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秋红
质量控制路径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
穆秋红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路径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沈阳急救中心进行院前急救的86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出诊时间为(13.4± 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3,P=0.006)。结论质量控制路径用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以缩短出诊时间,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质量控制路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发病地点在医院外,急救实施于患者到达医院前,分为两大类:一种为患者病情危重,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需及时进行抢救;另一种为患者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急救后需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1]。院前急救护理是指患者在入院前受到的紧急护理服务,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不仅可以体现医院整体护理服务水平,还可以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2]。而院前急救护理服务水平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十分必要。本研究就质量控制路径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中心医护人员进行院前急救的86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41.4±2.4)岁;急救原因:外伤 7例,心脏疾病18例,脑血管意外16例,中毒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3~64岁,平均(41.8±1.8)岁;急救原因:外伤 9例,心脏疾病16例,脑血管意外15例,中毒3例。所有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急救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①确保急救车内物品齐全、仪器良好;②接听急救电话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地理位置、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记录来电时间;③以最快速度达到现场;④达到现场后,需迅速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应给予心肺复苏、心电监护、止血及骨折固定等抢救护理措施;⑤依据患者病情帮助其选择合适体位,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⑥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嘱其配合医务人员的急救工作,并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1.2.2 观察组 质量控制路径,具体路径内容如下:建立急救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随车急救医护人员组成。在进行急救前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快速制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路径方案,同时准备好急救所需药品、仪器。其护理过程由护士长全程监督,并将监督结果进行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每月对监督管理结果进行总结,对护理管理制度进行修正,从而不断完善质量控制路径。具体路径内容如下:①急救人员:组织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并对其进行考核,以提高其业务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业务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急救科室护理人员自身责任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意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合作氛围。②急救用品:护理人员应确保急救车上的急救仪器及物品完好,可以随时使用,将所有药品进行分类,放置在规定位置,定时检查药品的有效期,保证所有物品均在有效期内。每天均需对急救箱内物品进行检查,确保急救箱中物品完整;每周对急救仪器进行保养、检查,保证无破损及正常应用,如发现破损,则应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对急救箱中的急救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做好交接班工作,在进行交接班时应对急救车中所有药品、器械进行清点,并确保完好。护士长要不定期对救护车上的药品及器械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在会议中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监督护理人员进行整改。③急危重症患者:对于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脑出血、外伤、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等疾病),应采取个性化护理路径,以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对于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应注意:患者需平躺于安全开阔地面上,及时判断其呼吸及意识状态;解开患者衣扣,清除口腔异物,避免呼吸道阻塞;进行吸氧或心肺复苏;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患者病情缓解后立即转入医院。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救治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出诊速度。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院前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进行评价,满分10分,6分及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SP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护理差错发生率、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2.2 出诊速度比较观察组出诊时间为(13.4± 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3,P=0.006)。
院前急救是指自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且通过开展一些必要的抢救措施开始一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实施急救处理,然后将患者送入医院急诊室的整个过程[3[4-5]。而质量控制路径是临床路径的一个分支,是较为高效的护理模式之一[6-7]。临床路径指是按照患者实际病情变化,制订针对性临床护理服务模式,此方案应具备一定时间性与顺序性。此护理模式应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开展的中心,使患者得到较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康复得到较为显著的促进,急诊救治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且最大程度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院前急救与护理对于整个急救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往往需面对大量较复杂的紧急状况,需确保花费最短时间到达患者救治现场,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急诊救治。院前急救护理管理采用质量控制路径,可以使临床护理整个过程实现程序化与规范化,院前抢救过程能够进行持续有效的完善,使急诊患者能够得到最为及时有效的院前抢救。院前急救情况紧急,必须在接到电话后,在最短时间内出车,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并立即开始实施抢救,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真谛[8]。建立完善的急救路径是保障急救工作可以迅速、高效的有效措施。
通过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可明显提高院前急救整个团队的工作素质,增强团队的思想道德水平。院前急救人员应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抢救技能熟练,团队中每个成员均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急救技术操作水平较高。通过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良好培养,可以实现“互帮互助”,从而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人员间的配合更为完善。通过对急救用品的质量控制,可使急救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药物等得到有效质量控制。将急救车辆中的物品、药物、医疗设备及仪器进行定点摆放,且进行详细记录,可确保急救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地使用相关物品,避免物品缺失。在换交接班时,注意清点药品、医疗用品及医疗器械,注意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急救用品在日常养护时,应注意“四无”“五定”原则。通过护士长的不定期抽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且根据问题实施相应对策,便于及时整改。根据急、重病症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质量控制路径时,应注意患者具体病情,根据急、重患者的病症实施特制护理路径,确保患者生命体征能够及时恢复稳定,利于下一步的临床治疗。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质量控制路径用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提高出诊速度,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 申云.优质护理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 18(27):136-137.
[2] 田书明.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1Z):313.
[3] 冯晓薇,吴仙蓉,向美焕.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71-72.
[4] 廖茜.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10):96-97.
[5] 陶秀萍,吴福荣,陈丽卿,等.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质控模式及成效[J].中华护理教育,2012,9(5):227-229.
[6] 马真琴,苗凤花,马晓莹.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1,24(12):82-83.
[7] 沈爱华.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2):383.
[8] 陈晓琴.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12,10(3):251-252.
[9] 李娟.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2):284-285.
[10] 黄凤珠.风险管理在急诊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吉林医学, 2012,33(18):3983-3985.
[11] 钟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88-89.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5.050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沈阳 1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