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丹 薛辉 张一春
[摘要]
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批拥有强烈开展信息化教學崽愿的中职教师。木研究对C市某高等职业学校1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纳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因素,结合性别、年龄、职称、教龄、所在系部五个调节变量,构建了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模型,并依据此模型进行实址研究,探讨了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院校支持、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学科文化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性别、年龄、敦龄对使用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职称、所在系部对使用意愿不会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依次提出了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加快了教育领域变革的脚步,从而推动了信息化教学进程。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南国农,2004)从该定义中可以得知,信息化教学是指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现代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方法为指导,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特定的对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目前,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群拥有强烈开展信息化教学意愿的中职教师,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他们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又该提出何种提升策略以改进现有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Hassan Mirajani等人采用定性的方法访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教师,归纳出领导的支持与指示、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足够的教学知识与资源是影响教师利用ICT开展教学的主要因素。(Mirzajani H,etal,2016)也有一些研究者从教师ICT能力的技术层面与教学法层面进行分析,阐述了操控与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基本软件的应用能力、多媒体展示能力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技术层面利用ICT教学的主要因素,而教学计划、教学环境、教学创新点以及技术资源的合法来源构成教学法层面的影响因素。(AImerich G,et al,2016)
另外,也有研究者从教师与学校两个层面对其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教师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学经验等变量,学校的外部因素则包括院校支持、机构角色扮演等变量;教师的内部因素包括教学方法、对待ICT的积极想法、参与度、自信心等,学校的内部因素则包括财力支持、管理机制、奖励措施等。(Drent M,et al,2008)
从已有文献看,国外多数研究仅局限于教师利用ICT开展教学的视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但由于“信息化教学”属于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为高度概括化的概念。因此,上述文献研究不能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另有一些国外研究从分层的视角对学校因素与教师因素进行了探讨,却未考虑学科文化的差异以及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以C市某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该所中职学校教师的自身属性,并纳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客观存在因素,依据构建模型开展实证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策略。
二、研究模型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得知,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会受到技术环境、个人特征以及院校组织等因素制约,而Davis所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理论为阐述与解释信息技术与个人意愿之间影响因素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以TAM为基础,将中职教师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职称、教龄、所在系部等)作为调节变量,结合前人总结的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外部因素,构建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并提出了相应假设。
(1)易用性感知和有用性感知
易用性感知和有用性感知是TAM模型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易用性感知是指用户主观认为使用该信息系统的容易程度,有用性感知是指用户主观认为该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其工作绩效的有用程度。Davids所提出的TAM模型表明,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感知会直接影响使用意愿,有用性感知也会直接影响使用意愿,而易用性感知也会影响用户的有用性感知体验。(Davis,F.D,1989)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必须使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或工具,理应符合上述研究。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有用性感知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有直接正相关影响。
H2:易用性感知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有直接正相关影响。
H3:易用性感知对有用性感知有直接正向影响。
(2)院校支持
院校支持是指开展信息化教学所在的组织单位所提供的经济、政策或技术上的支持。国内外研究发现,组织或机构所提供的经济、政策或技术上的保障可影响用户对技术的使用意向。Hassan Mir ajani等人通过访谈法总结得出,学校管理层对教师的支持能够很好地促使他们将ICT融合至教学内容中;(Mirzajani H,et aI,2016)Fadillah Yassin等人发现,院校支持在组织层面对人们使用ICT分享知识的行为意向有着显著正向影响;(Yassin F,et aI,2013)朱艳调查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领导重视有着紧密联系,院校领导的积极支持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朱艳,2016)Escobar-Rodriguez T等人研究发现,提供培训等支持手段能有效增进学生对Moodle平台的有用性感知与易用性感知。(Escobar-Rodriguez T,et al,2012)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4:院校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感知。
H5:院校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易用性感知。
H6:院校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3)学科文化
学科文化是指学科领域内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一种知识传统和行为准则。(胥秋,2011)研究指出,由于学科本质的差异,造成了师范生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态度以及教学方法与策略有着截然差异,如“B1校物理专业的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已表现常态化,而B1校的中文专业老师却觉得使用信息技术会限制学生想象力,不会轻易使用PPT”。(杨宁,等,2014)范家柱等人通过调研发现,一线中职教师认为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对课堂信息化教学有着较大影响。(范家柱,等,2016)因此笔者推测,学科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故假设如下:
H7:学科文化显著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4)个人特征
