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体育课教学中平等对待“运动能力缺失问题”的学生的方法和意义

2017-06-07 10:25张德智
新课程·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平等

张德智

摘要:平等是人类普遍的愿望,承载了人类千百万年来发展的梦想。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不平等的对待。然而,人类也天然地具有这样一个缺点:在弱者面前,强者总会流露出某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一泛滥就成了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心理源头。这种不平等惯见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很自然地将其与日常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平等;运动能力;公平竞争

必须承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况:一些学生体型过于肥胖或瘦弱(特体),一些学生身体协调性较差,还有一些学生运动基础较差,在体育课常规教学中,这些学生往往充当逃避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他们就是所谓的“运动能力缺失族”。因此,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有必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首先肯定自己、树立自信心,从而自我提高,然后培养他们的兴趣,解决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他们掌握技能的水平,使他们逐渐在集体环境中得到认可,在体育教学中全力付出自己的情感和努力。

一、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就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同样也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体验过程中来,因此,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身体锻炼氛围,淡化个体差异,让这些学生敢于体验,敢于参与,同时明确阶段目标,让这些学生能够看到进步,得到表扬,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自信心。要创造平等的练习氛围,关键要提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在练习分组中能很好地做到由强到弱的过渡,尽量把同样存在运动缺失情况的学生分到一组,并且尽量远离能力较强的学生组。这样就能保证所有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敢于完成身体尝试,专注自身提高,获得心理满足感。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兴趣是影响对运动能力缺失学生的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作用极其明显的心理因素。因学生的兴趣不同,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为了保证教学平等,可以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有针对性地结合弱势群体的特点,从他们共同喜爱的某一运动项目人手,逐渐开展教学工作,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让那些运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能够自愿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再做相应的心理引导,开发学生的优点与长处。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也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运动中获得精神享受,逐渐摆脱心理束缚,敞开心扉与同学交流,与同学平等对话,逐渐缩短身心差距。

三、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要想让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获得师生的平等待遇,真正的切入点还是学生自身对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当学生自身已经具备应有条件时,一切都顺理成章地成为现实,因此教师有责任在基础教学课中多关注这些学生,甚至可以亲自与其结成练习小组,手把手教,反复示范与讲解,给他们打好技能与素质的基础,并做好业余锻炼的督导,尽快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这将更有利于他们获得平等的机会。

四、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使其身心能够经受胜利、失败和成功、挫折等顺境和逆境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从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人手,切忌做把他们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这种极度伤害他们自尊心的事情,而是要热情地接近他们,耐心地指导他们,让他们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信心,并树立永不言棄的信念。

五、共同参与。利用友情开放心灵

为了最终解决运动能力缺失学生的实际问题,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即采用集体参与和分组竞技的方法,让他们与其他同学公平竞争、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同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牵制和相互影响,达到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和集体荣誉感的目的。让每一名学生都站在一个集体的大环境中充当一枚重要的棋子,用集体的力量来不断熏陶他们的心灵,从内心出发把对平等的渴望以实际行动展示出来,走出心理阴影,成为敢于挑战自我的先锋。

平等对待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要通过教师的爱心、同学的关心、学生自身的信心共同完成。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在教学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更关键的是能够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能够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能够让他们产生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因此,作为担负教育使命的体育教师,都应该细心甄别每一名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育人育心,完成神圣的教育使命。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平等
抗心衰药物联合有氧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的红细胞、心功能以及运动能力影响情况
平等的悖谬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
浅谈对中学生篮球运动能力的培养