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非优区区际分异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

2017-06-08 05:50穆学青陈亚颦郭向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旅游业优势因子

穆学青, 陈亚颦, 郭向阳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旅游非优区区际分异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

穆学青, 陈亚颦*, 郭向阳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旅游发展新常态形势下,旅游非优区成为了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一块“短板”。基于旅游发展基础力、旅游空间拓展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3大维度10大具体量化指标构建了旅游非优区量化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地区12个省份进行了旅游发展优劣程度量化测评,判定出西部地区旅游非优区的范围。研究表明:(1)西部地区12个省份旅游业发展优势度分为旅游发展强优势区、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和旅游发展非优区三种类型;四川、内蒙古和广西属于旅游发展强优势区,陕西、云南、新疆、甘肃和重庆属于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贵州、青海、宁夏及西藏属于旅游发展非优区。(2)在西部地区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优势度水平层级的空间布局方面,旅游发展强优势区省区呈现“零散状”,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的省区分布呈“连片状”发展布局形态,旅游发展非优区的空间布局呈现局部“趋同俱乐部现象”,整体“零散状”空间布局特征。(3)西部地区旅游非优区评定结果发展层级呈现明显的区际差异,发展类型结构出现不合理和类型的数量结构不均衡,高层级发展类型数量尚未达到理想目标。

旅游非优区;指标体系;测评;因子分析;西部地区

1 旅游非优区概念及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资源禀赋丰度好,交通区位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旅游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且学者们给予了较多关注,以往研究文献出现的频率也要多于旅游发展落后地区,与此同时,旅游发展欠发达地区成为了学术界研究欠缺领域。旅游非优区是相对于旅游发展优势区而言的,一般是发展旅游的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差,发展动力疲软的区域。国外,Opperman[1]称其为“旅游业冷区”;KHNA[2]解释旅游区位非优区为“旅游非理想目的地”。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对旅游非优区研究已有学者涉入,张凌云[3]、保继刚[4]、陈传康[5]等依据区域的资源禀赋状况、交通便捷性、发展背景等因素划分出了不同发展类型的旅游区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发展策略;许春晓对旅游资源匮乏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深层次研究,标志着旅游非优区从区域旅游竞争力开发研究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旅游非优区的研究体系。依据区域处于“非优”的影响因素维度出发,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非优区[6-7]、区位非优区[8-10]、旅游资源非优区[11-13]和生态自然环境非优区[14]等方面;此外,基于旅游非优区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集中研究了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15-17],开发模式[18-20],开发理论[21-22],竞争力[23-24]等方面;此外,毛峰[25]、曾蕾[26]等学者尝试基于不同视角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旅游非优区的发展状况进行有益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区域旅游业发展优势度的测评提供了研究思路与理论支撑,同时也对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非优区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非优因素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其研究理论成果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并逐渐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方式过渡,但以定性研究方法居多,对旅游非优区还缺乏较深入和全面性的研究,缺少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方法的实用性还不够强,且对宏观区域的旅游非优区分析鲜有涉及,尤其是针对西部地区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区域内部旅游业发展优势度的测评比较实证研究仍属空白,怎样建立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并用科学定量的方法评估旅游区发展的优劣?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旅游发展基础力、旅游空间拓展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出了较为全面的旅游非优区评价指标体系,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旅游发展优势度水平层级量化比较分析,期望对旅游后发展区域及类似地区提供理论、方法研究支持与借鉴。

2 旅游非优区区际分异研究方法

2.1 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与关联性很强的联动产业,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社会诸多方面存在着重叠、交叉的社会综合产业。选取怎样全面且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旅游产业规模的大小表征旅游产业的空间承载力,旅游绩效水平反映了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和旅游通道的便利程度及运输量是驱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源。另外,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关联性产业也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鉴于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优劣程度,本研究本着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典型性和资料可获得性的原则,从旅游发展基础力、旅游空间拓展力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3大维度10个具体量化指标构建了区域旅游业发展优势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西部地区旅游非优区测评指标体系

3大维度10个具体量化指标可以做出以下诠释:

1)旅游发展基础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稟赋状况、旅游收入和关联性产业发展三个部分,下面涉及6个指标。

(1)旅游资源禀赋状况。旅游资源的多寡代表了一个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承载力大小,本研究根据资源等级的状况将各省份资源禀赋状况转化为资源吸引力得分D,其计算公式为:D=5A*100+4A*80+3A*60。(2)旅游收入,包括旅游总收入、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旅游景区营业收入,表征区域旅游业绩效水平大小。(3)关联性产业。主要涉及卫生机构数量和邮电业务总量两个指标,分别表征旅游业的保障水平高低和旅游发展支撑力的大小。

2)旅游空间拓展力。主要包括旅客运输量和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两个具体指标,旅客运输量大小代表区域中转或集散客流的能力,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延伸;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的多少,表征一个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空间潜力的大小,比重的多少与空间潜力的大小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3)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旅游发展优势度的大小可以从以往旅游业发展历程中找出规律,本研究通过对西部地区各省份10年来接待海外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作为考量对象,对区域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小作出估量。需要说明,判定的时间年限与判定结果的客观一致性呈现正向关关系。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源方面:主要来自于:《西部旅游发展报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2015年西部地区及各省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份政府各相关部门旅游网站。