Venkatesh&Davis在提出的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表示,性别、年龄等调节变量对用户的使用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Venkatesh V, et al,2003)结合该所中职学校教师的特有属性,本模型中增加了职称、教龄、所在系部这三个调节变量,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8:性别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9:年龄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10:职称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11:教龄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12:中职教师所在系部会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三、数据收集与信效度分析
(一)数据收集
样本取自C市某高等职业学校124位教师,考虑到实地发放问卷填写效率与质量更高,故采用纸笔填写的方式对该所中职学校三个系部的任课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12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88.7%。有效被试中,男、女教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8%、78.2%;年龄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4.5%、44.5%、25.5%、15.5%;职称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比例分别为16.4%、67 3%、16.3%、0%;教龄为5年及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4.5%、18.2%、27.3%、10.9%、29.1%;所在各系部(信息系、外语系、经贸系)的比例分别为29.1%、34.5%、36.4%。问卷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均采用SPSS 21.0。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教龄、所在系部等题项;第二部分是该所中职学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调研,分别从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使用意向这五个维度对题项进行设计。选项描述改编于文献或根据理论自主编制,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5点计分法进行设计,如表1所示。
(二)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根据测验工具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吴明隆,2010)在李克特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a系数,一个量表的信度愈高,代表量表愈稳定。研究表明,整个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以上;如果在0.7-0.8之间,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若信度系数低于0.6,则重新编制或舍弃该量表。如表2所示,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90,各维度系数均大于0.7,说明该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三)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测验或量表所能正确测量的特质程度。(吴明隆,2010)效度通常是指内容效度与建构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验或量表内容或题目的适切性与代表性,即测验内容能否反应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吴明隆,2010)文章中问卷各维度的编制均有相应文献支持,因此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建构效度指能够测量出理论的特质或概念的程度,即实际的测验分数能解释多少某一心理特质。(吴明隆,2010)建构效度可以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抽取共同因素,此共同因素与理论架构的心理特质甚为接近,则可说此测验工具或量表具有建构效度。
由表3可知,KMO值为0.838,Bartlett卡方值为1077.420(P=0.000<0.05),即接受净相关矩阵列是单元矩阵的假设,代表总体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基于最大变异法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转轴后的矩阵中可以发现:该量表共包含五个共同因素,因素一包含PEOU2、PEOU3、PEOU4、PEOUl四题,因素二包含PU3、PU2、PU1、PU4四题,因素三包含IU2、IU1、IU3三题,因素四包含IS3、IS1、IS2三题,因素五包含SC2、SC1、SC3三题。所提取的五个共同因素与研究者编制问卷的构念及题项符合,各因子载荷均大于等于0.7,因此该量表具有很好的建构效度。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模型关系,笔者建立四个复回归分析模型,运用SPSS 21.0对四个复回归模型进行路径分析,以求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果值。第一个回归模型以易用性感知PEOU作为自变量,有用性感知P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3;第二个回归模型以院校支持IS作为自变量,有用性感知P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4;第三个回归模型以院校支持lS作为自变量,易用性感知PEO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5;第四个回归模型以院校支持lS、有用性感知PU、易用性感知PEOU、学科文化SC作为自变量,使用意愿I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1、H2、H6、H7。
如表5所示,四个回归模型中DW值都均接近于2,VIF均小于10,容差均不接近于0,表明自变量间不存在多元共线性问题,因此可进行路径分析。第一个回归模型中,“易用性感知PEOU”可以解释“有用性感知PU”30.9%的变异量,影响系数为0.556(t=6.949,p=0.000<0.001),达到显著水平;第二个回归模型中,“院校支持IS”可以解释“有用性感知PU”12.8%的变异量,影响系数为0.357(t=3.974,p=0.000<0.001),达到显著水平;第三个回归模型中,“院校支持IS”可以解释“易用性感知PEOU”14%的变异量,影响系数为0.375(t=4.199,p=0.000<0.001),达到显著水平;第四个回归模型中,“院校支持IS”“有用性感知PU”“易用性感知PEOU”“学科文化SC”共可解释“使用意向IU”44.4%的变异量,影响系数分别为0.257(t=3.520,p=0.000<0 001)、0.397(t=4.030,p=0.000<0.001)、0.196(t=2 938,p=0.004<0.01)、0.152(t=2.435,p=0.005<0.01),均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1、H2、H3、H4、H5、H6、H7均成立。
根据上述路徑分析的路径系数填入原先的理论模型中,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会受到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制约。有用性感知是决定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原因,其影响系数达到0.397,易用性感知的影响系数为0.196。因此,转变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认知是提升其使用意愿的关键,他们越容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越能轻松地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越能清晰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念,越熟悉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步骤,他们就越会发掘其有用性,并乐意尝试信息化教学。同样,开展信息化教学若能加强学习效果、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就会越强。
院校支持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系数为0.257,又间接影响着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等变量,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375、0 357。因此,学校及系部的支持态度与力度决定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强弱,学校需通过一定的政策、财力以及培训等支持手段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易用性的认识,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用性及易用性认知,从而提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学科文化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直接效应为0.152,可见如何帮助中职教师挖掘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知识点、寻找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调节变量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性别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不同性别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由表6可知,F=0.253(p=0.616>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接受虚无假设,表示将假设方差看作相等,因而t检验的数据要看第一行假设方差相等的t值,t=2.353(df=108,p=0.02<0.05),已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愿意开展信息化教学,假设H8成立。
