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德, 王付军
(乐山师范学院 a.旅游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研究
罗成德a, 王付军b
(乐山师范学院 a.旅游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丹霞地貌是一种环境较为脆弱的地貌。丹霞地貌区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它的多种自然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丹霞地貌旅游与丹霞地貌灾害具有共存性,因此,研究丹霞地貌自然灾害,并实施防治十分必要。
丹霞地貌;自然灾害;共存性;防治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也是一个在山地、丘陵有大面积丹霞地貌分布的国家。丹霞地貌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初步调查全国丹霞地貌有1000余处,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77处中有24处全部或部分由丹霞地貌构成;另外还有数十处(仅四川就有1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以丹霞地貌风光突出而对旅游者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但是,自然灾害对丹霞地貌区域开展旅游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发展丹霞地貌区域的旅游,必须加强对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的研究,以达到有效防治、减轻灾害的目的。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与生物活动引起的变异)达到一定的强度,给人类生存与物质文明建设带来的危害,叫自然灾害。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也有其独有的特点。
1.1 具有多样性与多发性
丹霞地貌区域自然环境脆弱,因而自然灾害具有多样性、多发性。其多种灾害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图1 四川夹江牛仙山岩崩破坏的唐代丹崖石刻
a)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丹霞地貌区域自然灾害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地质、地貌过程形成的灾害。我国丹霞地貌区域主要有崩塌、散落、滑坡、泥石流与地震等,其中崩塌尤为普遍(图1)。丹霞地貌的地层垂直节理有一定的发育,卸荷节理、风化节理更是普遍存在,因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易于崩塌。1948年,乐山龟城山的丹霞陡崖崩塌,体积达1万平方米,造成崖下数家居民与船只被埋,公路阻断。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存在潜在的8.4万平方米的巨大塌方,而且危及大佛的膝部。都江堰堰头的二王庙处于丹霞地貌区,也位于一处古滑坡体上,存在潜在的灾害危险。一些位于活动断裂带上的丹霞地貌,受地震灾害的危害也十分突出,如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青城山、鹤鸣山、窦圌山、罗浮山等丹霞地貌风景区,就有受龙门山地震带严重影响的危险。2008年汶川8级地震,对窦圌山、都江堰丹霞地貌区造成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图2)
图2 汶川大地震后破坏的窦圌山丹霞地貌
b)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以及暴风雪、冰雹、雪压、雨凇、雾凇、雷暴等。其中暴雨洪涝(山洪)发生较为普遍,丹霞地貌区不少是裸岩,植被覆盖度低,土壤层薄,地表水下渗能力弱,因而在暴雨条件下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常是其它地貌区的数倍乃至百倍,形成山洪、泥石流灾害;干旱,主要发生在丹霞喀斯特地貌区与西北干旱区。1993年7月29日,峨眉山(景区部分为丹霞地貌)暴雨量524.7 mm,造成特大山洪,数千游客被困山中达数日之久。2006年7月14日四川盐源30分钟降水50 mm,造成公母山丹霞地貌区山洪为害。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受到严重的冰雪灾害,丹霞地貌区的林木普遍受损,蜀南竹海的竹林损害尤为严重。
c)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一种缓慢而非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丹霞地貌区域常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丹霞地貌区域的水土流失多属于强度、极强度,乃至剧烈的区域。湖南郴州的石面坦丹霞地貌区,因水土流失极其强烈,而成为“红色石漠”,其环境之退化不亚于喀斯特石漠。
d)风化与剥落。风化在一般地貌区不足以形成灾害,但在我国红色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区,由于在它的陡崖部位常负载有大量的摩崖石刻,风化及其产生的剥落对它危害很大。乐山凌云山石窟群的小型石刻,都已因风化与剥落而面目全非,多数已只能看到原石刻的大致轮廓;就连高71米的乐山大佛,也因风化、剥落损毁,历史上虽经多次维修,但面目与形态已远非唐时风采,据秦忠等实测,乐山大佛区域风化速率约0.216~0.305 mm/ a,唐代石刻距今已1100年以上,被风化厚度自然可达到20 cm以上,由于岩石质地、小环境的差异,风化程度差别可达20倍(图3)。丹霞地貌中的石柱、石蘑菇也都受到风化的威胁,四川夹江的丈人峰、贵州赤水的“万年石伞”(石蘑菇,伞盖直径5 m,伞柄直径0.4 m),都已摇摇欲坠。
图3 风化严重的凌云山佛像
e)生物灾害。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造成丹霞地貌区的森林、草地受灾、物种减少,以及生物对人类的危害等。青海坎布拉的旱獭,对丹霞地貌区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威胁。四川沐川的穿牛鼻丹霞地貌区有数万亩竹林,号称“川西竹海”,近年竹象虫为害,对景观构成破坏。