数据处理方面:因子分析法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用于从较多变量数据群中提取公共因子的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采用此方法来完成。鉴于采取数据指标体系的复杂性,指标单位的不一致性,需利用SPSS20.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公式如下: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式中:Sij代表第i种指标中的第j个具体指标数值,S/ij表征为无量纲化后的标准值。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降维因子分析,并对具体指标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得出解释的总方差、碎石图、旋转成分矩阵及得分系数矩阵,进而求得各州市的旅游业发展综合水平得分,判定出不同发展水平层级的旅游发展区,进而评定出西部地区旅游非优区的范围。

3 计算结果

3.1 测评过程

通过运用SPSS20.0软件对被测评指标进行KMO检验与巴特利球体检验,验证结果表明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经过降维因子分析、碎石图、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和得分系数法,分别得到具体指标体系解释的总方差(表2)、碎石图(图1)、旋转成分矩阵(表3)和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4)。

表3 旋转成份矩阵

图1 碎石图

表4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据图1可知,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Factor分析过程提取三个公因子,因子1与因子2,因子2与因子3及因子3与因子4之间的差值相对较大,其他因子之间的差值较小,说明前三个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足够解释信息。由表2可知,依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前三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6.33%、16.72%和11.76%,累计达到了84.81%,同样表明前三个公因子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优势度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据表3旋转成份矩阵可知,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总收入、卫生机构数量、邮电业务总量、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在第一个公因子成分上具有相对高的载荷量,分别表征资源吸引力、旅游业绩效水平、旅游业的保障水平高低和旅游发展支撑力的大小,因此,将第一个主成份公因子命名为“旅游发展基础力因子(F1)”。旅客运输量和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在第二个公因子成分上具有相对高的载荷量,表征区域中转或集散客流的能力及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空间潜力的大小,故将其命名为“旅游发展空间拓展力因子(F2)”。近10年入境旅游及国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之和在第三个公因子成分上呈现出了较高的载荷值,表征区域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F3)”。依据得分系数矩阵(表4)得到三个主成份公因子的线性计算方程,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2)可知,第一个主成份F1的权重系数为53.7%,第二个主成分F2的权重系数为17.9%,第三个主成分F2的权重系数为13.1%。因此,区域旅游业优势度综合发展得分F计算公式为:

表5 西部地区12省份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

表6 西部地区旅游非优区评定结果

据此,可求得西部地区12个省区旅游发展基础力因子得分、旅游空间拓展力因子得分、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得分及其排名,从而求得12个省区旅游业发展优势度的综合得分(表5)。

3.2 测评结果

根据西部地区12个省份旅游业发展优势度测评结果来看,以西部12个省份的综合得分的平均值0.472为界,上下各浮动0.100,得出(0.372-0.572)为旅游发展优势度均值区间,即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高于此区间值为旅游发展强优势区,以下为旅游发展非优区(表6)。得到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三类旅游业发展优势度类型。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西部地区12个省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度水平层级,运用ArcGIS10.0软件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度水平测评结果进行了空间差异展示(图2)。

图2 西部地区12省份旅游业发展优势度类型空间分布

从整体上来看,测评结果显示旅游发展强优势区有3个,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有5个,旅游发展非优区有4个;旅游发展强优势区省区在西部地区的空间布局呈现“零散状”,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的省区分布呈“连片状”发展布局形态,旅游发展非优区的空间布局呈现局部集中性,整体“零散状”空间布局,比如青海和西藏因区位优势不明显、生态脆弱及资源丰度欠佳等原因致使两省区旅游业发展呈现“非优”,在局部呈现“连片状”发展态势,贵州和宁夏因诸多旅游业发展的“非优”因素牵制,致使二者在旅游发展强优势区和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中被孤立出来,使非优区整体上呈现“零散状”形态。总体上,西部地区旅游非优区评定结果发展层级呈现明显的空间布局差异,发展类型结构出现不合理和三种发展类型的数量结构不均衡的情形,高层级发展类型数量尚未达到理想目标。

从西部地区12个省区的发展层级类型来看,四川、广西和内蒙古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截至2015年,三个省区的5A级旅游景区占到全国份额的8.06%,旅游关联性产业发展的支撑力较为强劲,且较高的旅游景区收入、星级宾馆营业收入和旅游总收入为其旅游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旅游业发展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属于旅游发展强优势区。新疆、甘肃、陕西、重庆和云南依靠较为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兰新铁路、郑西高铁、云桂高铁及沪昆高铁等国家战略型交通轨道的修建,使其客流集散能力及客源市场的拓展具有战略意义,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新疆、甘肃和陕西具有闻名中外的“丝路文化”“绿洲产品业态”“沙漠产品业态”,重庆和云南各自具有“蜀文化”和“古滇文化”,都对国内外游客具有一定吸引力,并带来了相应的旅游经济效益,属于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有向旅游发展强优势区转化或过渡的趋势。贵州、宁夏、青海和西藏虽然具有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的密度值较小,尚未形成相应的旅游规模效应,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均落后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西藏地处旅游交通线路的末梢,加之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致使其合理旅客环境容量大为减少,旅游经济效益增长及其占全国、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也尚未形成明显优势,属于旅游业发展的非优区。

