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杰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由教师介绍作者、课文背景,然后通篇翻译,学生记笔记,最后是教师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长期用这种方式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大减,学习效率低下。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师生共探”的教学思路,效果显著。
一、初探课本,充分预习
学生的课前预习,一般都没有明确的目标,要么结合课下注释看看,要么把参考书拿来直接看译文。等到教师讲的时候,依然是盲目的,甚至教师问到某个知识点,学生也一概不知,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任何提升。因此,预习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达到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尝试翻译全文,给足学生思考预习的空间,让学生明确自己不懂的字、词、句。比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学生通过自读,大体能熟知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也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会逐步养成自读的习惯,学会自读的方法,这样他们就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底下的注释,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二、小組讨论,互相释疑
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把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拿出来进行交流,由大家共同研究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中的“东望武昌”和“顺流而东也”,前一个“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向东”,后一“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东进军”。很多学生弄不明白二者的区别,就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后分享给大家。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
三、启发引导,深入探究
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不光是教师讲,还要引导学生去研究讨论。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启发点拨和方法指导,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可以提出“夫晋,何厌之有”一句,要求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几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这几个句子的不同,并最终归纳出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文言文教学并无定法,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不再觉得文言文枯燥难懂,让课堂变得真正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