f)火灾。因自然与人为原因产生,火灾是我国旅游山地一种常见的灾害,丹霞地貌旅游区也不例外。
1.2 具有突发性、周期性、叠加性
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多数具有突发性,因而对旅游者极易造成伤害,对旅游设施造成损毁。
由于自然环境因子的发展,受具有周期性的地球自转、太阳黑子活动等的影响,因而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也具有周期性。我国每年夏季为多雨的季节,尤其季风区;加之丹霞地貌的裸岩地面占有比例大,因而我国季风区的丹霞地貌景区的洪涝,具有每年周期性爆发的规律。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与江西龙虎山的泸溪河的竹筏漂流旅游,就常因每年夏季暴雨后发生的洪涝而停漂。而且,多年的突出洪水灾害中,部分具有与太阳黑子最弱期基本一致的近11年的周期。
由于自然环境因子是相互影响的,因而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叠加性,或链接性。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伴随另一种自然灾害。最常见的是随暴雨而引发山洪、滑坡、崩塌,乃至泥石流。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叠加。地震引发滑坡、崩塌,则是不同地质灾害的叠加[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波及龙门山山前地带所有的丹霞地貌风景区,江油窦圌山不止寺庙地震受毁,而且发生叠加的丹霞石柱严重崩塌的次生灾害。
山地是地壳的物质与能量运动十分活跃的区域,山地灾害十分普遍,处于山地的丹霞地貌,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丹霞地貌具有“身陡”的基本特点,陡峭坡地的物质、能量的流动尤其活跃,因而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具有遍在性。没有哪个丹霞地貌区不存在崩塌、散落为害的,而丹霞地貌的坡脚具有“麓缓”的特征,正是崩塌、散落堆积的结果[2]。
丹霞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流水侵蚀(其中山洪有很大的贡献)、风化、崩塌、散落、水土流失等的作用;而这些作用也正是对丹霞地貌区域人类的生存与物质文化建设带来灾害的因子,所以丹霞地貌过程与自然灾害过程具有共存性[3]。
由于丹霞风景地貌“色沃如丹”,赤壁红崖十分艳丽,且具有的雄、奇、险、秀、幽、奥等特点对旅游者有强烈吸引力的,因而丹霞地貌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这些特质的形成又多与导致灾害的诸因子有关。而且旅游过程的人类活动常对环境带来灾害;没有旅游过程,山洪、崩塌等虽多但不至于危害人类而成为灾害,所以丹霞地貌旅游过程与自然灾害具有共存性[4]。贵州习水童仙溪上游的丹霞地貌风景区有一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名叫天鹅池,湖盆长约1200m,宽约300m,湖濒有地震引起红色砂岩崩裂,形成的天鹅“石笋”群,景色十分秀丽;而这里开发旅游,又有潜在地质灾害的存在。在这里丹霞地貌过程、旅游过程与自然灾害过程是如此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上可见,丹霞地貌过程、丹霞旅游过程和自然灾害具有共存性,也是不可分离的成对矛盾,同时又互相依存。矛盾的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会不存在;而且物质与能量是不可消灭的,自然灾害也是不可消灭的,人类只能合理协调矛盾,做到减轻丹霞地貌区域旅游的自然灾害。
丹霞地貌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不只关系到旅游者的安全、旅游设施的完好,而且关系到一些旅游景观能否存在,因而防治与研究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以达到减轻灾害的危害具有特殊的意义。
3.1 丹霞地貌区自然灾害的防治
首先应加强丹霞地貌风景区自然灾害的调查。我国各丹霞地貌旅游区对自然灾害有过全面、系统、深入调查的不多,一些丹霞地貌旅游区域,存在潜在发生灾害的危险。对此,应居安思危,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并对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预评估,做到有的放矢,防灾、治灾,有效减灾。对已经孕育着的灾害要实施监测、预警等工作。在全面调查基础上建立自然灾害信息数据库,纳入丹霞地貌旅游区域管理系统之内,以利灾害信息反馈、科学评估灾害、及时防灾、治灾[1]。
其次要做到开发与防灾并重。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防灾、治灾并重,要将防灾、减灾规划与措施,纳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中。要防止只重开发,忽视灾害,乃至旅游开发建设造成灾害的现象发生。为此应合理布局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我国丹霞地貌区域,由于自然条件与历史的原因,一般森林覆盖率低,环境脆弱,为了提高抗灾能力,增大环境容量,美化环境,仍需加强绿化工作。但在绿化中应根据各地丹霞地貌特点,区别对待,首先要有利于展现丹霞地貌的美;其次要选用当地的建群植物,力求恢复当地的生态原貌,一些地方在绿化中采用单一树种,如单一的柳衫,或植根浅而单一的竹林,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大片滑坡的自然灾害,应引以为戒。工程措施要区别对待、合理布局、精心施工。对于丹霞地貌区域普遍存在的崩塌隐患,大型的可以采用锚固;一般采用清除危岩、堡坎的办法。对于一些危及主要景观的工程,尤应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重视保持原有景观的风格与魅力。乐山大佛位于丹霞地貌区,因白垩系红砂岩抗风化力弱,大佛造像病害严重,为了修复乐山大佛的风化损害,施工人员曾采用了数十种以上的材料配方,最后才选用了其中合适的一种,这是精心保护丹霞地貌风景区旅游资源的一个好的范例。
因丹霞地貌景区外围的人类活动和景区开发,而造成景区的环境污染并不鲜见,所以加强丹霞地貌旅游区域的环境保护十分必要。实施环境保护,应严格控制景区及其外围的三废排放,务使景区环境质量维持在国家标准一类水平;同时要防止旅游者对旅游环境造成的其他污染。
