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华盾
中医药疗法与西医疗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顾华盾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药疗法与西医疗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鞍山市长大医院收治的238例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命质量。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SSD-PRO)总分为(89±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适/疼痛、形色精力、消化、排便、心理、医疗、独立性及社会关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杜宇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采用中医、中药疗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生命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功能性胃肠疾病;中医药治疗;常规治疗;临床疗效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证实,患者出现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主要原因与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导致巨大精神压力有关[1]。患者往往在未出现胃肠器质性疾病情况下出现呕吐、腹泻、胀气、反酸等症状,可影响其日常生活,严重时无法正常进食,出现食欲不佳症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节律加快,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由于患者在患病后往往不够重视疾病的治疗,经常出现不就医或乱用西药治疗的现象,易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此外,饮食不规律、紧张、焦虑等原因均会导致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生,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的生活状态、精神压力无法得到改善,病情易加重,最终可导致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发生[2]。本研究就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采用中药疗法与西医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38例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19例。研究组患者中,男68例,女51例,年龄22~71岁,平均(65±5)岁,病程1~10年,平均(5±4)年;对照组患者中,男66例,女53例,年龄23~72岁,平均(65±5)岁,病程2~11年,平均(5±4)年。所有患者均于我院确诊,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9例,均存在胃脘疼痛、痞满、便秘、泄泻等症状,均在本研究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其他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具有心理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0.1~0.2 g/次,3次/d,以2个月为1个疗程。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疗法进行治疗。肝脾不和证患者采用炒白术30 g、白芍20 g、陈皮20 g、元胡20 g、川棟子10 g、当归12 g、防风8 g、钩藤25 g进行治疗,主要针对患者腹部胀满、腹痛便意、嗳气频繁等症状;湿浊痞阻型患者多出现腹部痞满、烧灼疼痛、嗳气、口干口苦等症状,选取半夏 10 g、干姜10 g、黄芩10 g、厚朴10 g、枳壳10 g、党参15 g、黄连3 g、甘草3 g进行治疗;饮食积滞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反酸、呕吐、消化不良、大便不爽等症状,此时应对患者选用半夏10 g、枳实10 g、槟榔10 g、茯苓10 g、鸡内金10 g、莱菔子15 g进行治疗;脾胃虚弱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腹部隐痛、食欲不振、乏力、虚弱等,此时应选用党参 15 g、白术10 g、半夏10 g、鸡内金10 g、茯苓10 g、木香6 g、砂仁 3 g进行治疗。上述方剂均水煎服用,剂量为500 ml/次,早晚服用,4周为1个疗程。中医疗法则对患者进行针灸疗法,主要取穴为胃俞、肾俞、足三里、合谷、中脘、天枢等,1次/d,6次/周,以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命质量。采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SSD-PRO)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估,包括不适/疼痛、形色精力、消化、排便、心理、医疗、独立性及社会关系,得分与其生命质量成正比。
1.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嗳气、反酸、腹痛症状明显好转,且未见复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未见复发;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或出现复发[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 治疗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SSD-PRO总分为(89±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适/疼痛、形色精力、消化、排便、心理、医疗、独立性及社会关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SSD-PRO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SSD-PRO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对照组 119 3.58±0.27 2.2±0.4 3.45±0.24 3.24±0.22研究组 119 4.28±0.45a 3.5±0.7a4.25±0.37a4.46±0.51a组别 例数 心理 医疗 独立性 社会关系对照组 119 2.0±0.4 2.94±0.24 3.78±0.26 2.4±0.3研究组 119 3.7±0.8a 3.78±0.35a4.35±0.42a3.5±0.6a
功能性胃肠疾病属于非器质性病变,西医传统疗法对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口服西药治疗,但由于患者未发生胃肠器质性病变,西药治疗的临床作用较小,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严重时可对患者生命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导致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无法完全遵医嘱治疗,治疗效果下降,甚至出现反复发作,最终造成患者出现胃肠器质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由于患者往往不具有器质性疾病,导致其临床治疗目的性不强,手段不够具体,无法有效作用于患者,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阻碍[4-5]。
中医将功能性胃肠疾病病因归结为情志不遂以及脾胃不和,患者经常由于肝脾不和、脾胃虚弱等发病。中医疗法主要包括方剂煎服、针灸治疗等,能够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提高其身体素质,减少其由于生活习惯改变与精神压力产生的症状[6]。中药属于纯天然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会出现药物依赖问题,具有更高治疗安全性。中药方剂中包括党参、半夏、当归、防风、陈皮、白芍、鸡内金、莱菔子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便等作用,对于患者的腹痛、便意、嗳气、腹部胀满等症状疗效显著。中医辨证治疗能够针对患者不同病情分型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能够得到更加个性化治疗。针灸治疗则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祛风散湿、使经脉气血通畅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莫雅冰[7]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患者通过中医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更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在SSD-PRO量表评分结果与魏玮和郭宇[7]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对患者生活、心理状态的影响更高,帮助患者有效改善心理压力过大对疾病造成的影响。通过中药治疗联合针灸治疗,能够帮助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恶心、嗳气、胃脘痛等症状消除有极大帮助,在缓解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的同时,可减少器质性病变发病率,达到治愈患者疾病、减少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功能性胃肠疾病采用中医、中药疗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生命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1] 李林.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6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15(13):128,130.
[2] 刘超.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临床结局评价方法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5,12(16):66-68.
[3] 瞿晓东.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1):91-92.
[4] 翟兴红,赵荣莱.功能性胃肠病的中医诊治思路与策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5):26-27
[5] 郑洪昭.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5(4):194.
[6] 朱永苹,朱永钦.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15,8(6):5-8.
[7] 莫雅冰.探索完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结局评价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7(5):126-127.
[8] 魏玮,郭宇.抗焦虑药联合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个案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4(9):654-656.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5.024
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鞍山 11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