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珍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作为国家的美术课程标准,还应该肩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有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学生认知和接受,并从中发现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价值。”2003 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学校更应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所以,笔者认为开展剪纸课程,使学生从小培养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不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还可以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更能为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 剪纸教学 实践探索 剪纸作用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这条璀璨的文明长河中孕育着许多令世人惊叹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剪纸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凝聚着我国上下五千年来的民族精神文化,中国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加工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力洋镇文化站站长到校与校领导协商,力洋镇陈巾英老人剪得一手好纹样,但上了年纪,子女对剪纸不敢兴趣,眼看着这门手艺失传,寻问是否有学生感兴趣“拜师学艺”。这个消息让我为之兴奋。但学生似乎对此毫无兴趣。而在初一新教材第五课《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中就讲到了剪纸,本课的编写意图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唤起孩子对传统民间美术剪纸的关注和热爱,让优秀的民间文化薪火相传。
2003 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而濒临失传的艺术只有让群众接受和喜爱才能真正地“生存”下去。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学校更应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开展剪纸课程,使学生从小培养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不但可以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更能为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机会。于是笔者根据学校安排果断做出让剪纸艺术进校园,通过剪纸教学课程让学生重新认识剪纸,并成立一个“创意剪纸”兴趣活动小组。
一、当前剪纸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把教材视为“圣经”,照本宣科
长期以来“灌输法”以教师为中心,而使学生失去了自我感受、自我创造的机会。因此剪纸教学活动也同样要还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情的抒发对艺术的感受。有些教师对“造型·表现”课程真所谓是又爱又恨,爱,“造型·表现”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恨,“造型·表现”课程所带的材料较多,课堂纪律很难把控,甚至会徒劳无功。因此,很多老师只是单纯的把教材中所提到的理论知识草草的讲解一遍,省去一个动手动脑、劳师动众的大麻烦。
(二)遥远无知的民间文化遗产,扼杀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提到:美术学习行为发生的力量只能来源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愉悦和成功感。只有激发内在的兴趣,才可以“让达到河边的牛主动地喝水”,甚至可以“让牛主动走到河边喝水”。对现在“90”、“00”后的孩子而言,剪纸是遥远、无知的,加上不少老师对剪纸教学仅仅停留在剪纸技术和剪纸理论学习,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剪纸艺术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
二、创新剪纸教学 感悟剪纸魅力
(一)让剪纸艺术走进学生 “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两堂《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剪纸》教学导入案例比较分析:
教学案例1:【教学内容:七年级《民间美术——剪纸》公开课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图片展示西北地区过新年贴窗花场景,提问: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西北地区的人民是用什么方式来迎接新年的?学生回家:贴窗花。紧接着教师开始讲解窗花的来历以及剪纸艺术……
教学案例2:【教学内容:七年级《民间美术——剪纸》公开课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迪斯尼动画《暴力云与送子鹤》,学生们一片哗然。全班学生齐刷刷的看着大屏幕。教师提问:请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这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动画片吗?话音未落,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整个课堂气氛立即被调到。紧接着教师继续播放卡通片《猪八戒吃西瓜》,学生哄堂大笑。教师提问:现在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你觉得这又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动画片?学生回答:中国。教师提问:为什么觉得是中国?一学生回家:因为动画片采用的是剪纸。剪纸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民间艺术。教师给予热烈的掌声。紧接着教师开始介绍、讲解剪纸……
从上述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为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剪纸艺术走进学生,拉近学生与剪纸的距离。教师用“动画片”导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剪纸的趣味性,不再让遥远枯燥的剪纸高高在上,而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剪纸与中国文化的紧密性。案例2与案例1比较,案例2做得更成功。
(二)让剪纸艺术走进学生 激发学生动手能力
我國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刚看完《猪八戒吃西瓜》已经让学生“蠢蠢欲动”。笔者并没有讲解剪纸的要领、技巧,而是直接发下彩纸让学生自由发挥。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面对崭新的彩纸和剪刀,似乎有点难以下手。更多的学生只是单一的对折,毫无章法的在彩纸上“扣洞”、“波浪”……最后展开形成“无厘头团花”(图1)。但学生却在“无厘头”中获得了快乐。
(三)让剪纸艺术走进学生 欣赏教师作品寻找剪纸语言符号
通过“无厘头团花”还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情的抒发对艺术的感受。当学生面对“无厘头”的时候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剪纸作品展示给学生(图2),学生“哇”的惊叹声,更显示出他们对剪纸的兴趣。这个时候将问题丢给学生“为什么是同样的对折造就的团花形式,你和老师的剪纸差在哪里?”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自己去发现剪纸的奥秘,因为问题最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剪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师生作品的对比,学生马上总结出了剪纸的语言元素:月牙纹、圆点纹、水滴纹、锯齿纹等。并且从对比中发现剪纸语言的巧妙结合而达到出呼意料的结果。通过对比的方式去寻找答案,认识剪纸语言更能加深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同样的,有了这些“语言”学生的剪纸作品将会更加的丰富。