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丹霞地貌区自然灾害的遍在性,丹霞地貌景区除了对有灾害危险的地段,要把旅游者流量控制在环境安全容量范围之内,除对旅游者有必要的警示提示外,还要建立相应的防灾监测体系、救援体系,建立一定的救灾预案系统。针对气象部门对丹霞地貌所在区域预报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火灾等,都应有防灾、减灾的预案措施。
3.2 丹霞地貌区域自然灾害的研究
以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丹霞地貌灾害学。它研究丹霞地貌环境系统、旅游系统和灾害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丹霞地貌学、旅游学、灾害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与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水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等密切相关,是应用地貌学的一个分支。丹霞地貌灾害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a)丹霞地貌区自然灾害形成条件的研究。包括:成灾的主要灾种、类型的划分;它们形成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各种条件的阈值。由于我国丹霞地貌分布面积广大,各地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形成的物质基础、能力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别,因而灾种、灾害条件阈值、灾害强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b)丹霞地貌旅游区域经济条件和防灾、减灾系统的研究。包括:对丹霞地貌区的旅游业水平、区域的经济水平的研究;丹霞地貌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的承载力、易损性的研究;旅游区域的防灾、减灾系统、设施及其抗灾能力的研究。
c)丹霞地貌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包括: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条件空间分布的差异,而在空间作有规律的差异分布[5]。研究丹霞地貌区域的自然灾害,应着力于其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律;灾害的历史演变,以及灾害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叠加性、相关性、灾链性等的研究。在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丹霞地貌区自然灾害的区划工作。宏观上对一个大的区域进行丹霞地貌自然灾害的区划,将有助于深刻揭露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本质,也有助于部署救援系统等工作;微观上对一个景区、景点进行丹霞地貌自然灾害的区划,在防灾、减灾上有利于落实具体措施。对于灾害敏感的旅游景区、景点,应明确划分出安全区、易灾区和危险区。
此外,对丹霞地貌自然灾害潜在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区域,应开展定点监测,作好灾害发生的预测工作,并对监测、预测的技术与方法进行研究。丹霞地貌自然灾害发生后,应进行灾情评估。为此应进行灾情评估研究,其内容包括灾情评估方法、指标、模型、保险定损技术等的研究。
丹霞地貌学是一门新兴科学,丹霞地貌区域灾害的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但是我国身处世界旅游大国行列,丹霞地貌在我国旅游风景区中又占有较大的份额,加强丹霞地貌区域自然灾害的研究实有很强的紧迫性。
[1]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44-48,186-187.
[2]黄进,陈致均,黄可光.“丹霞地貌”的定义及分类[J].热带地貌,1992,12(S):37.
[3]罗成德.关于丹霞地貌学体系的探讨:纪念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成立10周年[J].经济地理,2002,6(S):19.
[4]延军平.灾害地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3-27.
[5]齐德利,于蓉,张忍顺,等.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探讨[J].地理学报,2005(1):40-51.
Study on Natural Hazard in Regions of Danxia Landform
LUO Chenɡdea,WANG Fujunb
(a.School of Tourism;b.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Danxia landform is a kind of fragile landform,the district of which is a natural disaster prone area,with mainly geological disasters.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atural disasters in Danxia landform area and prevent the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Danxia Landform;Natural Disaster;Compossibility;Prevention and Control
P954
A
1009-8666(2017)04-0053-04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4.011
[责任编辑、校对:方忠]
2017-04-17
罗成德(1930—),男,四川峨眉山市人。乐山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地貌学,旅游资源学;王付军(1966—),男,四川仁寿县人。乐山师范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丹霞地貌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