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和预测指标

2017-06-07 08:23田明娟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粒细胞

田明娟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和预测指标

田明娟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分析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和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川崎病患儿其临床资料,依据患儿对初始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反应分为敏感组、无反映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70例川崎病患儿中,敏感组56例、无反应组14例;较之于敏感组,无反应组患儿超高热率、冠状动脉病变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于分2次给药治疗的患儿,单次给药患儿无反应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于敏感组患儿,无反应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以及CRP皆有明显的增高,血清清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升高以及血清清蛋白降低为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当川崎病患儿发生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0.72、C反应蛋白升高(超过83.5 mg/L)以及血清清蛋白降低(低于33.1g/L)的情况时,应警惕为初始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能无反应。

初始剂量;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临床特征

临床实践表明,使用大剂量的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期川崎病有效,但却不排除有些患儿对初始治疗无反应,且这些患儿容易伴发冠状动脉病变,甚至导致猝死[1]。本次研究就以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采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川崎病患儿70例为研究对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无反应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探究相关预测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接诊的70例川崎病患儿其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2.8±0.4)岁,住院时间8~22 d,平均(13.2±4.1)d。

1.2 方法

在入院确诊后,予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初始剂量1 g/(kg·d),分两次给药治疗,或者予以2 g/(kg·d)单次治疗,依据其体温的变化情况,将这些川崎病患儿分为敏感组与无反应组,其中敏感组(56例),在用药之后的36h内患儿体温降低到正常值,约7 d左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逐渐趋于下降,病情并无反复;无反应组(14例),除了有外继发感染的情况下,在治疗之后的36h持续高热,即体温超过38℃,或者给药2~7 d症状重又发生。

1.3 观察指标

使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之后的退热情况来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实验室检查类目:在患儿入院之后的24 h之内,空腹抽取其静脉血,做如下检查:血常规(WBC、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CRP与红细胞沉降率、血生化(血钠、总胆红素、血清清蛋白、乳酸脱氢酶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另外对其心脏超声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判断是否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

以结果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SPSS19.0软件加以对上述数据的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与特征的对比

在70例川崎病患儿中,敏感组56例、无反应组14例,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反应组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口唇变化、眼结膜充血等等,较之于敏感组,无反应组患儿超高热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由心脏超声影像学结果可见,无反应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概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敏感组与无反应组患儿临床资料的对比

表2 两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征对比 %

2.2 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结果的对比

在70例川崎病患儿中,有24例患儿为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 g/(kg·d)分2次给药治疗,发生无反应7例,冠状动脉7例;另外46例患儿单次2 g/(kg·d)给药治疗,发生无反应7例,冠状动脉病变12例。较之于分2次给药治疗的患儿,单次给药患儿无反应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P<0.05),但两组间冠状动脉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P>0.05)。

2.3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

较之于敏感组患儿,无反应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以及CRP皆有明显的增高,血清清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川崎病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对比

2.4 无反应川崎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性分析

把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四个因素使用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升高(83.5 mg/L)以及血清清蛋白降低(33.1 g/L)为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表4 无反应川崎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性分析

3 讨论

本次研究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无反应川崎病患儿与敏感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发现除发热之外,在其他临床特征方面,两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这也与流行病学特征提示感染性因素与异常的免疫机制可能在川崎病发病中有着关键作用这点相吻合[2]。同时,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给药方法与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存在相关性,较之于分两次给药治疗的患儿,单次给药患儿无反应发生概率显著降低(P<0.05);临床已有研究表明,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与阿司匹林相结合可有效减少川崎病急性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3]。本次研究结果中,无反应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率要高于敏感组,这说明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川崎病较易与冠状动脉病变相结合,需予以其他对症治疗。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升高以及血清清蛋白降低为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C反应蛋白升高在川崎病病程中,其升高水平直接反映出患儿的炎症程度,而低血清清蛋白水平可预测急性川崎病患儿的血管炎症与渗出程度[4]。

综上所述,当川崎病患儿发生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0.72、C反应蛋白升高(超过83.5 mg/L)以及血清清蛋白降低(低于33.1 g/L)的情况时,应警惕为初始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能无反应。

[1] 晏萍兰,李 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66-1368.

[2] 张 敏,胡秀芬.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1672-1676.

[3] 闫 辉,万 宏,杜军保,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1):1637-1640.

[4] 陈 婧,马 彬,林丽星,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8):638-643.

本文编辑:王 霞

田明娟,女,主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R725

B

1671-0126(2017)02-0018-03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粒细胞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