(二)年龄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不同年龄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297>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3.086(p=0.030<0 05),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有着显著差异。通过HSD法的多重比较,得出31-40岁比41-50岁的中职教师更愿意开展信息化教学,假设H9成立,即年龄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三)职称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职称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 482>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0.875(p=0.420>0 05),表明职称不同并不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假设H10不成立。
(四)教龄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教龄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091>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5.106(p=0.001<0.05),表明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有着显著差异。通过HSD法的多重比较,得出6-10年教龄的教师比11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更愿意开展信息化教学,假设H11成立,表明中职教师在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后,更愿意尝试并挑战新奇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教学经验与年龄的增加,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显得相对保守与迟缓。
(五)所在系部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所在系部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197>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0.256(p=0.775>0.05),表明所在系部不同并不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假设H12不成立。
五、研究结论与策略建议
本文基于技术模型的视角,强调了个人认知、组织环境、课程内容、技术支持这四个因素的相互制约,并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假设并构建了该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模型。
研究发现: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共同影响该校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院校支持对信息化教学意愿具有双重的影响,既能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这两个因素为中介影响信息化教学意愿,也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学意愿。学科文化、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可以直接作用于该校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该校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依次提出了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提升策略,即国家政策引领与院校组织支持、信息化环境创建与培训机制完善、教学实践深入与个人认知转变,以便系统化地推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一)宏观策略:国家政策引导与院校组织支持
从实证分析看,院校支持是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因素。而学校是否会大力支持信息化教学,关键在于国家或地方政策是否对其实施条件有一定的保障。因此,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中职学校的管理层仍需正确解读文件精神,并从财力、物力、人力三方面提供支持。
以往国家或地方政策在推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策略上仅局限于口号宣传及标准颁布,但往往不能引起学校的关注与重视,中职学校的重心仍倾向于学生管理与学生技能训练,对教师专业发展并不重视。虽然,国家为此也加强了中职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并对中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一系列培训、考核与认证,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国家或地方政策应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通过率与认证率。除此以外,国家政策层面更应该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经费的投入,并督促地方政府将经费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则应对地方中职学校提出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要求(如信息化教学大赛得奖指标、信息化教学公开课实现目标等),并对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
从实证调研中可以发现:年龄为31-40岁的老师比41-50岁的老师更倾向于开展信息化教学,教龄为6-10年的比11年以上教师更愿意开展信息化教学。笔者推测,刚入职的年轻老师由于生活压力比较大、学生管理工作较为繁忙、工作环境不太适应等因素,并不愿意花太多心思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上。因此,学校要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愿,首先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统筹与协调,形成学校管理层、技术服务层和教学实践层的三层融合,持续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提供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保障,减轻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以便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信息化教学研究上。
(二)中观策略:信息化环境创建与培训机制完善
信息化環境的创建可影响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信息化环境的创建须从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两方面着手,硬件条件主要包括建立数字课堂、微格教室,配备信息化教学装备、筹建信息化办公室或教育技术中心等;软件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教学公开课资源的筹建、信息化教学规章制度的建立等。唯有创建了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才能感知信息化教学的易用性。
此外,中职学校还需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有水平,发现已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校本研修、专家讲座、教师观摩等多元化的培训。同时,各系部也可组织同一领域教师组建信息化教学共同体,督促教师自主探讨与互相评价,共同挖掘教学知识点,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案例,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生、共长,从而增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感知。
(三)微观策略:教学实践深入与个人认知转变
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内容中,而是在深入了解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实现技术与知识点的完美融合。因此,教学实践并不意味着仅一次“公开课”示范,也不意味着“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的撰写,而是对一门学科的再反思与反复实践,这需要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领悟能力,更需要院校树立“榜样力量”,给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教师一定的鼓励,如减轻班主任管理工作、给予荣誉奖励、提供职称晋升机会等,从而扭转其他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给予开展信息化教学新动力,引导他们从“有目的”至“无意识”地开展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