4 结论

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发展基础力、旅游空间拓展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3大维度10大具体量化指标构建了旅游非优区量化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地区12个省份进行了旅游发展优劣程度量化测评,判定出了西部地区旅游旅游非优区的范围。

根据西部地区12个省份旅游业发展优势度测评结果来看,以西部12个省区的综合因子得分为参考标准,将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势度分为旅游发展强优势区、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和旅游发展非优区三种发展类型。在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势度水平层级的空间布局方面,旅游发展强优势取的省区呈现“零散状”,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的省区分布成“连片状”发展布局形态,旅游发展非优区的空间布局呈现局部集中性,整体“零散状”空间布局。从总体上来看,西部地区旅游非优区评定结果发展层级呈现明显的空间布局差异,发展类型结构出现不合理和类型数量结构的不均衡,高层级发展类型数量尚未达到理想目标。从各省区的发展层级类型来看,四川、广西和内蒙古属于旅游发展强优势区;新疆、甘肃、陕西、重庆和云南属于旅游发展一般优势区,有向旅游发展强优势区转化或过渡的趋势;贵州、宁夏、青海和西藏属于旅游业发展的非优区。测评结果反映了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与现实发展情况较为符合,具有一定的旅游决策参考价值。

[1]OPPERMAN M.Regional aspeets of tourism in New Zealand[J].Reg stud,1994,28(2):447—489.

[2]KHNA H.Tourism geowth in dingapore:an optimal targe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23-224.

[3]张凌云.旅游业区位问题初探[J].旅游论丛,1985(2):15-18.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174.

[5]孙文昌.陈传康旅游文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83-206.

[6]陈绍友.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启动模式研究:以四川华蓥市旅游发展为例[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4):54-57.

[7]石方正,刘继生.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0(6):19-23.

[8]任静.非优区位旅游目的地发展策略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11-38.

[9]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01(4):1-5.

[10]要秩丽,郑国.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以山西运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2(5):58-61.

[11]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1-32.

[12]刘玉,杨达源,张兆干.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情况下的旅游开发及实例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4):18-22.

[13]李跃军,姚丽芳.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以台州海滨旅游开发为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21(6):90-96.

[14]王谊,陈存根,朱耀勋.陕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3):89-92.

[15]隆学文,刘立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4):79-84.

[16]贾豆.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1(4):23-25.

[17]金梅.基于非优区理论的青海省龙羊峡旅游区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3004-3005,3008.

[18]赵彬,张培刚.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与开发策略研究[J].科学发展,2009(11):55-60.

[19]孟清超.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22-35.

[20]王香鸽.旅游非优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以运城市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47-69.

[21]陈婷.基于旅游非优区理论的巴中市森林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10-45.

[22]唐文跃,欧阳军.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59-61.

[23]方荣辉.旅游非优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构建:以滨州市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8:20-49.

[24]方荣辉.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旅游非优区资源吸引力和竞争力构建的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5):201-203.

[25]毛峰.旅游非优区测评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3):381-385.

[26]曾蕾.资源旅游非优区的判定及优化研究:以江苏省泗洪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23-27.

The Inter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Study of Non-optional Tourism Section—Taking the Western Region as an Example

MU Xueqinɡ,CHEN Yɑpinɡ,GUO Xiɑnɡyɑnɡ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In the new normal sit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tourism non-optimal area has become a“short board”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ourism.Based on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the de-

velopment of tourism space and the ability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0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non-optimal area was constructed,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12 provi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was carried out by factor analysis,thus the degree of assessment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western region to determine the scope of tourism non-optimal area.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1)The development dominance of tourism in 12 provi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tourism development strong area,tourism development general area and non-optimal tourism development area;Sichuan,Inner Mongolia and Guangxi belong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ong area,Shaanxi Yunnan,Xinjiang,Gansu and Chongqing belong to the general advant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Guizhou,Qinghai,Ningxia and Tibet belong to the non-optimal area of tourism development(.2)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ev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provinces,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zone ar“escattered”,the layout form in general optimal provinces whic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in connection with one another,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non-optimal geographical layout reveals the loca“lconvergence of the club phenomenon”,featuring the overall“scattered”spatial layout characteristics(.3)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non-optimal area of tourism in the western region show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the development type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and the quantity structure is not balanced,and the number of high-level development types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ideal target.

Tourism Non-optimal Area;Index System;Evaluation;Factor Analysis;Western Region

F590

A

1009-8666(2017)04-0082-08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4.016

[责任编辑、校对:方忠]

2017-03-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境少数民族在社会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情感唤醒机制研究”(41561034)

穆学青(1993—),女,河南新乡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15级人文地理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区域管理。

*通信作者:陈亚颦(1965—),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地理学。

猜你喜欢
旅游业优势因子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矮的优势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