动游戏化系统(Su&Cheng,2015)等一系列策略提升学习动机。其次,比较不同游戏条件下学习者动机水平的异同。如在单机与多人、在线与离线(Hainey,Connolly,Stansfield,et al,2011)、严肃与娱乐(Erhel&Jamet,2013)、游戏任务是“挑战”与“匹配”(Hung,Sun,&Yu,2015)等多种游戏条件下进行动机水平高低的比较,有利于研究者从教育环境、任务等多个角度设计最佳的动机维持策略。最后,在教育游戏中引入虚拟现实、代理与替身、多用户的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探究这些新技术对动机的支持作用及具体的支持因素。教育游戏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正确处理教学和游戏之间的关系将会取得惊人效果,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探究教育游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作用时,应把控好教学因素和游戏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发掘教育游戏中对学习动机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领域四: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探讨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创新标识着领域的发展方向。网络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因此,探究网络环境下的动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约翰·凯勒教授提出的ARCS模型(Attention,Releve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作为研究动机的经典模型之一,在传统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论证与应用。2008年,为探究多媒体环境下的动机指导理论,更好地指导技术应用实践,凯勒教授在ARCS模型上整合意志、行为控制、多媒体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等成分后,提出了动机、意志和成绩的整合理论(Motivation,Volition,and Performance,简称“MVP”)。该理论指出,动机过程包含动机和意志处理过程、动机和信息处理接口、信息和精神运动处理、结果处理等几个连接的阶段(Keller,2008),能够为网络环境下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提供重要指导。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莱恩(Deci&Ryan,1985)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自提出以来在各行各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过程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无动机,其中依据个体自我决定程度由强到弱将外在动机依次分为整合调节、认同调节、摄取调节、外在调节四个阶段,其中整合调节最接近内在动机。个体在发展中通过三种基本需求(胜任、关系、自主)的满足逐步体验到更好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幸福感,自我决定逐渐增强,促进其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Chen&Jang,2010)。研究表明,网络学习中的新技术环境能够很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三种基本需求,促进其内在动机的增强。因此,自我决定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在线学习、教育游戏、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移动学习系统等新技术环境中。由上述动机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动机理论研究的内涵在拓宽,由单纯关注动机因素转向关注认知、社会等因素;在作用过程中,更加注重学习者由外至内的心理处理过程,注重在技术作用下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因此,笔者立足国外研究,为国内网络下学习动机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一)扩展学习动机研究领域和范围
新技术环境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学习动机研究:①在研究对象上,不同学段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特征,为使网络教学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需要全面探究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成人学习者等在内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②在学习方式上,加强对协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研究。协作学习作为信息时代主要教学模式之一,探究其中的学习动机问题对提高协作学习参与度,帮助学习者克服网络学习情感缺失等具有重要意义。⑧在技术应用上,加强悦趣化(比如教育游戏、虚拟现实场景等)环境中学习动机的研究,寓教于乐,提高学习积极性。④在动机要素上,加强动机与其他情感、认知变量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认知与情感作为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但网络环境下由于师生时空分离、网络教学的弱控性等局限,往往容易出现认知与情感分裂的现象,因此网络环境下探究认知与情感之间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⑤在动机的测量上,虽然问卷量表形式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心理测量本身具有模糊性、间接性等特征,问卷测量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认知和心理变量可以采用傳感器等先进设备精确测量,这种测量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信息,而且可以在对学习者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全面动态地实施。
(二)转移研究重心,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探索
目前,国内对网络环境下解决学习动机问题的方法策略、模型等进行了局部探讨,然而应用较少。网络学习需要良好的内外在学习动机来维持,加之学习动机本身的复杂性,仅通过理论探讨学习动机问题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出和检验多种策略,这一点从国外研究中也可以看出。在现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内动机策略的研究也应该搭上技术的顺风车,借助技术提供的及时反馈、友好交互、按需推送等支持,在增强学习者体验、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情况下设计动机策略,比如为学习者提供与其先前知识一致的内容、为学习者分配真实任务等,最终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其有效性。此外,技术作为在线学习中学习者与同伴、教师交流沟通的“生命线”(Kim,et al,2011),保持其“畅通”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前提,对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线学习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三)丰富学习动机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取作为决定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必须加以重视。国内相关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定性或定量研究,然而很少将两者结合使用。由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使用调查、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定性分析,使得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大范围推广。这启示国内学者应加强定量与定性混合研究,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了解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全面、多角度分析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及可采取的有效策略,促进学习动机研究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