(四)让剪纸艺术走进学生 领会剪纸创作方法
在经过了自主尝试、寻找剪纸语言等环节后。学生对剪纸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笔者在剪纸艺术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逐步形成从一刀剪到多刀结合的变化,剪纸工具从单一的剪刀增加到剪刀、刻刀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完善具象类的物象轮廓教学安排。还开展了复合纹样剪纸的教学。从《猪八戒吃西瓜》中的“猪八戒”“刺猬”等卡通形象为主体发现各类剪纸语言符号的排列组合运用(图3)。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猪八戒”“刺猬”形象,指导学生学习小动物造型的单独纹样的剪纸。为了做好剪纸艺术的教学工作,笔者经过反复的归纳、整理、尝试,得出了“五步教学法”:第一步:细致观察;第二步:整体构思;第三步:设计主体纹样;第四步:设计附加纹样;第五步:修改剪刻(图4)。
(五) 让剪纸艺术走进学生 学生剪纸作品创作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我们教师所无法估量的。作为教学的指引者,我们应该把主体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的动手动脑,释放自我,充分利用其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不断创出新模式、剪出新花样。
最后,笔者以《十二生肖》为题(图5),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尽情的发挥创作,笔者辅导学生学习传统剪纸并有所创新,最终的成果可谓是让许多教师叹为观止。学生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激发了学生对剪纸创作的欲望和兴趣。
三、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传承中国传统艺术
有人称“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气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剪纸工艺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美术教学的热爱。 这点从学校成立“创意剪纸”兴趣班的报名火热情况就显而易见了。
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并非一堂课程教学就够了,需要平时的不断练习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剪纸活动的热情,适当的辅助材料的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并引导他们剪出更多精美的纹样。与此同时,力洋镇和学校会经常举办各类展览活动(图6)。当一幅幅学生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被展示在教室的墙壁四周和校园文化橱窗里时(图7),学生享受到了被肯定的快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剪纸的兴趣。
(二)、利用现有资源,适时指导,是提高学生创作热情的保障
在剪纸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学生剪纸。要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使得学生有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机会。力洋镇陈巾英陈老师就是我们的“校外名师”。在课余时间学校常组织学生“登门拜访”陈老师,虚心讨教剪纸的技巧(图8)。陈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不断完善学生们的想法,鼓励学生创新、积极思维。陈老师的肯定、指导,使学生不断获得创作的热情,奠定了学习的动力。
四、剪纸艺术对学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一)、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智慧
俗话说,心灵手巧。据研究,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与潜能的挖掘。所以,培养一双灵巧的手也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在剪纸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眼睛的观察、大脑的构思和双手的剪裁,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能使大脑得到开发与提升。
(二)、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学校利用剪纸其特有的民俗性,以剪纸教学为载体,使民俗教育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剪纸创作中得以领悟,使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得到了保护,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通过《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教材的课堂实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促进了学生独立交往能力
在剪纸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困难,这时除了要开动脑筋,学生之间还需互相帮助、学习、讨论、互相合作。因此,剪纸过程既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还能练习怎样向别人请教,当两人或几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时,便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友谊的发展。
实践证明,剪纸艺术进校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当然,民间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需要我们传承的。通过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剪纸教学的探索,笔者不仅对剪纸的创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更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嘉来.中国传统剪纸.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9)
[2] 梁春兰.民间剪纸技法教程.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
(宁海风华初中 浙江宁波)
陈滨点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纸艺术进课堂,可以有效使剪纸这项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同时也是保护我国非物质遗产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兴趣小组、课外实践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文化厚土的感情,在学校教育中加強民间美术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学校文化教育的引领者,我们看到的教学过程和成果是教师通过实践探索而形成,不但能体现剪纸艺术教育功能和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的学生主动实践性教育模式,更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促进了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在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和传承剪纸文化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新的尝试,学校课堂教学和探索实践相结合是一种值得可取的教学思路,值得同行们共同探讨。
(宁海县教研员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